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细鳞鲑

更新时间:2024-04-13 15:13

秦岭细鳞鲑,又名细鳞鱼、细鳞鲑、花鱼、梅花鱼、金板鱼、闾花鱼、五色鱼、闾鱼等,是鱼纲、鲑形目、鲑科、细鳞鲑属鱼类。其体长一般为15厘米左右,最大的可达 45厘米;体形为纺锤形,稍侧扁;头钝,头背部宽坦,中央微凸;吻不突出,眼大,鳃孔大;背部暗褐色,体侧至腹部渐呈白色,体背及两侧散布有长椭圆形黑斑,斑缘为淡红色环纹,沿背鳍基及脂鳍上圆黑斑。

动物学史

秦岭细鳞鲑最早由中国陕西潼关捕鱼队1961年冬在渭河口偶然得一尾,送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三门峡工作站鉴认,依其习性推断应产于渭河上游山区。1962年春走访周至县陕西省土壤生物研究所,在其标本室又见2尾采自秦岭北麓厚珍子镇黑河的标本。继又蒙同站康景贵同志于1962年8月16日至9月10日一起进秦岭沿黑河调查,除得知此鱼被厚珍子宋姓长辈于1940年左右挑两桶小鱼已引种到秦岭南麓老佛坪(都督门)湑水繁衍外,又知汉江水系的湑水尚产有小条状黑斑的“条鱼”。经到老佛坪至核桃坪滑水与太白河汇合处,方知湑水产布氏哲罗鲑(“条鱼”)及秦岭细鳞鲑。迟至1966年方发表该亚种。

秦岭细鳞鲑的来历与布氏哲罗鲑等相似,也是冰川期自北方向南迁来的。因后来变暖而大部分北返或死亡,仅少数由古黄海西大河溯逃残留于渭河上游,潮白河、滦河及辽河东侧太子河等上游。有些学者怀疑该亚种的有效性,其中尤以秦树臻、王所安(1989)的论述最详。但遗憾的是他们并未查看到黑龙江及更北方的标本,除提供图们江及鸭绿江的标本近似秦岭等标本外,并未提出充足根据。因为亚种之间是允许有少数重叠的,冰川期至今可以形成亚种。Kottelat(2006),认为秦岭细鳞鲑可被视为细鳞鲑属的一个有效种。故该亚种能否成立,或是否应视为独立的种,仍待详细研究。

形态特征

背鳍Ⅲ~Ⅳ-10~11;臀鳍Ⅲ-9;胸鳍Ⅰ-15~16;腹鳍Ⅰ-9;尾鳍Ⅴ~Ⅶ-16~17-Ⅴ~Ⅶ。沿侧线鳞115~1278;鳃粑外行19~23,内行13。

秦岭细鳞鲑体长165~275毫米。体长纺锤形,稍侧扁。体长为体高3.9~4.9倍,为头长3.7~4.6倍,为前背长2.0~2.2倍,为后背长2.4~2.7倍。头钝;头长为吻长3.1~4.8倍,为眼径3.7~4.9倍,为眼间隔宽3.2~3.7倍,为上颌长2.1~2.4倍,为尾柄长1.6~2.5倍。吻不突出或微突出。眼位侧上方和头前半部。眼间隔中央微凸。2个鼻孔很近,约位于吻中部。口前位而稍低。下颌较上颌略短。上颌骨宽长外露,后端达眼中央下方。两颌、犁骨与腭骨各有小尖牙1行;犁骨与腭骨牙行连成马蹄形。舌厚,游离,有尖牙2纵行,每行牙5个,牙行间纵凹沟状。鳃孔大,侧位,下端达眼中央下方。鳃盖膜分离,不连鳃峡。有假鳃。鳃耙外行长扁形,最长较眼半径略短;内行小块状。肛门邻臀鳍前缘。椎骨34~35-24个。胃发达,白色弯管状。肠长约等于体长2/3。幽门盲囊65~75个。长大,圆锥形,壁薄,后端尖且伸过肛门。腹膜色很淡。体被椭圆形小鳞,头无鳞。侧线侧中位。

秦岭细鳞鲑背鳍短,上缘微凹;第1分支鳍条最长,头长为其长的1.4~1.8倍。脂背鳍位于臀鳍上方。臀鳍亦短;头长为第1分支鳍条长的1.2~1.7倍。胸鳍侧位,很低,尖刀状;头长为第3~4鳍条长的1.3~1.6倍。腹鳍始于背鳍基中部下方;头长为第1分支鳍条长的1.4~2.1倍,远不达肛门;鳍基有一长腋鳞。尾鳍叉状。

秦岭细鳞鲑背侧暗绿褐色;两侧淡绛红色,微紫,到腹侧渐呈白色;背面及两侧有椭圆形黑斑,斑缘白色环纹状;最大斑直径约等于或稍大于眼半径;前背部斑很少,沿背鳍基及脂背鳍上各有4~5个黑斑。前背鳍与尾鳍灰黄色。

近种区别

生活习性

秦岭细鳞鲑为冰期自北方南移的残留种,属冷水性山麓鱼类。生活于秦岭地区海拔900-2300米的山涧溪流中。秋末,在深水潭或河道的深槽中越冬。除洪水期,很少在平原干流中见到。对酸碱度(pH)适应范围为5.75-7.8,致死上、下限为8.5及4.3。

秦岭细鳞鲑属肉食性鱼类,幼鱼主要以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成鱼除摄食鱼类外,也食被风吹落的陆生昆虫。摄食时间多集中于早晚前后,阴天摄食活动频繁,全天均可见到。

分布范围

秦岭细鳞鲑分布于中国渭河上游及其支流和汉水北侧支流湑水河子午河上游的溪流中。

繁殖方式

性成熟个体于2-3月产卵,最大卵径1.5毫米,一般为1-1.3毫米。两尾体长176.5毫米及190毫米的雌鱼,怀卵量分别为740粒及800粒,精巢乳白色。据调查,2-3月在浅水多沙石处产卵。卵沉性,一次排完。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1988年列入《中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濒危原因: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秦岭山区的秦岭细鳞鲑等野生鱼类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面临的形势令人忧虑。一方面,随着全球性气候变暖及乱垦乱伐、乱挖滥采使草地、森林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水资源锐减,境内许多溪流和山泉干涸,河流水量减少,秦岭细鳞鲑等鱼类产卵场所受到破坏,自然繁殖受到影响,生存数量明显减少;另一方面,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狂捕滥炸,资源利用过度,部分农民用电捕鱼器进行搜索式捕鱼,加上外地商人高价收购,严重破坏了秦岭细鳞鲑等野生鱼类资源,种群数量日趋缩小,生殖亲体出现退化趋势,朝小型化、低龄化方向发展。加之对野生鱼类资源保护的投入严重不足,管理手段落后,执法力量薄弱,野生鱼类资源已到了濒临枯竭的边缘。

保护措施:为保护秦岭细鳞鲑的野生资源,21世纪初中国相继建立了陕西陇县国家级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甘肃漳县国家级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等,对秦岭细鳞鲑的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保护秦岭细鳞鲑种质资源,恢复种群数量,中国张家川马鹿秦岭细鳞鲑驯养繁殖场自2013年开始进行人工驯养繁殖以及鱼苗培育工作,积累了人工养殖技术经验,研究了秦岭细鳞鲑人工养殖的关键技术。

主要价值

秦岭细鳞鲑在学术上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