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08 13:57
灯彩(秦淮灯彩),江苏省句容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秦淮灯彩的起始阶段
秦淮灯彩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东吴时期,每到元宵等喜庆佳节,除了东吴太初宫、昭明宫,东晋建康宫内张灯结彩外,一些居住在秦淮河畔的达官贵人也在自家的宅邸门户内张灯结彩。东晋习凿齿的《诗灯笼》有曰:“煌煌闲夜灯,修修树间亮。灯随风炜烨,风与灯升降。”早期的秦淮灯彩在结构造型上还是比较简单的,基本上是在灯具的基础上略加装饰而已。
南朝刘宋永初元年(420),原东晋大将刘裕登基称帝后,曾在南朝宋建康宫殿内悬挂工匠用葛布制成的灯笼。该灯既能用于照明,又可为君臣欢聚营造喜庆氛围。它在椭圆形结构上、下方各留一个空口,主要是在燃烧时有利于空气流通,这便是灯笼的雏形。
到了大明五年(461),宋孝武帝刘骏继承了汉武帝以来的拜祖祭天做法,置明堂于国学南丙巳之地,并依照汉汶上图仪设五帝位,以太祖文皇帝对享,而且还定期举行仪式,用火、供品等祭祀皇天。到了齐、梁时代仍然沿袭此俗。随着人文精神的兴起,灯彩艺术也开始从深宫禁苑走向民间大众,这也是中国灯彩艺术发展的一个转折期。低成本的纸张取代丝帛制品而大量运用,也使得灯彩艺术在民间迅速发展。
隋开皇九年(589),隋文帝灭陈后,为了抑制金陵“王气”,下令将原有的宫殿和城邑夷为平地,并采取强制迁徙居民和降低行政建制等贬抑金陵的政策。隋朝以后的南京十分萧条,秦淮灯彩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秦淮花灯的兴盛阶段
唐朝时期,由于不少皇帝大力提倡元宵节观灯,张灯时间由原来的一夜变成了农历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三夜。元宵节期间还取消宵禁,人们在这几天晚上可自由外出,故对元宵观灯的习俗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江南经济的不断恢复,初唐以后的南京(时称蒋州、晟州)地区逐渐繁华起来,离秦淮河不远的笪桥一带,就已经聚居了扎制花灯的艺人。而此时的秦淮河两岸更是人烟稠密,商贸兴旺,酒肆林立,集市相连,出现了南京早期元宵灯市的雏形。
南唐立国之初,国力得到较大增强,南京(时称江宁)地区比较富庶,包括灯彩在内的民间艺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延续和发展。
北宋时期元宵节观灯现象愈加盛行。自宋太祖起,张灯时间又增加了农历正月十七、十八日两夜,累计五夜。随着火药技术的应用,燃放烟花给元宵观灯增添了更加喜庆的气氛。作为灯彩艺术发展历程的一个显著标志,竞猜灯谜活动以及作为专门售灯(即灯市)和放灯的场所也出现了,此后蔓延各地,相沿成俗。
景祐元年(1034),用于祭祀孔子的文宣王庙(今夫子庙)和彝伦堂(今明德堂)在秦淮河畔建立,元宵灯节逐渐变得热闹。在中秋节夜晚,南京也竞放灯彩。后来又发展为七月十五日中元日和十月十五日下元日也要放灯彩。南宋淳祐三年(1243),元宵节张灯又添加了农历正月十日,共计六夜。
在元朝统治的几十年时光中,人们尽管传承了以往元宵节俗的一些习惯,但是重大节日张灯、观灯的娱乐活动却受到官府的限制。
明代是秦淮灯彩得到最大发展的时期。朱元璋为营造盛世图景,竭力提倡元宵灯节这一盛事。他将每年元宵节张灯的时间延长至十夜,明洪武五年(1372)元宵节,他又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万盏水灯,舞龙灯、狮子灯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明永乐七年(1409),明成祖朱棣继续朱元璋之倡导,并以正月癸丑为始,“赐百官上元节假十日”。三年后又下令在南京皇宫午门外,集能工巧匠扎制了鳌山“万岁”灯,并伴以歌舞造势。明代中期以后,南京经济发展迅速,当时秦淮河的画舫上已经添置鼓乐,悬挂花灯,这就是俗称的“灯船”。至此秦淮灯彩发展到了一个高潮期。
秦淮灯彩的起落阶段
明代后期,秦淮灯彩的制作技艺逾趋精巧,在品种样式上也有较大发展,有虎灯、蛤蟆灯、鱼灯、虾灯、蟹灯、荷花灯、菱灯、藕灯等二百多种。
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南京元宵灯习俗愈加冷清,呈现衰退的景况。
同治三年(1864),曾国藩欲恢复秦淮灯船画舫,便疏浚秦淮河,夫子庙地区的一些建筑也陆续重新整建,元宵观灯这一传统习俗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到了清末民初,由于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灯彩发展大不如从前。
1937年,日本侵略军进攻南京,一些灯彩艺人也流离失所,迁徙他乡。
1945年抗战胜利后的三四年间,南京一带民生凋敝,通货膨胀严重,秦淮灯彩也随之衰落。
秦淮花灯的复兴阶段
1949年,南京当地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重视发展传统灯彩艺术。在夫子庙及秦淮河沿岸,到处可见灯彩艺人扎制的五彩花灯,以及反映时代特征的缤纷花车。
在“文化大革命”中,包括花灯在内的许多民间艺术都被划为“四旧”,传统文化的东西很少有人问津。
1977年春节,南京夫子庙灯市得以恢复,一度沉寂的传统灯俗又得到恢复和发展。
1984年以后,南京当地政府在春节和元宵节期间开始组织金陵灯会,秦淮灯彩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结构造型上,秦淮灯彩采用夸张变形、对比呼应、抽象写意、象征借喻等表现技巧,讲究丰满浑厚、简约夸张等艺术手法,突出形式与趣味的表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秦淮灯彩的造型大多取自于自然,具有一定的仿生性,再经过手艺人主观的夸张变形使得灯彩在惟妙惟肖的基础上更是增添了民族的气息。
秦淮灯彩造型样式繁多,传统花灯有纱灯、羊皮灯、料丝灯、三星灯、八仙灯、聚宝盆灯、皮球灯、西瓜灯、草虫灯、金鱼灯以及各种人物造型的壁灯等。花灯的结构造型也有大有小,但不论大小都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灯的美感。此外,灯彩艺人们还不断创新,尝试用光导、声控、电子技术制作出各式新式彩灯,如猪八戒灯、熊猫灯、孔雀灯、生肖灯、星座灯、折叠式立体荷花灯、塑料薄膜彩球灯等。
在造型设计上,秦淮灯彩还加强藏露结合、疏密有致,不断地寻找独具表现力的艺术语言,尽可能地避免灯彩体裁和表现手法的雷同俗套。如在“秦淮八艳”灯彩中,为摆脱以往表现佳丽脂粉气重、色彩浓艳的做法,艺人把人物的肩膀削窄,身体拉长,在服装修饰上突出其体态清秀、举止优雅,表现了这些人物多才多艺、含蓄深沉的风采,同时也再现了明清时期秦淮河畔彻夜笙箫的风月繁华。
在动感和色彩表现方面,秦淮灯彩艺人把各种科学原理巧妙运用,达到了别致迷人的效果。艺人们在多年的实践中创造了色彩“浸染法”,使得传统花灯的花瓣由以往的单一色调演变为具有色泽淡雅变幻、层次感较强的渐变艺术效果。有的灯彩艺人还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借用电脑技术选配色彩,使得灯彩颜色更加和谐美观。
为了烘托秦淮灯彩的气氛,艺人们注重传统情趣的再现,大都采用红、黄、金、橙等色彩强烈明快的暖色调,或者适当配以银、白、绿色调,但很少用暗色或者黑色为主色调。因为,鲜艳亮丽的色彩是吉祥如意、美满幸福、社会和谐的象征,而简洁明快的色彩如同锦上添花,给人以清秀雅致之感。比如荷花原本为粉红色,但是灯彩艺人们有时候却把花瓣做成红色或者金色的荷花灯,让其充满喜庆、富贵的吉祥气息,营造热烈、欢庆的过年氛围。
秦淮灯彩色彩亮丽,大俗大雅,鲜亮却不抚媚,质朴却不俗气。灯彩艺人们大多喜欢使用撞色补色进行搭配,“红配黄,喜洋洋”“大红大绿,吉祥如意”各种口诀也是代代相传。在决定了主色的情况下,艺人们便要根据主色来搭配辅色呼应。“不能抢了主体的风头”,有的时候是简单的撞色点缀,有的时候是几种浅色的呼应,各有不同。
以形写神是秦淮灯彩不可缺少的基本内涵。秦淮灯彩艺人们在创作实践中凭借观察体验,逐渐形成了特有的事物表达能力。他们既忠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他们善于借鉴文学艺术中的夸张变形、对比呼应、抽象写意、象征借喻等表现技巧,突出形式与趣味的探求、传统与现代的交接,讲究丰满浑厚、简约夸张的艺术布局,进一步强化了灯彩的表现手法。
早在南朝时期,文艺理论家刘勰就曾有过“夸而有节,饰而不诬”的说法,秦淮灯彩的制作也正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从这一基本原则。灯彩艺人针对不同表现对象的形体特征,抓住主要神态删繁就简,通过抽象提炼和大胆想象,创造更为强烈生动、简洁直观的艺术形象,使其既超越了单纯写实,不受客观形态约束,而又不让人感到荒诞无稽,因此达到了“似与不似”“以貌取神”的艺术效果。在不同的灯彩作品中,多种创作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则更是如此。生活中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市井生活等,都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
制作材料
秦淮灯彩制作材料主要有竹子、树木、藤条、麦秆、兽角、金属等,构成灯光源的材料则依照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而定,自六朝肇始直到近世,主要沿用松脂、动植物油、漆、石蜡、煤油等燃料,以竹木、通草、棉芯等为灯芯,以后又产生了电光源;其表面透光材料则有各色透光纸、丝帛、画纱、棉布、合成绸缎、塑料薄膜以及特制玻璃等,有的还根据表现对象需要,添置了美化图案和雕饰等。
主要工序
秦淮灯彩的制作要经过劈、锯、裁、剪、削、熏、烘、烤、熨、浸、染、扎、裱、写描、绘、雕刻、装配等数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其过程包括选材加工、骨架扎制、外侧糊裱、灯火配置、整体美化等几个基本的环节。在艺术手段的运用上,秦淮灯彩汲取了中国传统的纸扎、绘画、书法、剪纸、皮影刺绣、雕塑等艺术经验和相关技法,综合了木工、漆工、彩绘、雕饰、泥塑、编结、裱糊、焊接、机械传动、声光音响、电子程控等工艺技巧。
主要作品
秦淮灯彩作为民俗艺术物品,以纸扎的花灯为主,历史上兴盛时其品种有300余种。在灯市及灯展上还大略可见的,植物类有荷花灯、菠萝灯、西瓜灯、南瓜灯、石榴灯、藕灯、仙桃灯、萝卜灯、花篮灯等;动物类有十二生肖灯、鱼灯、虾灯、蟹灯、狮子灯、蛤蟆灯、恐龙灯、松鼠灯、大象灯、鳌鱼灯、仙鹤灯、骏马灯等;器物类有牌楼灯、飞机灯、元宝灯、花鼓灯、如意灯等;几何纹类有圆形灯、方形灯、三角灯、五星灯、多角灯等;人物传说类的有刘海戏金蟾灯、嫦娥奔月灯、麒麟送子灯、三星在户灯、八仙过海灯、大闹天宫灯、瓜开见子灯等。
作为中国传统灯彩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秦淮灯彩客观地反映了民间灯彩由自然之火、生活之火、祭典之火到艺术之火的历史演变进程。它将地方传统民俗加以融汇,从古韵悠远的秦淮民间工艺中开发出富于吸引力、感染力和商业价值的新型文化产品,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做了很好的示范。
秦淮灯彩作为中国灯盏的一个代表,沿袭了古人以灯拟星的文化象征观念,是对人星混同、天人合一观念的艺术表达。其文化意义首先在文化哲学方面,即以小小的灯盏寄托了人与自然和谐抱合的愿望;其次,在民俗方面,它与传统的年节习俗结合起来,以全民同乐的欢快基调融入民间生活,使入世乐观的主题常年传承;最后,其意义还在艺术方面综合了多种民间技艺,强化了传统的人天和谐的审美理想,培育了取法自然的民族审美情感,传布了以集体意识和象征表达为特征的审美观念,从而在深层次上维护了民族的文化遗产。
秦淮灯彩除了一部分灯笼、宫灯、大荷花灯等品种可用以装饰门户、厅堂、居室外,绝大多数的花灯供儿童游戏和成人赏玩,具有玩具和工艺品的性质,艺人制作的微型花灯更具有摆饰、收藏、把玩的功用。
由于资金缺乏,秦淮灯彩没有固定的保存、开发和展示场所。年轻人对灯彩的制作也缺乏兴趣,技艺传承无法顺利实现。秦淮灯彩的发展前景尚不容乐观,要巩固已有成果,各方人士还需做更进一步的努力。
陈柏华,男,1957年2月14日出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灯彩(秦淮灯彩),江苏省句容市申报。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句容市民间工艺彩灯厂获得“灯彩(秦淮灯彩)”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灯彩(秦淮灯彩)项目保护单位句容市民间工艺彩灯厂评估合格。
1990年,秦淮灯彩作品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的民间美术工艺展中展出。
2002年,受日本友人邀请,陆有文的秦淮灯彩作品在日本长崎市展览销售。
2005年10月,秦淮灯彩作品在南京中博物院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江苏绝技展中展出。
2010年,陆有昌扎制的荷花灯作为传统秦淮灯彩,在上海世博会秦淮灯会江苏馆“品味生活”展区展出。
2018年3月,秦淮灯彩作品在台湾新北市举办的2018“两岸一家亲,灯彩耀新北”祈福灯会中展出;同年5月,秦淮灯彩作品在第39届罗利艺术节暨第三届罗利中国艺术节中展出。
2019年,秦淮灯彩作品在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展出。
2005年2月,在中国民间文艺第七届“山花奖”(灯彩)评选活动中,秦淮灯彩作品“金鸡吉祥”“秦淮娃娃闹春节”“金鸡报晓”,分别获得金奖、银奖和优秀奖。
2006年,秦淮灯彩传统作品《荷花灯》被中国国家邮政总局选定为春节特种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