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氏易传

更新时间:2023-05-17 09:22

《程氏易传》成于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当时程颐66岁。他本人对这部书非常重视。程颐去世后传本不一,杨时曾加编次。但在宋元时,其书编卷仍不一致。清康熙间吕留良定为 4卷,汇入《二程全书》,后涂宗瀛又作校订。20世纪80年代北京图书馆尚存宋残本。

书籍简介

ChengShi Yizhuan

《程氏易传》

中国北宋程颐注解《周易》的哲学著作。又称《周易程氏传》、《伊川易传》,共4卷,15万字。1981年中华书局校订出版的《二程集》中收入该书。

程颐受王弼、胡瑗、王安石以义理治《易》的影响,在此书中,借解释《周易》卦辞爻象来阐明义理。并在《易传序》中提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理学命题,认为无形的理寓于有形的象中,理与象即是理与事的体用关系。易象反映天地万物之物象,易理则概括了天地之理。理不仅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又是社会等级、人生道德的由来。这里面还包括阴阳、动静变化的思想和关于理欲的观点,反映程颐从宇宙自然到社会人生的较系统的哲学思想,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著作。该书从元代开始被列为科举必读书,其中的哲学思想在封建社会后期有过重大影响。

程氏易传述评

程颐《易传》又叫《伊川易传》或《周易程氏传》,是程颐在涪陵写成的。程颐谪涪后即开始著《易传》一书,元符二年(1099年)正月书成并为之作序。《易传》虽然只写了一年,但是他对《易经》的研究,则是穷尽了毕生的精力。程颐早年就受《易》学于周敦颐,其后即以“深明易道,吾所弗及”而见称于张载。后来讲道于洛,也主要是传授《易》学。程颐贬谪涪陵时,已经六十五岁高龄了,几十年来对《易》学的研究,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见解,于是在忧患之中著成《易传》,可以说《易传》是一部忧患之书。但是书成之后,又迟迟不愿其流布。据程门弟子尹焞说:“伊川自涪陵归,《易传》已成,未尝示人。”他不急于让自己著作流传的原因,大概是想趁精力未衰的时候对《易传》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这在他答弟子张闳中的信中可以看出来:“《易传》未传,自量精力未衰,尚觊有少进尔。”后来到他病危临终的时候,才将《易传》授与门人尹焞和张绎。这种慎之又慎的态度,可见其治学之严谨。

程颐治《易》推崇王弼,所以《易传》用王弼注本,又用李鼎祚《周易集解》例,以序卦分置诸卦之首。但是《易传》只注释了六十四经卦和彖、象、文言,而没有注释系辞、说卦和杂卦,不知是什么原因。有人说是仿王弼注《易》之例,有人说是草具未成,都只是推测之辞,真实情况已不得而知了。从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北宋可以称之为儒家经学的复兴时期。当时的思想家们非常重视对《周易》的研究,与程颐差不多同时的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邵雍、张载和苏轼等人都对《易》学很有研究并且有专著,他们借《周易》论述世界本体和人生哲理,以《易》立言,蔚成风气。程颐注《易》也完全是为了宣传他自己的思想主张。他在《易传》里系统地论述了自己的理学思想。我们如果要研究程颐,首先就得读他的《易传》。程门弟子尹焞说:“先生平生用意,惟在《易传》。求先生之学,观此足矣。《语录》之类,出于学者所记,所见有浅深,故所记有工拙,盖不能无失也。”意思是说,《易传》是程颐平生用力最多的著作,它是程颐学术思想的代表,任何记述程颐言论的《语录》都不能同《易传》相比。后来胡安国论述程颐的学术,首先提到的也是《易传》。《易传》是程颐理学思想的主干,是程朱学派的理学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与朱熹的《四书集注》同样重要。

汉魏以来,《易》学研究一向分为两大流派,即象数派和义理派。大抵说来,象数派重视宇宙变化的推测,义理派重视思维理论的研究。程颐《易传》就是义理派集大成的代表作。程颐答弟子问《易》说:“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易》因象以明理,由象以知数,得其义则象数在其中矣。”又说:“必欲穷象之隐微,尽数之毫忽,乃寻流逐末,术家之所尚,非儒者之所务也。”他认为理才是《易》学的本原,研究《易》学要因象明理,只要得其义理,象数也就在其中了。如果把穷尽象数当作研究《易》学的目的,那是舍本逐末,是方术家的作法,而不是儒者追求的目标。宋儒治经重义理,他们喜欢在解释儒家经义中,系统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完全不同于汉唐经师的笃守师说和章句注疏之学。程颐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在《易传》里面用理学观点对《周易》进行了全新的解释,他把“理”作为自己哲学的最高范畴,理不仅是《周易》象数、阴阳的本原,也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理的派生物。他认为《周易》作为一部筮书而能占筮,也只是一个“理”字在起作用。《易传》系统地论述了自然、社会和人生哲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这个体系以天理论为基础,论证天地万物得天理而常久不已、生生无穷。天理生成一切,支配一切,而又超然独立于自然与人类社会,无所不照。这个理学思想体系,奠定了程朱学派的理论基础,对后世理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程颐的这个思想体系在我们今天看来自然是属于唯心主义的东西,但是他对某些具体问题的论述却很精彩。如他解释《乾卦》:“元亨利贞谓之四德。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利者万物之遂,贞者万物之成。”以元亨利贞为始、长、遂、成,认为它揭示了万物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比以前的经师们专在文字训诂上兜圈子来得高明。程颐还认为人的价值在于道德意识,这也是一种比较健全的价值观。他在《贲卦》的训释中说:“君子所贵,世俗所羞;世俗所贵,君子所贱。”揭示了学者的价值观与世俗的价值观的对立,世俗所追求的是声色货利,富贵权势,学者所追求的则是道德学问,人格理想。我们今天读着这些格言式的警句,也不能不为他的深刻思想所震动。程颐在《易传》里的很多论述常常闪耀着辩证思想的火花。例如他提出的关于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观点,就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动静相因,动则有静,静则有动,物无常动之理。”(《艮卦》)动和静是相辅相成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虽然作为具体事物总有静止的时候,然而从总体上观察,动比静更为根本:“先儒皆以静为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为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复卦》)运动是事物存在的形式:“天地阴阳之气,相交而和,则万物生成,故为通泰。”(《泰卦》)由于天与地、阴与阳相互交感运动,万物才得以生成。他认为只有运动不息的事物才有生命力:“天下之理,未有不动而能恒者也。”(《恒卦》)认为不动就不能长久存在。天地造化因为“动而恒久不已”才能“常”;日月星辰因为运动“恒久不已”才能“明”;寒暑相推,四时变化不已,才能成岁。他还认为事物发展到顶点就要走向反面:“物极则反,事极则变,困既极矣,理当变矣。”(《困卦》)象程颐这样充分肯定事物运动的普遍性并揭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在古代哲学家中并不多见。前人评论《易传》,谓其“顺天命,阐儒理,切人事,明治乱,一以义理为归,而略于卜筮象数。”这的确是程颐的《易传》的特色。《周易》文字简略,涵义隐晦,程颐用自己的理学观点进行解释,使之明白晓畅。但是这样做的结果,使《易传》染上了太浓的理学色彩,非复《周易》之旧,而成为程颐自己的哲学著作了。洋洋洒洒写了近二十万言,成为同类《易》学著作中的煌煌巨著。

自南宋理宗时程颐封伯并从祀孔子庙庭,《伊川易传》即被列为官书。明永乐十二年胡广等人奉敕修纂五经大全,其《周易大全》即合程颐《易传》和朱熹《周易本义》而成;清康熙五十四年,所谓御纂《周易折中》也主要是杂凑二书而成的东西。《易传》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被奉为宝典,影响中国读书人七、八百年之久,其影响可谓至深且巨。

程氏易传序

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其为书也广大悉备,将以顺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尽事物之情,而示开物成务之道也。圣人之忧患后世,可谓之矣。去古虽远,遗经尚存,然而前儒失意以传言,后学诵言而忘味,自秦而下,盖无传矣。予生千载之后,悼斯文之湮晦,将俾后人沿流而求源,此传所以作也。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备于辞,推辞考卦,可以知变,象与占在其中矣。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得于辞不达其意者有矣,未有不得于辞而能通其意者也。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观会通以行其典礼,则辞无所不备。故善学者求言必自近,易于近者,非知言者也。予所传者辞也,由辞以得意,则存乎人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