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

更新时间:2023-09-03 08:54

科学传播是从科学哲学科学史领域之中新兴的一个学术领域,它与传统科普和传播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代中国的科学传播有三个名称:科普、科技传播、科学传播,分别代表科学传播的三个群体和三种模式。由中国科协所主导的科普是主流和正统,拥有国家主义功利主义科学主义三重特征,近20年来有边缘化趋势。科技传播的研究者主要是传播学家,主要关注传播手段和传播效率,与科普理念没有冲突。科学传播的倡导者主要是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挑战传统科普的三大意识形态。以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为标志,形成了中国科学传播的批判学派。三种模式仍然处在剧烈的互动和融合过程之中。

含义理解

在《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08)》的首发式上,来自我国科学传播界的学者以及科技决策部门领导,给出各自对“科学传播”的理解。

1.潘教峰(中国科学院规划战略局局长)

科学传播主要是以公众理解科学的理念为核心,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传播渠道和手段,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以提升公共的科学知识水平、技术技能和科学素养,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支持和参与。

2. 曾国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主任)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中曾指出把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看成是同等重要的。把传播概念的理解大大扩大了,把它的重要性也更加凸显出来。

3.雷绮虹(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

从科技传播的角度来讲,科普或是科学传播至少应该包括三方面。一是学术界的学术交流,实际上它也是一种科技传播。二是国际上常说的公众科技传播的概念。三是产业技术转移方面的科技转播,这个作用也确实是非常大的。

4.吴国盛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主任)

科学传播、科技传播和科学普及3个词没有那么大的区别,是历史原因带来的不同的习惯叫法。以科技新闻为代表的团体,从“新闻”升级到“传播”,所以出现了科技传播;有人喜欢叫科普。还有一类是科学传播交流,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存有微妙的差别。这三拨人,应该和而不同,加强合作,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研究路线,不同的风格,要相互协作。

学术机构

我国主要的科学传播学术机构有:

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成立于2001年,是北京大学的虚体研究机构,致力于科学传播的一阶和二阶研究,密切联系科学共同体与公众,推动中国的科学普及事业。中心主任:吴国盛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成立于2012年3月,是上海交通大学直属的二级单位,前身系成立于1999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国内高校中第一个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其目标是建立起国际知名的科学史与科学文化传播研究机构,正在科学传播与普及、科学文化等领域与政府、传媒及出版社等部门密切合作,创建科学文化与科普人才培养基地。研究院院长:江晓原教授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是中科院的直属研究中心,是为国家科学传播宏观管理部门提供相关决策咨询,为国家和中科院科学传播工作提供服务和应用示范,为推进科学传播学的学科建设提供重要平台而成立的非法人研究单位。中心聚焦研究重点,积极接受中科院委托任务,并积极承担国家与地方任务,致力于引领科学传播的应用研究、应用示范和组织服务工作。中心主任:田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