更新时间:2023-01-05 09:50
秉烛夜游(拼音:bǐng zhú yè yóu)是一则汉语成语,出自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
后来,“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这句话,被简化引申为“秉烛夜游”这个成语。
唐代李白与堂弟们在春夜宴饮赋诗,写下《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虽然文中也表达出了作者有及时行乐、人生如梦幻的伤感情绪,但纵观整篇,总的来讲是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欢乐心情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文章一开头,就写道: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这段话的意思是:天地是什么呢?不过是万物的旅舍;时光呢?也不过是百代的匆匆过客。人生的短暂飘浮无常,就好像梦幻一般,能有多少快乐的日子啊!古人执持蜡烛,在夜间游乐,的确是有道理的。现在,更何况明媚的春光以秀丽的景色来吸引我们,大自然又给了我们这么壮丽的锦绣河山,难道我们还不该尽情地游乐!
秉烛夜游是中国文学中一个美丽的意象,在这个意象中,既有不甘平庸积极进取的精神写照,也有相见欢娱,对月酣饮的人生快意,当然还有相思的慰藉,凡心的宁静。在烛光摇曳的梦幻朦胧中,充满了古典的诗意美。在今天繁华喧嚣的社会中,对这种古典诗意的遥望,为人们逃离工业文明对人的异化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路径。静守一烛,给心一个安静的停靠,是人同阴阳,顺乎天理的一种自然回归,在昼行夜止的节奏中,人的身心才能光泽而充盈,才能走向更加积极、健康、美好的明天。
成文用法
该成语旧时比喻及时行乐,现也形容珍惜光阴。在句中作谓语、宾语、定语。
运用示例
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老而好学,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元·萨都剌《江南乐歌》:“秉烛夜游随处泊,人生无如江南乐。”
明·唐桂芳《白云集·东白轩记》:“所谓闻鸡起舞,有志功名者也;秉烛夜游,有志游衍者也。”
春秋时代的晋平公是个好学的人。在70岁的时候,他依然还希望多读点书,多长点知识。
但是,他又没有自信,他总是对自己说:“我所掌握的知识真是太有限了。我好想再学一学啊,可是70岁的人再去学习,还能掌握吗?”
有一位贤明的臣子叫师旷,是一位双目失明,博学而又有智慧的老人,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懂得很多别人想不通的道理。有一天,晋平公见到师旷,就问他:“你看,我都70岁了,岁月真是不饶人啊。我现在再读些书,长些学问,是否太晚了呢?”
师旷回答说:“您说太晚了,那就把蜡烛点起来吧。”
晋平公有些糊涂了,心想师旷在说什么啊,便说:“我跟你说的可是正经话,你不要跟我瞎扯啊。哪有做臣子的随便戏弄国君啊?”
师旷听到这话,不禁笑了起来,连忙说:“大王,您误会我了,我这个双目失明的臣子,怎么敢随便戏弄大王呢?我也是在认真地跟您谈学习的事呢。”
晋平公很疑惑,问:“这怎么讲啊?”
师旷回答说:“我听说过一个比喻,说人在少年时好学,就如同获得了早晨温暖的阳光,那太阳越照越亮,时间也长久。人在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好比获得了中午明亮的阳光,虽然中午的太阳已走了一半了,可它的力量仍然很强,时间也还有许多。人如果到了老年而好学,这时虽然已日暮,没有了阳光,可他还可以借助蜡烛啊!蜡烛的光亮虽然不怎么明亮,可是只要获得了这点烛光,尽管有限,也总比在黑暗中摸索要好多了吧。
晋平公恍然大悟,高兴地说:“你说得太好了,的确如此!我有信心了。我要开始好好地点着蜡烛学习了。”
师旷听了,也哈哈大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