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05 17:16
《秋夜长》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杂言古诗。这是一篇写思妇征夫这一传统主题的作品,前十三句为诗的第一部分,描写了思妇为远戍边疆的丈夫赶制寒衣的情景,将其愁思表现得凄恻动人,后六句为诗的第二部分,点出女主人公愁思的源头,包含对恋人分离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穷兵赎武的抨击。这首诗描写细腻,寓情于物,兼有民歌风味,是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的佳作。
秋夜长⑴
秋夜长,殊未央⑵,月明白露澄清光⑶,层城绮阁遥相望⑷。
遥相望,川无梁⑸,北风受节南雁翔⑹,崇兰委质时菊芳⑺。
鸣环曳履出长廊⑻,为君秋夜捣衣裳⑼。
纤罗对凤凰⑽,丹绮双鸳鸯⑾,调砧乱杵思自伤⑿。
思自伤,征夫万里戍他乡⒀。
鹤关音信断⒁,龙门道路长⒂。
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⒃。
⑹受节:季节交替。
⑺崇兰委质:丛兰为节而死。崇兰,丛兰,丛生的兰草。委质,本指献身为臣的礼节。这里指花落。时菊:应时开放的菊花。
⑻鸣环:指身上佩戴的环佩相互碰撞发出声响。曳履:拖着鞋子。履,一作“佩”。
⑼捣:捶,击打。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过。
⑽纤罗:薄而透气的丝织品。对:成双。
⑾丹绮:红色而有花纹的丝织品。
⑿调砧:把布帛均匀放置砧石上。砧,古代捣衣用的砧石。乱杵:因心思不宁故捣衣时动作显得纷乱。
⒀征夫:当兵出征在外的男子。
⒁鹤关:隐指辽东边关,即征高丽之前线。暗用《搜神后记》丁令威化鹤归辽东事。
⒂龙门:今山西河津,王勃家乡。此指思妇所居。
⒃寒衣:冬天御寒的衣服,如棉衣、棉裤等。
秋夜漫长,还没有到尽头。明月照在秋天的露水上反射出明净的光,远远望着层层高楼和华丽的楼阁。
远远相望,河上没有桥梁。北风带来季节交替,大雁向南飞翔,丛生的兰草凋落在地,芬芳的菊花应时开放。
环佩叮当、拖着鞋子走出长廊,在秋夜里为丈夫赶制寒衣。
纤罗上绣着成对的凤凰,丹绮上有一对鸳鸯,摆弄着捣衣石,胡乱挥动着棒槌。
因思念而忧伤,丈夫在万里之外戍守边疆。
边关断了音信,国门道路漫长。
丈夫在天的另一方,寒衣徒然芳香。
此诗约作于诗人早年应举入仕之前。诗人于麟德元年(664)十五岁时曾上书右相刘祥道,极论出兵远征高丽给人民带来灾难,诗或当作于其时。在诗人的记忆里,唐王朝一直处在战争之中,连年对外征伐。诗人反扩张的思想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他巧妙地把这种思想融入诗文作品中,以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这首《秋夜长》是诗人作品中反映现实的佳作之一。
这首诗表现的是征夫思妇这一传统的主题。诗中把对深秋景物的描写和思妇对征夫的思念融为一体,造成了浓重的清冷悲凉的气氛,从而把思妇的心情很好地表达了出来。
全诗可以分为两部分,“秋夜长”至“调砧乱杵思自伤”为前半部分,描写了女主人公为自己远戍边疆的丈夫赶制寒衣的情景,将她的愁思表现得凄恻动人。她在凄清的秋夜里辗转难眠,于是起身看着明月下的“层楼绮阁”,想去丈夫身边,可惜的是“川无梁”,南飞的大雁、凋零的兰草以及盛开的菊花都引发了她更深的思念。想到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临,她环佩叮当、拖着鞋子去为丈夫准备寒衣。可她沉浸在无限思念与伤感之中,无心劳作,只是胡乱地“调砧乱杵”,无节奏地随意捶打着。
“思自伤”至末尾为后半部分,“思自伤,征夫万里成他乡”二句承上启下,正式点出女主人公愁思的源头。接下来,诗人没有进一步渲染她的忧思,而是用“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四句戛然收尾,那绵绵的愁思,尤其是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的凄苦,让读者感同身受,起到言有余而意无穷的效果。这四句既包含对恋人分离的无限同情,又隐含对统治者穷兵赎武的抨击与抗争。
诗中对人物有极细腻的心理描写,寓情于物,运用了夸张和比兴的手法,表达了女主人公烦乱、悲哀、怨恨、缠绵悱恻等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人擅长吸取《诗经》、汉乐府的精髓,此诗有民歌风味,但表达感情更为细腻。在“上官体”统治诗坛的时代,诗人能创作出如此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的佳作,实属不易,让那些痴迷写艳诗、宫廷诗的文人望尘莫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
明代陆时雍《唐诗镜》:气格嶒崚。“北风受节雁南翔”语最古雅。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怀远自伤之词,乃托闺妇之情,以写其意。前半感秋夜景物以起思,后半缘秋夜情绪以致慨。通章以“为君秋夜捣衣裳”作主,承上接下,连横转折,莫不新奇合响,直令齐、梁短舌,陈、隋搁笔。
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和卢照邻等皆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见杨炯《王子安集序》)。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但有些诗篇流于华艳。其散文《滕王阁序》颇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