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30 11:30
秦蜀栈道,开辟于战国时期,最初大规模开通的栈道在秦与巴蜀间跨越秦岭和巴山的地段。
川陕间的驿道,因被高山深谷隔绝,人们只能在悬岩绝壁上,凿岩成道或凿孔架木,作栈而行。这种狭窄驿道,古人称为栈道或阁道。战国时开辟利用的秦蜀栈道包括褒斜道、故道和金牛道。
褒斜道在秦岭栈道中最负盛名。《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巴蜀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褒斜道,因沿渭水南侧支流斜水(今石头河)和汉水北侧支流褒水两道河谷行进而得名。褒斜道南口叫褒,在今汉中褒河北5公里;北口叫斜,在今眉县西南15公里。其大致走向是:从今西安市向西南入山,溯斜水经鹦哥咀、下寺湾,翻老爷岭进入桃川河谷。再经灵丹庙,上五里坡,进入虢川盆地,过塘口镇、咀头镇,至两河口进入红岩河峪谷,经关山、上下白云、寇家关、王家楞、拓梨园至西江口。西江口以下,即褒水干流峡谷,顺次历抑川、下南河、武关河、马道镇、青桥驿,穿石门或越七盘岭出山,抵褒城和汉中,全长400公里。1936年修建从宝鸡经褒城、宁强到四川广元的川峡公路,在宝鸡到褒城这一段,有许多地段是沿着褒斜栈道旧线修建的。
褒斜道的通行时间非常久远。三国(魏)应璩根据《蜀记》“三皇乘祗车出谷口”的记载和秦密对这句话的解释,认为褒斜道早在传说的三皇时代就有人通行了。清代顾祖禹说:“褒斜之道,夏禹发之,汉始成之”(《读史方舆纪要》)。一般公认禹起于公元前22世纪左右,则这条道路的开辟,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史籍记载,蜀道在周代已成为军事征伐、家族迁徙的道路。到战国时,秦、蜀之间的交往史不绝书。如《史记·秦本纪》中“历共公二年(公元前475年)蜀人来赂”,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秦“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等记载,说明秦并蜀国前的战国时代,褒斜道更成为秦、蜀两国统治者征战、朝会、联盟的道路。《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载,蔡泽列举范雎之功时,提到“栈道千里,通于蜀汉”,指出范雎相秦时,巴蜀、汉中之间已有栈道相通。范雎相秦始于秦昭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至五十年(公元前257年),说明褒斜道在这10年内曾进行过整治。
在楚汉战争的后期,刘邦兵归汉中,张良曾经献策烧掉了褒、斜峡谷中的一些栈道。这一方面为了断绝其他诸侯的兵马;另一方面也为了向项羽显示汉兵没有再入关中的意向,实为缓兵之计。汉武帝即位后,非常重视对汉中和巴蜀的开发。有人上书讨论重新恢复褒斜道及褒水、斜水和沔水的漕运事项。御使大夫张汤的意见得到了采纳,汉武帝委派张汤的儿子张卬(áng)为汉中太守,负责修筑褒斜道及各水漕运。按照张汤的设计,陈仓道经过的山岭太多,上段起伏很大,路程又远,而穿筑褒斜道,所经山岭较少,路程要近200公里。而且,几条河流经过沟通可以使汉水连接渭水,南阳的物资可以从陆路、水路齐头并进,而在水路受阻时又能转而与陆路联运,直达咸阳、长安。而且,褒斜道的沿途有丰富的木材竹箭,不亚于巴蜀。经过数万人的努力,250公里长的褒斜道终于筑成,比陈仓道近便得多。不过,褒水和斜水流势湍急,不可行船,原计划的水陆联运只好作罢。但是,从长安到汉中之间毕竟节省了200公里山路,这条道路此后成为秦岭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自汉末到五代,褒斜道多次堙塞,几经修复,南北兵争,这条道路始终是双方行军作战的主要通道。汉明帝、汉安帝和汉桓帝时,对褒斜道进行过局部改建和维修。三国时期,这条道路又称做“斜谷道”,在魏蜀两国的战争中多次被作为行军路线。据《水经注?沔水》记载,三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时,赵云、邓芝出兵褒斜道,当赵云作战不利退兵时,曾****赤崖以北百余里栈道,以阻止曹魏的追兵。这段栈道以后修复,因水大而急,没有办法再在水中立柱,成为“千梁无柱”,以致人马车辆从栈道上经过时“浮梁振动,无不摇心眩目”。为了使栈道牢固安全,有的地方把木制的横梁改为石梁,今陕西太白县王家楞红石崖的石崖上,至今还斜插着当年栈道的许多大石梁。经考古工作者调查,沿线发现多处当时栈道的遗存。著名的石门遗迹,就是这条古栈道最重要的遗迹之一。五代以后,斜谷道基本废弃,自褒谷北上者,皆转经陈仓道出散关而行。
褒斜道南口的石门,始凿于东汉永平六年(公元63年),采用“火焚水激”法,历时三年竣工,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隧道之一。石门位于汉中市褒河谷口西岸。门呈洞状,南北向,长16.5米,宽4.1~4.4米,高3.45~3.75米。隧道内外,有东汉至明清时期的摩崖题刻百余方。其中记颂开通褒斜道的东汉“鄐君开道碑”、“杨君石门颂”、“李君表”、“杨淮、杨弼表记”、北魏“石门铭”等,是研究古代交通史和书法艺术的珍稀资料。“鄐君开道碑”刻于东汉永平九年(公元66年),幅宽2.7米,高1.3米,笔阵森严,气势雄峻,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摩崖之一。褒斜道石门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石门已被水库淹没,汉至宋代的17方摩崖已迁至汉中市博物馆。
故道因为沿着嘉陵江的东源故道水河谷蜿蜒而行,所以又称嘉陵道。方向与今天宝成铁路平行。从雍(今陕西凤翔县南)经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10公里),过散关,越秦岭,经今凤县,略阳而入汉中以至四川。因为这条道路有很长一段是沿着故道水而行的,并且经过一个故道县,所以被称为故道。又因为这条道路的北端在陈仓县境进入山口,所以又称陈仓故道。陈仓县南的秦岭上有座重要关隘散关,故道因此也称为散关道。从陈仓向西南行出散关,沿故道水峡的小路到达凤县,这一段称为北故道。自凤县东北的草凉驿入栈道,西南至凤县城再往东南,经过留坝县,南至褒城旧治北鸡头关出栈,这一段称为南故道。北故道就是春秋战国前的古故道,南故道就是古褒谷道。出南故道就到达汉中了。这条道路非常遥远,且迂回曲折,但坡度较平缓,历来都是穿越秦岭的南北主要通道。这条道路的开凿时间远早于褒斜道,至少开辟使用于殷商时代。周平王东迁后,将这条殷商时已经存在的古道称做故道。在《水经注》关于渭水支流扞水的记事中,提到今宝鸡市附近有条“周道谷”,王国维考证说这条“周道”就是“故道”。说明早在西周时,故道已经是通蜀之道。公元前206年,刘邦自汉中由此道出陈仓,兵定三秦,奠定了汉王朝的基业。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破张鲁,取汉中,即自故道经散关、河池(今甘肃徽县)、阳平关(今陕西勉县的旧沔阳)至汉中。曹操北返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刘备即北夺汉中,遂有刘、曹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之战。五代以前,自褒谷北上的商旅和军队,或从斜谷出眉县,或西经故道出陈仓。五代后斜谷道废弃,宋以后专用西道,修筑栈阁2000余所,元明以后称为连云栈。为了区别于自汉中南下蜀中的“南栈”,通称“北栈”或者“秦栈”。在秦岭诸栈道中,故道的里程最长,达600公里以上,途中需翻越散关附近的秦岭正脊分水岭外,还要攀登青泥岭、马岭、老爷岭及嘉陵江、汉水两支流间的****处分水梁,因此故道以“多坂,回远”著称。与褒斜道等其他栈道相比较,从长安到汉中的故道里程要多出150~250公里。但故道具有其他路线无法比拟的优点,这就是,故道行经关中、汉中平原的平坦大道有250多公里,而且谷道部分,除了若干险段外,嘉陵江、汉水及支流的河谷川道一般比较开阔,物产丰富,居民稠密,村落众多。秦汉时沿途已设有故道、河池、沮县3个县级治所,到了唐代增设凤州(今陕西凤县)、兴州(今略阳)两个地区级行政治所,县级治所也由3个增加到6个。因此官员商贾经常经过此道往来,战时大量物资和人员也都利用此道运输。
金牛道又称石牛道,因“石牛粪金”的传说而得名。西汉杨雄《蜀王本纪》记载:战国秦惠王时,蜀王不降秦,秦惠王欲伐蜀,但苦于山道险阻。蜀王率领万余人传猎褒谷,与秦惠王相见。惠王以金一笥*蜀王,蜀王回报礼物,礼物尽化为土。秦王大怒,臣下都再拜稽首,祝贺说:“泥土就意味着土地,秦王当得到蜀国了!”秦王恐怕以后找不到相见处,就雕刻了5个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到了,以为牛能屙金。蜀王于是派遣士兵千人带领五丁力士拖牛成道,置三枚于成都。秦道于是得通。后来秦军从石牛道伐蜀,灭之。这段富有传奇色彩的记载,反映了古代蜀地人民修凿石牛道的历史。又有另一种传说是:上天为蜀国生了五丁力士,力能搬山,秦王献美女与蜀王,蜀王派遣五丁迎接。途中见一条大蛇钻入山穴中,五丁拽住蛇尾一起向外拉,山崩,压死了五丁,秦女都化为石,山化为五岭。李白的《蜀道难》中所唱的“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就是指的此事。
金牛道的大致走向是:从汉中市向西行,过褒水,经勉县进入山区。西经沮口、青羊镇、大安镇、金牛镇,转南入五丁峡,过五丁关、滴水镇至宁强县。再转西南经牢固关、黄坎驿、七盘岭进入四川广元的神宣驿。自西上朝天岭,折南沿嘉陵江东岸峭壁,过大小漫天、龙洞阁、千佛崖至广元。再折向西南行,渡嘉陵江的桔柏至昭化,然后经剑门、梓潼、绵阳直达成都。全程六百公里。中间包含许多架设于悬崖峭壁间的栈道,地势十分险要。
楚顷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左右,楚将庄蹻率军夺回被秦军攻占的枳(今四川涪陵市)之后,溯延水(该河自上游而下,其分段名称为岔河、鸭池河、乌江、龚滩河、黔江,至涪陵入长江)南下,到达且兰(今贵州福泉县一带)、宛温(今云南砚山县北小维摩附近)和滇池(今云南昆明市一带)。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秦又派蜀郡守张若再次攻取楚的黔中郡(郡治在今湖南沅陵西10公里)、巫郡(郡治在今四川巫山县)。庄蹻因断了归路,留滇为王,改从当地风俗。庄蹻略取巴蜀,入滇称王,揭开了云贵地区交通开发的历史。
元明以后金牛道被称做“南栈”,又名“蜀栈”,是由陕入川的重要交通干线。
剑阁道从汉中通往四川,在今四川剑阁东北的大剑山、小剑山一带,峰峦连绵,峡谷幽深,下有隘路称为剑阁道。蜀汉诸葛亮为加强北方防务,巩固蜀汉统治,便利巴蜀与汉中之间的军事联系,曾于金牛道上开凿了剑山,并架设阁道(即栈道)15公里,后人习惯称为“剑阁道”。《重修剑州志》中记载:“诸葛亮相蜀,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便行旅,并于山之中断处,立剑门关”。剑山位于剑阁县东北面12.5公里,古称梁山,东西长115余公里,群峰高耸入云,峭壁中断,两岸依天,严若剑戟,“如门之辟”,故名剑门。李白诗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指的就是这个地方,向为兵家必争之地。蜀汉末年,魏将钟会、邓艾率军攻蜀,大将军姜维仅以三万人马便把敌人十万大军拒之关外。魏军久攻不下,只好另生一计,偷渡阴平,才取得了胜利。
剑阁道不仅是古代巴蜀和中原之间的交通要道,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末年,刘备沿此道夺取西川,从而建立了蜀国;诸葛亮沿此道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姜维屯兵剑门关;邓艾入川灭蜀等等。
剑阁道被誉为蜀中四大奇观之一,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剑门关为中心,以山险、石怪、景奇柏翠、历史悠久、文物众多为特点,是全国最长、唯一的带形、山岳型风景名胜区。
剑阁道不仅风光秀丽绝险,而且有大量历史文物古迹。李白、杜甫、李商隐、白居易、司马光、苏轼、陆游等文人雅士都曾游历或者宦游此地,留下千古名篇。如李白在《蜀道难》中高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而陆游则“细雨骑驴入剑门”,在宦游过程中写下《剑南诗稿》。自然景观有“一区一盘盘入云”的七盘关、“万山磅礴一江通”的清风峡、“下视嘉陵千丈黑”的明月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玉树高耸入太空”的剑门石笋峰。文物古迹有千佛崖摩崖造像、皇泽寺武则天寺庙、“三百里程十万树”的翠云廊古驿道,还有邓艾墓、姜维城等六十余处三国蜀汉遗迹;昭化古城是四川建制最早的古县城,也是张飞战张郃的著名古战场;嘉陵江明月峡古栈道遗址处,已成为铁路、公路、水路、古栈道、古驿道、纤夫鸟道等六种道路汇集的世界唯一的“交通陈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