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6 21:56
科莫多巨蜥(学名:Varanus komodoensis),别名科摩多巨蜥、科莫多龙,为巨蜥科巨蜥属的一种爬行动物。幼体体色鲜艳,呈绿色,带有黄色和黑色条纹。成年个体体色暗淡均匀,呈棕色至灰红色,科莫多巨蜥体表覆盖着粗糙的鳞片,四肢和尾巴强壮且肌肉发达;雄性体型往往大于雌性,但两性之间没有明显的形态差异。
在欧洲,科莫多巨蜥于1910年首次被记录,当时荷兰殖民政府的中尉范·斯泰因·范·亨斯布鲁克(van Steyn van Hensbroek)发表了有关“陆地鳄鱼”的言论。1912年,爪哇茂物动物博物馆馆长彼得·欧文斯 (Peter Ouwens) 在收到中尉的一张关于科莫多巨蜥的照片和一张科莫多巨蜥皮以及一位收藏家提供的两个科莫多巨蜥标本后,发表了一篇有关主题的论文,科莫多巨蜥才被科学界正式描述和命名。
1972年,伦敦动物园的爬行动物馆开放,首批抵达欧洲的两只活体科莫多巨蜥在该馆内展出。英国动物学家琼·博尚·普罗克特(Joan Beauchamp Procter )对圈养的科莫多巨蜥进行了一些最早的观察,并在1928年伦敦动物学会的一次科学会议上展示了它们的行为。
科莫多巨蜥也是1926年美国生物学家威廉·道格拉斯·伯登(W. Douglas Burden)前往科莫多岛探险的推动因素,其探险之旅带回了12个保存完好的科莫多巨蜥标本和两个活体。这次探险也为1933年电影《金刚》提供了灵感。 此外,伯登还创造了“科莫多龙(Komodo dragon)”这个俗名。 而在科莫多岛本地,科莫多巨蜥常被称为ora,陆地鳄鱼(buaya darat)或巨型巨蜥(biawak raksasa)。
19世纪50年代,研究人员首次报道了来自澳大利亚更新世的巨型蜥蜴——古巨蜥(Megalania prisca)的化石。后来,又在印度尼西亚东部的弗洛勒斯岛、林卡岛和科莫多岛发现了现存的科莫多巨蜥。关于科莫多巨蜥的演化,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科莫多巨蜥是在印度尼西亚孤立岛屿上由小型祖先进化而来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科莫多巨蜥是在弗洛雷斯岛上演化出巨大体型的,是更新世中晚期至12000年前弗洛雷斯岛上唯一的 大型动物。
2021 年的一项研究表明,科莫多巨蜥曾出现在澳大利亚地区,在昆士兰州发现的相关化石年代从上新世早期(约 380 万年前)跨越到中更新世。此外,弗洛雷斯岛上关于科莫多巨蜥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约 140 万年前的早更新世。遗传分析表明,弗洛勒斯岛北部的种群与其他种群存在遗传分化。由于科莫多巨蜥与一些已灭绝的大型蜥蜴物种具有形态相似性,它们的牙齿曾被用于推断兽脚亚目恐龙的年代和体型。
科莫多巨蜥全长可达3米,体重约为135千克,幼体体色鲜艳,呈绿色,带有黄色和黑色条纹。成年个体体色暗淡均匀,呈棕色至灰红色。其体表覆盖着粗糙的鳞片,鳞片中含有称为“皮内成骨”的微小骨骼,这些骨骼相当于一层天然的盔甲;科莫多巨蜥四肢和尾巴强壮且肌肉发达。
科莫多巨蜥头部吻部呈圆形,耳孔明显。其头骨灵活,约有60颗锯齿状牙齿,牙齿长度可达2.5厘米,且会定期替换。在进食过程中,牙龈组织容易被撕裂,因此牙齿几乎完全被牙龈组织覆盖。尽管雄性体型通常大于雌性,但两性间没有显著的形态差异。
成年科莫多巨蜥主要栖息于热带稀树草原森林,偏好开阔的低地,其中生长着高草和灌木丛,但也可见于海滩、山脊顶部和干涸的河床等地。幼体科莫多巨蜥为树栖性,通常栖息于森林中,直至八个月大。科莫多巨蜥偏好在海风吹拂的山脊上休息,这些区域通常较为凉爽,地面裸露,且有粪便堆积,也是它们伏击猎物的理想地点。
科莫多巨蜥仅在印度尼西亚的小巽他群岛地区分布,包括科莫多岛,弗洛雷斯岛,林卡岛和帕达尔岛等地。
科莫多巨蜥为肉食动物,处于食物链顶端,主要以腐肉为食,它们通常潜伏在猎物经常活动的路径附近,伺机发动攻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向猎物,并用锋利的牙齿和爪子撕裂猎物的喉咙或腹部,使其失血过多而死。此外,科莫多巨蜥的唾液中含有丰富的细菌,可导致猎物迅速感染。它们会将猎物撕成大块,然后用前肢按住,将其整个吞食。 对于山羊大小的较小猎物,其松散的下颌关节、灵活的头骨和可扩张的胃使它们能够吞下整个猎物。虽然科莫多巨蜥产生的大量红色唾液有助于润滑食物,但吞咽仍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吞咽一只山羊一般需要15-20分钟)。 科莫多巨蜥还可能会试图通过将尸体撞向一棵树,将其推入喉咙来加速这一过程,有时撞击的力度太大,以致于树被撞倒。 其舌头下方连接到肺部的小管使其可以在吞咽时呼吸。
科莫多巨蜥一次进食量可达自身体重的80%。进食后,它们会移动到阳光充足的地方以加速消化,因为未消化的食物长时间留在胃中可能会腐烂并产生毒素,科莫多巨蜥代谢率较低,每年仅需进食约12次即可维持生存。猎物被消化后,科莫多巨蜥会将无法消化的物质,如角、毛发和牙齿,以反刍的方式吐出。这些物质上通常覆盖着带有刺激性气味的粘液。为了去除这些粘液,科莫多巨蜥会将面部在泥土或灌木丛中摩擦。
科莫多巨蜥通常独居,只有在繁殖季节才会聚集。它们会在自己的家域范围内活动,家域面积可达 1.9 平方千米。科莫多巨蜥不具有领地意识,家域范围经常存在重叠,但当在重叠区域内发现食物时,优势个体会优先进食。在进食过程中,体型最大的雄性个体享有优先权,其次是体型较小的雄性和雌性,最后是幼体。幼体通常会在树上等待成年个体进食完毕后再下地进食。
科莫多巨蜥通过舌头收集气味分子,并通过犁鼻器感知气味,雄性个体通过“立式格斗”来展现其在交配和进食中的优势地位。雌性个体会在粪便中释放特殊气味来表明其准备好交配了,雄性个体会通过摩擦雌性的头部以及舔舐对方身体来作出回应。
科莫多巨蜥奔跑速度可达20千米/小时,也能进行短时间潜水,潜水深度可达4.5 米,幼体可以利用强壮的爪子攀爬树木。科莫多巨蜥可以依靠后肢站立,并利用尾巴保持平衡。随着体型增长,爪子逐渐更多地用于捕食和防御,而不再用于攀爬。科莫多巨蜥通常在白天最热的时候躲避在阴凉处,并在下午开始外出觅食。
科莫多巨蜥为卵生动物。幼体为树栖性,以躲避成年个体的捕食。幼体体型远小于成体,且身体较为灵活,有助于其在树上活动。大约8个月大时,幼体体型增大,不再适合树栖,会转移到地面生活,并转变食性。野生科莫多巨蜥平均寿命可达50年,雌性在9岁、雄性在10岁左右达到性成熟。
雄性科莫多巨蜥通过“立式格斗”来争夺与雌性交配的机会。在格斗过程中,两只雄性会以后肢站立,并试图将对方摔倒在地,格斗通常会导致受伤流血。雌性个体会在粪便中释放特殊气味来表明其准备好交配了。雄性个体会通过摩擦雌性头部、抓挠其背部以及舔舐对方身体来表达求爱。如果雌性接受求爱,也会舔舐雄性。之后,雄性会用爪子抓住雌性,并用尾巴抬起雌性的尾巴进行交配。交配后,一些雄性会与雌性待在一起数日,以阻止其他雄性与该雌性交配。
科莫多巨蜥的交配季节通常发在每年的7月和8月。大约一个月后(9月),雌性会产下多达30个卵,以避开炎热的夏季,并有机会进行第二次交配。卵会被埋在地下,大约需要8个月才能孵化。幼体长约37厘米,死亡率高,经常成为成年个体和其他物种的猎物。因此,它们会尽快移动到附近的树上。
2019年,科莫多巨蜥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濒危(EN)。
2023年,科莫多巨蜥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中。
2013年至2015年,野生科莫多巨蜥的种群数量呈现下降趋势,分别为3222只、3092只和3014只。研究表明,科莫多巨蜥在面积较大的岛屿(如科莫多岛和林卡岛)的种群数量相对稳定,而在面积较小的岛屿(如莫堂岛)则呈现下降趋势。截至2019年,科莫多巨蜥的全球种群数量约为3458只,其中包括1383只成年个体,整体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全球约68%的科莫多巨蜥分布于科莫多岛和林卡岛,其中林卡岛约有474只成年个体。
火山活动、地震、栖息地丧失、火灾、旅游业以及偷猎等因素都导致科莫多巨蜥的种群数量下降,使其面临着濒危的境况。气候变化是该物种未来面临的主要威胁,干旱和海平面上升可能会导致其赖以生存的低洼栖息地和山谷面积缩减,而科莫多巨蜥通常不会迁徙至岛屿的高海拔地区。预测表明,到2050年,气候变化将导致科莫多巨蜥的适宜栖息地面积减少8.4%、30.2%或71%,具体取决于气候变化的程度。
尽管科莫多巨蜥的孤雌生殖可以补充种群数量,但这一繁殖方式产生的后代均为雄性,会导致种群性别比例失衡,并加剧近亲繁殖。随着种群数量减少和栖息地破碎化,科莫多巨蜥倾向于留在原有家域,不愿迁徙,这进一步加剧了近亲繁殖的影响。
1980年,印度尼西亚建立了科莫多国家公园(Komodo National Park),面积700平方千米,旨在保护科莫多巨蜥及其栖息地。该公园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并建立了巡逻队以打击偷猎行为。
科莫多巨蜥因其体型巨大和独特的捕食习性而广受关注,成为动物园和生态旅游中的热门物种,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同时也为科莫多国家公园带来了经济收入。
研究人员从科莫多巨蜥血浆中分离出一种具有强效抗菌活性的肽——VK25,并基于 VK25 的结构合成了一种短肽 DRGN-1。研究表明,DRGN-1 对多重耐药(MDR)细菌,甚至一些真菌都具有杀灭作用,并且可以促进未感染伤口和混合生物膜感染伤口的愈合。
科莫多巨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野外和圈养环境下均发生过攻击人类并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件。根据科莫多国家公园1974年至2012年的记录,共发生24起科莫多巨蜥攻击人类事件,其中5起造成人员死亡,大多数受害者是居住在科莫多国家公园附近的村民。2001年,美国演员莎朗·斯通 (Sharon Stone) 的丈夫菲尔·布朗斯坦 (Phil Bronstein) 在洛杉矶动物园被一只科莫多巨蜥咬伤,造成其脚部严重受伤,多条肌腱需要手术重建。
印度尼西亚发行的50卢比的硬币上印有科莫多巨蜥。
2018年,科莫多巨蜥被吉尼斯世界记录(Guinness World Records)列为世界上最大的蜥蜴,该世界记录的数据为雄性平均体长2.59米(8英尺6英寸),体重约79-91千克(175-200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