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01 16:02
传统观点认为,坏死是非程序性的。但实际上,细胞中同样存在受到精密信号控制的坏死方式,即程序性坏死。程序性坏死,也叫坏死性凋亡,是一种有别于凋亡,凋亡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程序性坏死与传统的坏死特征类似,质膜破裂,引发炎症反应。程序性坏死与缺血性损伤、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同样是近年来细胞死亡研究的热点。
程序性坏死的特点是在坏死过程中,产生ROS,DNA随机降解,产生大量促炎症因子,并且常形成坏死小体(necrosome)结构。检测程序性坏死的非镜检手段,主要是检测细胞内ROS的生成和坏死小体及其下游蛋白的表达量进行。如,坏死小体组成蛋白RIP1/3,磷酸化的MLKL。
形态上,程序性坏死的细胞表现出明显的坏死特征,包括细胞变圆,胞质肿胀,细胞器膨大,但染色质不凝结,最终细胞膜破裂,细胞内容物流出,细胞死亡。 电镜下,则可以看到程序性坏死的细胞的溶酶体破裂,其他细胞器变形扭曲,细胞核发生一部分的超微结构改变,染色质溶解等。右图1为5微米尺度下的程序性坏死细胞。
程序性坏死的最经典通路为:TNFα-RIP1/3-MLKL,依靠TNFα与膜受体结合,信号转导招募并形成胞内的复合体Ⅰ和复合体Ⅱ,再形成坏死小体,激活MLKL,最终导致程序性坏死。 而程序性坏死也有其他通路,比如由胞内信号介导的方式,toll样受体(TLR)能感知内吞进入细胞的病毒核酸,从而激活RIP3相关的程序性坏死。 除了以上的受体介导通路外,还有非受体介导的通路。
TNFα介导的程序性坏死
TNFα,肿瘤坏死因子阿尔法,在caspase酶被抑制的时候激活,从而诱导程序性坏死。整个通路如下:TNFα与细胞膜上的受体TNFR结合,受体招募TRDD,RIPK1等形成复合体Ⅰ,接着复合体Ⅰ脱离TNFR,由RIPK1,RIPK3,FADD,TRADD,caspase-8形成复合体Ⅱ,然后如果caspase-8失活,则RIPK1和RIPK3将能够相互磷酸化,从而成为坏死小体。RIPK1和RIPK3磷酸化后获得激酶活性,将MLKL磷酸化,使其获得活性。获得活性的MLKL发生寡聚化,并与膜内侧小叶结合,形成选择性的离子通道,导致钙离子,镁离子,钾离子内流,细胞渗透压改变,最终导致细胞膜破裂,细胞坏死。
内源性分子介导的程序性坏死
当病毒释放了核酸进入细胞内,就将激活内源性的程序性坏死通路。 Z-DNA结合蛋白1(ZBP1)能够识别并结合细胞质中的双链DNA分子,同时激活RIPK3,使其磷酸化,获得激酶活性。激活的RIPK3磷酸化MLKL,诱导细胞程序性坏死。该通路不需要RIPK1的参与。 toll样受体3(TLR3)能够识别并结合细胞质中的双链RNA分子,并通过结合的toll样受体连接分子1(TRIF)招募并磷酸化RIPK1和RIPK3,从而促进坏死小体的生成,进而诱发程序性坏死。
其他通路
程序性坏死还有许多通路。虽然激活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最终都会激活RIPK和MLKL。干扰素Ⅰ/Ⅱ型可以激活双链RNA依赖性激酶(PKR),而PKR则能够结合RIPK1和RIPK3,介导其磷酸化,最终激活MLKL,执行程序性坏死功能。toll样受体4(TLR4)属于膜受体,能够结合LPS等危险信号分子,并依靠结合的TRIF招募RIPK1和RIPK3,形成坏死小体并介导程序性坏死。TRAIL能够在酸性环境下将细胞凋亡转化为RIPK1依赖性的坏死通路。缺少死亡结构域的TNFR可以通过RIPK1-FADD-caspase-8复合物启动坏死。甚至还有通过射线照射引发的RIPK1激活,从而诱导程序性坏死。此外,还有许多种参与程序性坏死的其他辅助通路。如PARP-1通过损伤线粒体和DNA诱发程序性坏死,ROS能够破坏细胞膜诱发坏死,钙离子可以活化LOX家族引发溶酶体脂质过氧化促进坏死,等等。参与程序性坏死的 通路复杂而精密,相互之间又有交集,这也反应了程序性坏死是受到严密调控的细胞死亡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