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1 09:43
稻属(Oryza L.)是禾本科谷类作物,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代表种为稻(学名:Oryza sativa L.)。一年生草本;叶长,扁平;小穗侧向压扁,有3小花,排成圆锥花序;颖极退化,仅在小穗柄端呈二半月形;不孕花的外稃极小,结实花的外稃硬,5脉,外脉靠近旋卷的边缘,有时有芒;内稃与外稃相似,但背无中肋;雄蕊6。
稻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国湖南。在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12320±1200—14810±230年。水稻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向西传播到印度,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
史记中记载大禹时期曾广泛种植水稻,夏本纪记载: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大禹命令伯益给大家分发水稻种子,种在水田里,还命令后稷(周的先人)给大家分发食物。没有食物的地方,他就命令有多余的地方,分给那些少的地方。
水稻的发展,是和南方经济的发展分不开的。
前面说过,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南方比较落后。《禹贡》把南方的土地排在最末等。《汉书·景十三王传》说:长沙是低湿的穷地方。从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人口统计来看,华北大平原及关中是当时人口最密的地方,江南人口很稀。例如豫州(今河南省的一部分)的面积大约只占全国的2%,而人口倒有755万多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以上,一共设了108个县;豫章郡(今江西全省)面积比豫州大一倍,但是只有35万多人,18个县。这就极其明显地反映出当时长江以南的经济情况,远不及黄河流域。那时各地区人口的多少,是和当地的粮食产量有密切关系的。所以尽管稻是南方的主要作物,但是总产量远不及北方主要作物谷子的总产量多。
东汉时,南方的人口逐渐增加,东汉末年,由于连年的战争,使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遭受到很大的破坏,中原人民大量逃入长江流域。西晋覆灭后,北方相当长时期内局面混乱,以后又有更多的中原人民向南迁移。这些南来的移民,不但增加了南方的人力,同时带来了北方各地区较高的生产技术,这对于长江中下游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很有利的条件。
但是南方的自然环境及其相应的作物栽培方法和北方有许多区别。稻对生长条件和栽培技术的要求较高。首先,水稻需要田面有适量的水,南方虽然雨量比较多,还是需要讲求水利,以便灌溉。由于南方多丘陵地,斜坡不能蓄水;又有不少低洼地,容易被水淹没,这就给南方的土地利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尽管春秋战国到秦汉的长时期内,黄河流域的经济文化那样发达,而南方还是地广人稀,经济文化的发展比不上中原地区。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秆直立,丛生;叶鞘无毛;叶舌长膜质或具叶耳;叶片线形扁平,宽大。顶生圆锥花序疏松开展,常下垂。小穗含一两性小花,其下附有2枚退化外稃,两侧甚压扁;颖退化,仅在小穗柄顶端呈二半月形之痕迹;孕性外秤硬纸质,具小疣点或细毛,有5脉,顶端有长芒或尖头;内稃与外稃同质,有3脉,侧脉接近边缘而为外稃之2边脉所紧握;鳞被2;雄蕊6枚;柱头2,帚刷状,自小穗两侧伸出。颖果长圆形,平滑,胚小,长为果体的1/4。染色体小型,x=12。
分布于两半球热带、亚热带、亚洲、非洲、大洋洲及美洲。
约24种。中国产4种,引种栽培2种。栽培品种变异极为丰富。稻属中主要有2个栽培种,一个是世界栽培范围最广的稻,另一个是主要在非洲栽培的光稃稻。美洲产的阔叶稻也常作为实验材料引入。
稻为东南亚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品系可分为旱稻和水稻两大类,前者多植于山地或旱地,东亚一带的山地居民常栽植之,其形态和水稻无甚差异,不过在栽植期间无须常浸水中,但仍须有足够的雨量方能丰收,种子做饭较有香味,且略带粘质,中国西南各地少数民族多有栽培;后者广植于水田中,今亚洲各国均有大量栽培,品种甚多,主要分成粳(或作粇)、籼和糯3系,前二者质不粘,后者质粘。在这些系中又有若干个品系,如早熟、中熟和迟熟等。农艺上栽培品种的名称虽多,但原种仍为一种植物。有些学者曾将粳和糯别为2个变种,但采用的不广。稻除子实供食用外,秆可充燃料、编草鞋、草席和作制纸的原料,又可为牛马的干料;稃(即谷壳)可充燃料;糠为牲畜上好的饲料。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