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3 22:50
《秋阳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文章采用西汉大赋假托子虚、乌有对话的方式,通过越王之孙与苏轼关于秋阳的对话,形象而鲜明地反映了处于不同境地的人的不同感受。而苏轼所感受到的一切则是他贬官生活的真实写照。全文层层递进,于娓娓叙谈中见其文自由挥洒、行云流水的艺术风格。
秋阳赋
越王之孙,有贤公子1,宅于不土之里2,而咏无言之诗。以告东坡居士曰:“吾心皎然3,如秋阳之明;吾气肃然4,如秋阳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5,如秋阳之坚百谷6;吾恶恶而欲刑之7,如秋阳之陨群木8。夫是以乐而赋之9,子以为何如?”
居士笑曰:“公子何自知秋阳哉?生于华屋之下,而长游于朝廷之上10,出拥大盖11,入侍帷幄12,暑至于温,寒至于凉而已矣。何自知秋阳哉!若予者13,乃真知之。方夏潦之淫也14,云烝雨泄15,雷电发越,江湖为一,后土冒没16,舟行城郭17,鱼龙入室。菌衣生于用器18,蛙蚓行于几席19。夜违湿而五迁20,昼燎衣而三易21。是犹未足病也22。耕于三吴23,有田一廛24。禾已实而生耳25,稻方秀而泥蟠26。沟塍交通27,墙壁颓穿28。面垢落塈之涂29,目泣湿薪之烟30。釜甑其空31,四邻悄然。鹳鹤鸣于户庭32,妇宵兴而永叹33。计有食其几何34,矧无衣于穷年35。忽釜星之杂出,又灯花之双悬36。清风西来,鼓钟其镗37。奴婢喜而告余,此雨止之祥也38。蚤作而占之39,则长庚澹澹其不芒矣40。浴于旸谷41,升于扶桑42。曾未转盼43,而倒景飞于屋梁矣44。方是时也,如醉如醒,如瘖而鸣45。如痿而起行46,如还故乡初见父兄。公子亦有此乐乎?”公子曰:“善哉47!吾虽不身履48,而可以意知也。”
居士曰:“日行于天,南北异宜49。赫然而炎非其虐50,穆然而温非其慈51。且今之温者,昔之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52,轻愠易喜53。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54。自今知之,可以无惑。居不墐户55,出不仰笠56,暑不言病,以无忘秋阳之德。”公子拊掌57,一笑而作58。
越王子孙当中,有一位贤明公子,名中一字,左为田,右为寺,他这样对东坡居士说:“我的心地光明纯洁,像秋天的太阳那样明亮;我的态度安详恭谨,像秋天的太阳那样清爽。我好善行,打算助人成事,就像秋天的太阳使百谷成熟;我憎恨恶人,打算惩治他们,就像秋天的太阳凋落万木的枝叶。所以我很乐意歌颂秋阳,您以为怎样?”
东坡居士笑着说:“公子哪里会了解秋天的太阳?生长在华丽的住宅里,长期悠游在朝廷上,出门有车盖遮阴,进入内室有华帐可用。炎夏不过暖一些,严冬不过凉一点。这样怎么会知晓秋天的太阳呢!像我这样的人才算真正了解它。当夏季雨水过大时,浓云密布,大雨瓢泼,雷电迅疾,江湖连成一片,土地淹没,舟船行驶于城墙内外,鱼虾进到屋来,器物表面发霉,青蛙、蚯蚓在桌床上下爬动。夜里躲雨挪了五次地方,白天烤衣换了三次服装。这还不算使人担心的。我在三吴耕田,有那么一小块地,将要收获的谷穗出了芽子,刚开花的稻子倒在泥里。田埂沟渠大水漫流,墙壁有的塌方,有的穿洞。脸上沾着屋顶漏下的泥土,两眼被湿柴冒的青烟熏出泪水。锅盆空空,四邻静静,鹳鹤在院里鸣叫。妻子夜半坐起长叹,盘算食物能够维持多久,衣裳能否敷过今年。忽见锅底迸出大大小小火星,蜡烛两次爆出灯花。一阵清风从西吹来,送来钟鼓的齐鸣。奴婢高兴地告诉我,这是大雨将止的征兆。早起占卜一卦,西方的太白星已暗淡无光。太阳起自旸谷,升上扶桑,转眼之间,阳光飞上屋檐。正是这种时候,人们似从醉梦中复苏,有如哑人呼出了心声,好像瘫子起而奔走,似乎久返家乡,重见父兄。公子曾有过这种欢乐吗?”公子说:“好哇!我虽然没有身临其境,可是能够体会得到。”
东坡居士说:“太阳在天空运行,南方与北方有差异是自然的。暴晒产生的炎热不是它的无道,和照给人的温暖不是它的仁德。而且今天的温暖在已逝的夏季便是炎热。怎么能把夏天的日头看成烈日,而把冬天的太阳看得很温和呢?我等平凡之人,容易喜怒哀乐。那种冬爱太阳夏怕烈日的做法,和猴子朝三暮四的喜怒无常一样的没道理。今天的谈话懂得了这个道理,便可从此不再感到迷乱了。冬天不必堵塞窗子,春天外出不必依靠笠帽,酷暑不必讲它的坏处,应该用这种态度来表示不忘秋阳的恩德。”公子拍手大笑,站起身来。
赵令畤,字景贶,苏轼为他改字德麟,与赵官家同姓,系赵氏宗室。苏轼知颍州,令畤以承议郎签书判官,为苏轼下属官员。此赋是苏轼知颍州时写给赵令畤的。
《秋阳赋》是苏轼文赋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苏轼文赋既革新又复古的特点。此赋采用了赋体传统的“主客问答”的方式,“主”是“东坡居士”,“客”是“公子”赵令畤,先从“公子”的话写起,用四个排比句式,说明自己的“心”“气”“好善而欲成”“恶恶而欲刑”四个方面都如秋阳,因此愿“以乐而赋之”。作者采用了赋体传统的“敷陈”的手法。接着“居士答曰”,首先否定“公子”知秋阳;再写自己才真知秋阳。分两方面来写,先写“夏潦之忧”以衬托,再写“秋阳之乐”,末句“公子亦有此乐乎?”结束此段,这一段话是全文的中心。下文公子曰:“善哉”,肯定“居士”上面一段话的正确,承认对自己“知秋阳”的否定,然后退一步以“不身履”为自己解嘲,又用“可以意知”再与居士抗争。到此,公子气势渐弱,从文脉上看,已从高潮急剧下落。最后“居士”再从理性角度加以分析,说明“以无忘秋阳之德”,公子拊掌,口服心服,一笑而无话可说,结束全文。结构完整,脉络清楚;语句骈散相间,以散句为主,流畅、自然、优美。这是此赋的第一个特点。
第二,析字开头,奇妙清新。此赋首句:“越王之孙有贤公子,宅于不土之里,而咏无言之诗。”这个开头甚“奇”,初读不知所云,一旦解开其意,则顿觉其妙。《王直方诗话》指出:“赵德麟,名令畤,东坡作《秋阳赋》云:‘越王之孙,有贤公子,宅于不土之里,而咏无言之诗。’盖‘畤’字也。坡云:‘且教别处使不得。’”由此可知,这里用的是修辞学上的“析字辞”中的“离合法”。“字有形、音、义三方面;把所用的字析为形、音、义三方面,看别的字有一面同它相合相连,随即借来代替或即推衍上去的,名叫析字辞”(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此赋首句中的“不土之里”离出“田”字,“无言之诗”离出“寺”字,然后合“田寺”为“畤”。原来是婉转交代“赵令畤”之名。这种“析字离合”开头法,偶尔用之,奇妙幽默、引人深思、生动有趣,但经常使用,会使人感到油腔滑调如同猜谜语,所以苏轼说:“且教别处使不得。”
第三,此赋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了“反类尊体”的笔法。所谓“反类尊体”,是从相反的意思写起,然后再回到题旨上,即先反其类写,然后再尊从本题。此赋的题旨是写“秋阳之乐”,即写秋阳的可贵可喜。但是作者在写秋阳之前,先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夏潦之忧”。这一部分分两层来写,先写夏天霖雨不止,造成水患之灾:一个“淫”字表现出雨量之大和落雨时间之久;一个“泄”字形容出了大雨猛烈地暴落,舟船本行于江河,而今行于城郭,可见大雨成灾。鱼虾等水族游入住室,家中用具器物上生长了菌苔的绿衣,青蛙蚯蚓爬上了桌案坐椅,屋漏床湿,一夜挪动几处而不得安睡,衣服淋湿了,烤干,再湿再烤,一天得折腾好多次。在水灾中,人们不得安生,这还不算,最困难的现实问题却是吃饭穿衣。作者写道:禾结实而不能收,在雨地里生了芽,稻谷秀穗了却倒在泥水中,锅里空空,无米而长叹!缺衣少食,饥寒交迫,农村凋弊,生灵涂炭。这两层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夏潦之忧”,但这不是文章的题旨或重点,而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反其类写”,目的在反衬下一部分的“秋阳之乐”。这时,作者的笔锋一转,描写久雨初晴的征兆:“清风西来,鼓钟其镗,奴婢喜而告予:‘此雨止之祥也!’”这只是一个过渡,然后饱蘸笔墨再“尊从本题”集中描写秋阳之出:“浴于旸谷,升于扶桑,曾未转盼而倒景飞于屋梁矣。”文笔轻快,心情喜悦。当人们看到秋阳时,“如醉而醒,如瘖而鸣。如痿而起行,如还故乡初见父兄。”一连用了五个生动恰切而形象的比喻,即所谓“连比”,深刻地表现了淫雨之后的秋阳给人们带来的欢乐。总之,这种写法是先忧后乐,先反其类写“夏潦之忧”,然后再尊从本题写“秋阳之乐”,前后两事相反相成,并且用前者反衬后者,使后者更加鲜明突出,使题旨得到充分的体现,并且让读者在比较对照中领会题旨,受到感染,从而加强文章的效果。
此外,从内容方面看,此赋也是有其特色的。传统的辞赋多写都市宫苑,表现官宦贵族的生活和文人墨客的感遇或愁绪,此赋却描写水灾给民众带来的苦难,表现民众的忧乐,充分体现了苏轼文赋的人民性。
南宋·李涂《文章精义》:文字有反类尊题者,子瞻《秋阳赋》先说夏潦之可忧,却说秋阳之可喜,绝妙!若出诸人手,则通篇秋阳,渐无余味矣。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中,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著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宋史》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