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6 10:13
秘密寺创建于北齐,唐武则天时为禅宗道场。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宋太宗下诏重修。绍圣二年(1095年)五月,秘密寺不幸遭火烧,除抢救出一部大藏经外,千间房廊化为灰烬(《福全大师塔幢》)。绍圣三年(1096年),福全大师募化重建。宋金之际,战争频仍,寺院屡遭破坏。金代,广云和尚重建了东阁、西阁、罗汉阁、山门和后殿(《广云塔铭》)。
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贤澍和尚在观音洞石壁上雕刻15尊佛像,弘治十八年(1505年),道童刘明臻雕玉皇大帝一尊并金装此像。正德年间(1506—1521年),贤澍和尚及其门徒在观音洞东侧修建大佛楼。
清顺治五年(1648年),刘迁聚兵反清复明,占领繁峙县城,包括秘密寺在内的不少寺庙被烧毁(一说清兵镇压刘迁军时烧毁)。顺治八年至康熙九年(1651一1670年),常平和尚重建秘密寺。秘密寺原坐落在木叉和尚塔附近,坐北向南,常平和尚迁移寺址,改为坐东向西。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洪水冲毁后院藏经楼和南楼。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秘密寺内塑像被捣毁。
1966年,拆除中庵大佛楼、三圣庵瓦房、西庵房屋。
1982年,藏深和尚在三圣庵搭茅庵居住,把石洞内的石雕释迦、老子、孔子三像改塑为三尊佛像。
1985年至1987年,国家拨款30万元,修公路2千米,揭瓦重修天王殿、大雄殿、文殊殿、钟鼓楼,重建中院南北配房、中庵大佛楼。
1991年,玄护和尚在三圣庵修建山门及南房。
秘密寺原坐落在木叉和尚塔附近,坐北向南,常平和尚迁移寺址后,改为坐东向西。秘密寺主体为三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殿、文殊殿、藏经阁遗址。前院有北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殿、南楼。大雄殿两侧各有小院一处,内有接官厅八间。南楼十间,单檐二层,上面藏经,下为僧舍。中院有文殊殿、南北配房各5间。后院有藏经楼遗址。
在秘密寺的周围,过去围绕大寺有三十二庵,现仅存中庵和西庵。中庵位于秘密寺北1千米处的石壁下面,主要建筑有观音洞、金佛楼(又称大佛楼)、三圣庵。观音洞石壁上现存雕像17尊,雕像中有释迦、弥勒、观音等,高约1米。西庵位于中庵西约300米,原有禅堂和房屋。
天王殿面宽三间,悬山顶,前设廊,内有弥勒、韦陀、四天王像。
大雄殿为寺内主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前设廊,方椽,占地312平方米,内有释迦、药师、弥陀及十八罗汉像。
文殊殿原名普光明殿,面宽五间,硬山顶,前设廊,内有悟湛和尚住持塑的文殊像。
秘密寺有唐代砖塔1座,五代时砖塔1座,明代砖塔1座。
秘密寺有五代北汉天会年间(957—973年)玄觉大师墓碑1通(全称“巨唐五台山秘密寺主玄觉大师塔记”),北宋经幢4座,明代经幢1座,明代摩崖石刻3通,清代摩崖石刻1通,清代和民国时重修、布施碑16通。
文殊殿前廊后壁上方障板绘制壁画,每间横列三幅图像,壁画内容包含五台山传闻故事、悉达多太子出游、布袋和尚、普贤菩萨、飞龙与山川花木等图像。
2006年5月25日,秘密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8月10日,山西省文物局公布秘密寺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秘密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岩头乡岩头村。
自驾:从繁峙汽车站出发,途经高苏线、繁五线,到达秘密寺,路程大约32.1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