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07 12:32
秘鲁鸊鷉(学名:Podiceps taczanowskii)是鸟纲、鸊鷉科的一种潜鸟。体长33-38厘米。雄性和雌性具有相似的羽毛,但雄性大于雌性。黑头,白颈,一双红眼睛非常亮。羽色灰白,脸颊下部、嗓子、脖子和胸部呈白色。其余的底色呈灰白色,侧面曾板岩灰色。嘴形直,侧扁,具尖端;鼻孔透开,而位近嘴基;翅短小,具12枚初级飞羽,第1枚残留,次级飞羽缺第5枚。鸟喙较短,多为黑灰色,有时下颌骨较黑,尖端较淡。虹膜鲜红色,内环更淡和更黄。
该物种的“种”学名“taczanowskii”和法语名称“Grèbe de Taczanowski”均是为了纪念波兰动物学家“瓦雷德斯劳·塔扎诺夫斯基”(Wladyslaw Taczanowski),他出版了《秘鲁鸟类学》(Ornithology of Peru)一书。
秘鲁鸊鷉是种不会飞的水鸟,仅分布于秘鲁中西部朱宁高原的朱宁湖(Lake Junín)。在1938年非常丰富,鸟类数量可能远远超过1000只,但从那时起,鸟类数量急剧下降。在1980年代早期和中期,大约有250只鸟,但1992年只有100只,1993年下降到50只左右。后经环保组织的呼吁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2016年,物种数量规模有所上升,估计为468只。至此,该物种成了最濒危的鸟类。
秘鲁鸊鷉体长33-38厘米。雄性和雌性具有相似的羽毛,但雄性大于雌性。繁殖羽毛中的秘鲁鸊鷉羽色是灰白色,脸颊下部、嗓子、脖子和胸部呈白色。其余的底色呈灰白色,侧面曾板岩灰色。双翅的内覆羽白色,外覆羽灰色,次级覆羽大部分是白色的。在顶冠、额头到眼睛下方为深灰色至黑色。耳罩上有拉长的羽毛,混合着一些细小的银色羽毛,形成簇羽,向后悬挂到脖子的最上侧。颈背为深灰色至黑色,在上中央狭窄延伸至后颈的其余部分,同时变宽。
该物种的鸟喙较短,多为黑灰色,有时下颌骨较黑,尖端较淡。虹膜鲜红色,内环更淡和更黄。腿和双脚浅绿灰色,有时略带橙黄色。非繁殖羽毛中略微苍白。耳盖上没有细长的羽毛。幼鸟类似于非繁殖期的成鸟,有时呈成棕褐色。
栖息于淡水湖泊、沼泽的植物丛中,几乎终生在水中生活。栖居的朱宁湖(Lake Junín)湖水面积约140平方公里,相当浅,深度为5-10米。海拔在4,080米,被广泛的芦苇沼泽环绕。
秘鲁鸊鷉是留鸟。常集群栖住、觅食和潜水,在开阔水域觅食,是优秀的潜鸟,在水下追捕猎物。这种水禽不善飞翔,无法起飞但能在水面上奔跑,同时迅速拍打着它们的小翅膀。这样可以行进很长的距离。游泳时不用翅而以脚,极少在地面行走。能潜水觅食,一般潜水仅1-4米深。
秘鲁鸊鷉能发出悠扬的哨声“doo-ith”或“wit”,为了吸引伴侣,会发出更长的“phooee-th”,并且还会发出很大的“dzi-dzee”。并可以发出威胁行为的简短的“trrr”声。
主要以山鳉属的小鱼为食,这些占食物的90%。也吃为水生昆虫及幼虫、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小草等。
仅分布于秘鲁中西部朱宁高原的朱宁湖(Lake Junín)。
秘鲁鸊鷉繁殖期在与朱宁湖接壤的广阔芦苇丛中筑巢。在繁殖季节开始时进行一些求爱表演。两只秘鲁鸊鷉面对面地,同时迅速地左右转动头。该显示称为“摆头”,通常伴随有呼叫。繁殖季节发生在11月下旬至来年3月的降雨期间,在12月至1月达到高峰。最多有20对一起在繁殖区中筑巢,巢距2-4米。它们在朱宁湖岸上高大的莎草和芦苇丛中搭建浮巢,巢用芦苇、杂草和一些粘土做成,附着在芦苇上。每窝通常产2-7枚卵,雌雄轮流孵卵,约孵25天时出雏。雏鸟早成性,全身密生绒羽,绒羽呈灰色,有浅条纹,而下体则发白。在雏鸟孵出2-3周的时间就能自由活动,亲鸟常把雏鸟放置背上,受惊潜水则把它们挟在翅膀底下。繁殖成功取决于水位,当湖水特别低时,就不能繁殖小鸟了。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20年7月20日——濒危(EN)。
由于该物种经历了显著的种群数量下降,因此仅有极少数的成年种群。1995年初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的新推断估计有205只。1998年8月,在该湖的4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了250多只(推断总共有350-400只鸟)。2001年、2002年和2007年采用标准化调查方法进行的统计估计,物种数量分别为304、249和217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9年)。2014年8月和2015年8月的物种普查分别统计有315只和238只鸟类。数量处于50或249只段,并且仍在下降。不同的调查方法让估计物种数量变得困难。但是,2007-2016年之间的调查表明,数量介于217-468只之间,大约等于145-312个成熟个体。
趋势判断:由于难以进行可靠的调查以及种群数量明显波动,该物种的趋势尚不清楚。统计数字并不表示总体下降,但是由于不确定性很高,因此趋势被保留为下降趋势。
秘鲁鸊鷉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尽管朱宁湖已被宣布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狩猎和捕鱼进行管理,但对水位的管理尚未得到良好控制。
秘鲁鸊鷉仅分布于朱宁湖。它受到采矿活动造成的水污染,极端的水位波动导致水质恶化。为附近矿井供电的水力发电厂的水位法规导致筑巢和觅食的区域变干,繁殖失败。西北部由于氧化铁沉降而变得毫无生气。该湖还受到附近城镇污水的污染,这导致了富营养化和氧气消耗,并可能导致可供秘鲁鸊鷉觅食的鱼类数量减少。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有关的相对不稳定的气候条件可能导致了物种数量的巨大波动,在水位高的年份(例如,1997-1998年)有所恢复,1982年,许多秘鲁鸊鷉在极端寒冷的条件下死亡。2007年6月的类似情况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朱宁湖已被秘鲁宣布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狩猎和捕鱼受到管制,但是几乎没有做过干扰水位管理的工作,水位的管理是由采矿公司控制的。人们曾试图将秘鲁鸊鷉转移到胡宁以北的一个湖上。捕捞和转移是可行的,但是选择的其他湖泊要合适,不能有刺网被用来捕捞虹鳟鱼。2002年,秘鲁政府通过了一项紧急法律来保护该湖泊,该法律规定了该湖的清洁工作,并对取水采取了更大的限制措施。2009年,该物种被国际鸟类保护组织,美国鸟类保护组织等组织采纳为安第斯山高地湿地保护的象征,他们呼吁对湖进行独立的环境审核和持续的环境监测(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09)。ECOAN(安第斯生态系统协会)一直在采取保护行动,包括与当地社区进行一系列教育和培训活动,以及研究和监测该物种的种群规模和潜在威胁(ECOAN 2016)。
监测物种数量和繁殖成功。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研究物种的需求。保护流入朱宁湖的清洁水道,并改善立法和执法以防止湖水污染。与当地利益相关者对话,确定并减少污染源。在当地采矿公司的同意和参与下,减少因水电大坝排放而引起的水位波动。确定一个潜在的个体易位湖泊,并考虑建立圈养繁殖种群。在该地区发展生态旅游,包括为湖泊建立一个监视平台,以帮助进行物种数量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