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29 16:04
秘书学(Secretarial Studies)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带有中国特色的秘书学虽还处于萌芽阶段,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心和重视。中国历代政权机构中的秘书工作,源远流长。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秘书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新兴的科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展,随着大规模社会信息流的出现,秘书工作的内容日益丰富,对秘书工作人员的要求因此越来越高。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需要,迫切地要求研究者们研究中国长期积累的丰富的秘书工作经验,对秘书工作的内在规律做出科学的抽象,进行理论的概括。另一方面,党中央又一再号召研究者们注意新情况。研究新问题,理论战线的思维十分活跃,十分有利于秘书学的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秘书学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兴起的,它是时代的产物,既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客观需要,又反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术繁荣景象的一个侧面。
秘书专业是随着科学经济高速发展,信息传播急剧膨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现代科学管理专业。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职业,秘书工作越来越趋于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它在辅助各级领导进行综合管理、树立企业形象、沟通内外关系、处理信息交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有关材料显示,秘书专业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十大需求专业之一。
1980年秋,上海大学文学院(当时为复旦大学上海分院)最早创办了秘书专业。此后到1981年,西北建筑工程学院、成都大学、沈阳大学、江汉大学等校先后办起了大专性质的秘书培训班。
1981年8月,江苏曹晋杰、朱步楼等编写的《秘书工作基本知识》成为已知最早的一本秘书工作经验讲稿。
1982年2月,西北建工学院毛含德编著的《秘书学概论》成为已知最早的内部秘书专业教材;2月18日,《光明日报》载文提出建设新兴学科“秘书学”,是中国秘书学诞生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同年,1980、1981年前后部分高校创办的秘书培训班发展成为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班。
1982年9月,根据胡乔木同志关于加强秘书的有关指示,为了改变当时秘书人员业务水平普遍较低的状况,以适应机关改革和实现干部“四化”的要求,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白介夫同志指定北京西城职业学校进行试点,在中国率先开办了“中国秘书学专业”,课程按大学专科设置,学制两年。当时,经过考试择优录取,共招收来自党、政、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秘书工作第一线的学员115名,分设秘书专业一班和秘书专业二班。当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光明日报等新闻媒体将北京西城职业学校开办秘书专业的信息发布后,在全国各地立刻引起反响。
1982年11月,由于秘书学科在中国的开办,当时受到全国各界的关注和欢迎,北京市速记协会为此专门设立了“秘书委员会”。
1982年12月,“中国高教学会秘书学会”创办。
1983年6月,已知最早的秘书类刊物《秘书工作》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创办(1990年易名为《广东秘书工作》)。
1984年9月,由翁世荣等编著的《秘书学概论》成为最早公开出版的秘书专业教材。
1985年,已知最早的全国性秘书学会“中国高等院校秘书学教学研究会”正式成立。
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上海、广东等省市高等自学考试开考秘书专业。
1987年,首届“全国秘书学与秘书工作学术研讨会”召开,学者们就秘书学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展开集中的学术讨论。
1990年9月,“中国高教学会秘书学会”正式成立,是经过民政部核准注册的国家二级学会。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调整高等院校本科一级学科专业目录时撤销了秘书专业,在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中扩展了秘书专业。这次学科专业的调整,支持了高职层次秘书专业的横向发展,制约了高校秘书专业纵深发展。许多高校结合本校学科专业的强势,将秘书本科归口在汉语言文学、行政管理学或档案学等专业名下,形成了主要的四种类型:传统秀才型、复合高级管理型、跨文化交流型、应用操作型。在同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中,秘书学专业前身“文秘教育”(专业代码:040335W)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同意设置为目录外专业。
2004年4月,“中国高教学会秘书学会”正式更名为“中国高等教育学秘书学专业委员会”。
截至2007年,全国已有800余所高等院校及高职高专学校培养专科、本科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文秘专业人才。
2010年3月,教育部自改革开放以来第四次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开始启动,中国高等教育学秘书学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向教育部提交了申请秘书学专业“入本”的书面报告。
2011年4月,教育部把秘书学专业正式列入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公示,第一次把“秘书学”定位为“文学”类属下与“汉语言文学”并列的二级学科。
2012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文秘教育”(专业代码:040335W)更名为“秘书学”(专业代码:050107T),属中国语言文学类特设专业,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
2018年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学专业委员会拟制了《秘书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初稿。
2019年5月23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学专业委员会发布了《关于修订〈秘书学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通知》。
2020年2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秘书学属中国语言文学类特设专业,专业代码为050107T。
2021年11月25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学专业委员会编制的《秘书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经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同意印发。
2021年12月10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学专业委员会发布《关于贯彻实施〈秘书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通知》。
秘书学专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政治、文化、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学基础,系统掌握秘书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汉语言文学、管理学、档案学、文书学基本知识,熟悉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从事秘书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文书写作、语言表达、沟通协调、参谋咨询、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能够熟练操作现代化办公设备,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取得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毕业后能够胜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社会组织的秘书工作,也可继续升学深造或从事秘书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
学制4年,可实行弹性学制,修业年限不少于3年,总计130—170学分。学生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要求,考核合格,准予毕业,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牢固掌握秘书学专业知识和语言文学、管理学基本知识,熟悉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逻辑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具备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数据库应用、文献检索等工具性知识;对本学科的历史和前沿信息有一定的了解。
具有应用写作、沟通协调、参谋咨询的能力,具备文档、会务、办公室管理及接待、服务等从事秘书一应工作的基本能力,在书面和口头表达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具有运用现代化设备和信息化方法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具有专业教学和一定的专业研究能力。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具有较高的审美品位、健康的心理与体质,具备良好的秘书职业道德,具有持续获取和更新专业知识的基本素质。
秘书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综合实践环节三部分构成。
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体育等。
专业教育课程包括专业基础性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等。综合实践环节包括实训实践、学术活动、素质拓展活动以及其他自选活动等。
秘书学本科专业的知识覆盖范围包括:中国语言文学类、文书写作类、办公室管理类、档案管理类等相关知识领域。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等。
专业基础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基础写作、中国文学史(或中国文学简史)、秘书文化导论(或中国文化概论)、中国秘书史、秘书学概论、逻辑学、公共关系学等。
专业核心课程:秘书应用写作(含秘书写作实训)、秘书实务、秘书礼仪、秘书文档管理、秘书管理学(或相关管理学课程)、秘书心理学、领导科学、速记与速录等。
专业选修课程:中国政治制度史、申论写作、演讲与口才、文学作品选读、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秘书英语、秘书论文选读、人力资源管理、新媒体应用、办公数字化、书法等。
对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办学层次、学科条件和社会需求进行适当调整设置。对专业选修课程各高校可根据本校实际自主设置。
综合实践环节是课程的延伸,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自身条件,灵活多样,合理安排。综合实践环节包括实训实践、学术活动素质拓展等活动。综合实践环节的学分比例应符合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
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开展独立的实训课程或环节。教师要全程跟踪指导学生的实训活动,学生要写出实训总结报告。
根据专业特点和就业需要,利用实习基地开展有组织的专业实习。专业实习安排建议安排在第三学年以后实施,实习时间累计应达到8周以上。实习过程应有完整的实习纪录,实习后应提交完整的实习报告。
各高校可根据办学情况适当设置学术科技和素质拓展学分。
秘书学本科专业师资队伍的具体人数根据专业的学科地位、招生规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因素确定。生师比应符合教育部的规定,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师不少于6人。
师资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且相对稳定,适当考虑学科内部的专业平衡和学缘结构;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任课教师一般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低于30%;拥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带头人。
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职业操守,热爱中华文化;具有坚实的专业素养和开阔的学术视野,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具备独立从事教学科研的能力,能够适应秘书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师应具有秘书岗位实践经验。
学校和院系应当鼓励和组织教师围绕教书育人的工作要求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并在时间、经费、国际国内交流等方面提供支持,使教师能够有计划地以多种方式参加相关培训或访学研修,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应增强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提升相应的教学能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师应具有挂职锻炼的经历,落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
专业所在高校的基本办学条件,须达到教育部公布的指标要求。不同类型高校应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积极改善教学条件,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和支持。
办学单位应拥有公共图书馆或专业资料室;专业图书、期刊、文献资料、数字化资源和检索工具等配备充分;公共图书馆或资料室的生均专业图书不少于100册,教学行政生均用房面积不少于14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不低于5000元;确保支撑实践实训教学开展的教学场地。
教师根据课程性质制定教学大纲,编写讲义,并提供课程参考文献;注重教材选用的质量,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应为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优质教材或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的正规教材;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尝试利用网络优质资源,拓展学生的专业学习途径。
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校内专业实训室建设;建立健全实训室的规章制度,为师生按计划使用实训室提供切实保障。
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签订合作协议,指派专任教师负责学生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管理,引导和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校外实践教学的目标。
按照教育部的统一要求,保证教学经费数量充足,规范使用。学生人均教学经费须符合教育部相关规定,生均年教学日常不低于1000元;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实际情况,合理提高教学经费的投入。
教学理念先进;教学质量达到良好以上;学生能达到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毕业要求。
教师应采用多样性、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开展教学;注重过程导向与结果导向相结合,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测验和评估。
引导学生将课程学习与带有一定专业内涵的课外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方式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升整体素质。
不同类型高校应结合各自的实际以及秘书学专业的特点,规范管理,强化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毕业生情况跟踪反馈机制以及社会评价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内涵,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秀才型秘书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依托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偏重于汉语言文学知识,写作学知识、传统文化知识等人文类学科,这类秘书人才文化底蕴深厚,语言写作能力强,较适合于企事业单位文字秘书工作。
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依托高校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偏重于现代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国际贸易、财务管理等,这类秘书人才具有较丰富的管理学、营销学知识,较受企业的欢迎。
跨文化交流型秘书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依托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偏重于外语、中外文化与礼仪,这类秘书人才较受外企欢迎。
应用操作型秘书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高职高专文秘专业为代表,课程教学偏重于实训操作,强调技能应用,淡化理论学习。这类秘书培养模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秘书专业教育的普及,为各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量初、中级应用型秘书人才。也正因此,文秘专业的现行培养机制造成了初、中级秘书人才相对过剩,高级秘书人才则相对匮乏的现状。
增加教学中实训课程比重: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训基地,在企业中的实训课程可以使得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学校所学内容。鼓励学生积极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通过考取证书将平时课堂所学内容与岗位技能相联系,了解就业过程中所需的职业技能,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并为就业增加筹码。对于秘书学专业的人才来说,管理实践能力与语言能力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不但要学习文学基础课程,有较强的写作和文字表达能力,不断强化学生管理实践能力,还要将所掌握的英语能力通过实践不断地应用起来。
创建以实践应用能力为中心的学生评价体系:该评价标准应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不断增强实践应用能力。熟练掌握秘书学相关的专业技能,了解企业的发展需要,毕业后迅速适应企业中岗位的需求。对于秘书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当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当及时的了解“一带一路”背景下相关新兴企业对于秘书人才的职业要求和发展需求。并针对这几项要求,在能够保证专业人才的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加入市场的导向性因素,以能够满足“一带一路”背景下相关新兴企业的需求为中心,创建具有相关行业企业的职业特色的,以实践应用能力为主要评价标准的人才评价体系。
实行校企融合发展:在对学生进行秘书学专业教学的同时,也应提高对于管理应用等方面的实践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要让学生走出去,在校期间就深入企业中去,边学习秘书学理论知识边进行实践。或者让外面的企业走进到学校中去,筛选一些能够与高校师生进行合作的高质量项目,通过实际的接触一些真实的项目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将学生送入到企业当中或将企业中的项目引入到学校,由学生与企业员工一起完成项目。
建立专业秘书学教师队伍:为了培养出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秘书学专业人才,不应仅仅依靠中文专业的教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当结合时代发展所需,从行业企业中聘请具有丰富一线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兼职或全职担任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努力为在校学生建立完备的相关知识体系。
加强秘书学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将具有理论性与应用性的课程结合起来,并以“一带一路”贸易为背景,结合相关企业的建议,调查现阶段企业社会中所需秘书人才应具备的技能,针对相关企业的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将高校秘书学专业学生培养成为能够胜任“一带一路”背景下各类型单位、各个部门的秘书工作,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的高级秘书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制定科学的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于从业者而言,不仅要具备秘书学专业知识及相关技能,还需要具有较强应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搜集整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从业者还需要具备持续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高效处理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另外,从业者要具有较强的沟通交际能力、协调能力,以更好地开展工作。这些能力的具备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得到体现。
优化秘书学专业课程体系:在秘书学课程体系构建中,要实现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不仅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秘书学课程建设要以多学科融合理念为指导,构建完善的秘书学课程体系,使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实现互补,有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多学科融合进行秘书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不是简单地进行学科内容的整合,而是要立足秘书学发展的规律,结合社会对秘书岗位的具体要求进行相关内容的整合设计,使学生建立相关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构建完善的秘书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秘书学专业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构建秘书学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参与实践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学校要联合相关企业,为学生提供秘书岗位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在业务工作中接触到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升开展秘书工作的能力。另外,学校要多组织开展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在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发挥能动性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学校要提高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保障学生的实践时间。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设秘书学专业实习基地,通过与企业的合作组织优秀团队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保障实践教学常态化、高效化开展。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并加强实践教学的创新,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新知识、锻炼新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秘书学教师队伍建设中,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优秀的秘书工作者或相关专家到校指导秘书学教学活动,解决秘书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创新秘书学专业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学校要组织相关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学习,以不断丰富秘书学专业教师的知识,提高其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学校要加强秘书学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包括相关知识培训、新技能培训、创新思维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改革秘书学专业的考核方式:学校要不断地对秘书学专业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在考核体系中融入学生的平时表现成绩,突出过程性考核,督促学生努力学习。另外,要突出实训考核,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笔试,还要进行实践考核,督促学生重视实践训练。通过笔试与实践考核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秘书学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秘书学专业毕业生考研方向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律(非法学)、学科教学(语文)、汉语国际教育等。
秘书学专业毕业生可从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的秘书工作、管理工作和其他相关服务工作;教育教学工作;考取硕士研究生。当前就业方向主要有政府机关、基层事业单位、教育文化产业公司、各地中小学等。
截至2020年12月31日,秘书学专业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000-8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