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7-26 22:13
稻苗立枯病是一种由土壤中的病菌引起的对稻苗有危害作用的病症。
因病原菌种类、危害时期和环境条件不同,发病症状较为复杂,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芽腐:出土前或刚出土时发生。幼芽或幼根变褐色,芽扭曲、腐烂而死。在种子或芽基部生有霉层。
(2)针腐:多发生于立针期至2叶期。病苗心叶枯黄,叶片不展,基部变褐色,有时叶鞘上有褐斑,根也逐渐变黄褐色。种子与茎基交界处生有霉层,茎基软弱,易折断,秧田中常成簇成片发生。
(3)黄枯:多发生于3叶期前后,病苗叶尖不吐水,逐渐萎蔫枯黄,仅心叶残留少许绿色,初期茎基不腐烂,根毛稀少或无,可连根拔起,以后茎基变褐甚至软腐,心叶易被碰断。
(4)青枯:多发生于3叶期前后,病苗最初不吐水,在天气骤晴时迅速出现青枯,心叶及上部叶片“打绺”,叶色青绿,最后整株萎蔫,在秧田中成簇、成片枯死。其余同黄枯。
引起秧田立枯病的几病菌都在土壤中普遍存在,营腐生活。其数量消长和侵染能力虽受环境及土壤中拮抗菌的影响,但主要与水稻在不良的条件下生长能力衰弱,抗病能力下降有关。凡不利于水稻生长和消弱幼苗体质的因素,都有利于诱发立枯病的发生,主要的有:
(1)气候条件: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是发病的重要因素,尤以低温影响最大。气温越低,持续期越长,病害也越重。气温及土温过低时,水稻出苗慢,根系发育差,呼吸强度小,对钾、磷、钙、硝酸盐等养份的吸收能力减低,因此抗病能力也大为削弱。持续低温阴雨后暴晴,土壤水分不足,幼苗生理失调,也常导致病害急剧发生。
(2)种子质量和生活力:受伤、受冻、催芽过长、生活力差的种子抗逆力很弱,易于受害。
(3)秧田条件和管理:床土黏重、偏碱、播种过早,过密,覆土过厚以及施肥、灌水、通风等管理不当,都有利于立枯病发生。
①合理配制营养土,采用60%~70%旱田或园田无除草剂表土,掺入30%~40%稻毛或稻乱沤制的农肥,使床土疏松含气量增多。
②合理补肥调酸,加入适量床土调制剂使pH值保持在4.5~5.5之间。催芽播种,缩短出苗期.减少种子养分损耗。
③立枯病病原菌主要是土壤寄生,在播种前或秧苗1叶以前及时施用甲霜灵或恶霉灵等药剂灭菌,可降低病理性立枯病发病几率,一般用育苗灵、立枯清、育秧灵、移栽灵等药剂灭菌效果很好。
④根据床内温度及时炼苗,坚持“高温不捂,低温不揭,适温不丢”的原则,出苗后28℃~30℃为宜。秧苗1.5叶开始通风,白天保持25℃~28℃,夜间盖膜保温。2.5叶前后温度控制在20℃~25℃,3叶期选好天炼苗,逐步实行日揭夜盖。
⑤不要浇水太勤,当床土表面发白或秧苗出现干枯状时浇水,每次浇水要足,禁止大水漫灌。秧苗若出现脱肥,每床(20平方米)可用500克磷酸二铵配制1%溶液浇施。
治病措施秧苗发生立枯病后很难救治,往往成为弃苗。但采取积极措施,病害秧苗损失会降低很多。
①在秧苗发病初期用育苗灵、立枯清、育秧灵、移栽灵等药剂灭菌,可控制病害蔓延,有治愈效果,对生理性立枯病也有促进根系发育达到缓解病情作用。若降低病菌的抗药性,可改用同类药剂杀菌效果更好些。我区采用的是移栽灵、壮苗宝、黄秧抗病青等药剂。
②酸化床土秧苗发病后,可用92.5%~98%浓硫酸配制500~800倍溶液浇施床土,达床土饱和为止,再用清水洗苗,以免叶面灼伤。
③遮阴防晒,青枯型立枯病采用此法效果好,因为青枯型立枯病主要是水分入不敷出造成的,遮阴防晒可减少叶面蒸腾。
④秧苗发病不宜直接施用化肥,以免刺伤根系,病害蔓延加重,若脱肥严重可喷施叶面肥,如植物动力2003、磷酸二氢钾等。⑤温度管理,秧苗发病后温度要严格管理,应控制在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