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蝗

更新时间:2024-08-26 08:39

稻蝗,属昆虫纲直翅目蝗科蝗虫。雄虫体型中等,体表具有细小刻点;头顶宽短,顶端宽圆,其在复眼之间的宽度略宽于其颜面隆起在触角之间的宽度;颜面隆起较宽纵沟明显,两侧缘近乎平行;复眼较大,为卵形;触角细长,其长到达或略超过前胸背板的后缘;前胸背板较宽平,两侧缘几乎平行,中隆线明显,线状,缺侧隆线;后横沟位近后端,沟前区略长于沟后区;雄虫尾须近圆锥形,雌虫下生殖板表面向外突出,卵长圆筒形,中部稍弯,两端纯圆,深黄色。

形态特征

雄虫体型中等。体表具有细小刻点。头顶宽短,顶端宽圆,其在复眼之间的宽度略宽于其颜面隆起在触角之间的宽度。颜面隆起较宽纵沟明显,两侧缘近乎平行。复眼较大,为卵形。触角细长,其长到达或略超过前胸背板的后缘,其中段一节的长度为其宽度的1.5~2倍。前胸背板较宽平,两侧缘几乎平行,中隆线明显,线状,缺侧隆线;3条横沟均明显,后横沟位近后端,沟前区略长于沟后区。雄虫尾须近圆锥形,雌虫下生殖板表面向外突出,卵 长约4毫米,长圆筒形,中部稍弯,两端纯圆,深黄色,由平均30多粒卵、不很整齐地斜排成卵块,卵块处包有坚韧胶质物的卵囊;若虫称蝗蝻,形似成虫,一般6龄。

分布范围

国外分布: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越南、泰国、缅甸、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

国内分布:河北、山东、湖北、四川、江苏、浙江、台湾、广东、广西、西藏等地。

下级分类

无齿稻蝗Oxya adentataWillemse,1925

山稻蝗Oxya agavisaTsai,1931

拟山稻蝗Oxya anagavisaBi,1986

端带稻蝗Oxya apicocingulaMa,1993

双带稻蝗Oxya bicingulaMa et Zheng,1993

短翅稻蝗Oxya brachypteraZheng et Huo,1992

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erg,1825)

海南稻蝗Oxya hainanensisBi,1986

小稻蝗Oxya intricata

日本稻蝗Oxya japonica(Thunberg,1824)

宁波稻蝗Oxya ningpoensisChang,1934

丁氏稻蝗Oxya tinkhamiUvarov,1935

长翅稻蝗Oxya velox(Fabricius,1787)

云南稻蝗Oxya yunnanaBi,1986

常见种类

无齿稻蝗

Oxya adentataWillemse,1925

雄性:体型中等,细长,体表具有细小刻点。触角丝状,25节,其长仅到达前胸背板后缘,其中段一节的长为宽的15倍左右。头顶短宽,顶端钝圆,其在复眼之间的距离等于颜面隆起在触角之间的宽度。颜面隆起略宽,纵沟明显,两侧缘近乎平行。复眼较大,卵圆形。前胸背板略呈圆筒形,背面略平;中隆线较弱,缺侧隆线,背面被3条横沟切断;前胸背板后缘为圆弧形;后横沟位近后端,沟前区略长于沟后区。前胸腹板突较大,圆锥形,顶端钝圆,其上具长毛。中胸腹板侧叶间之中隔较狭,中隔的长度明显地大于其宽度。前翅完全发育,其长常超过后足股节的端部;后翅长等于前翅。后足股节较细,上隆线缺细齿,内、外下膝侧片的顶端均具有锐刺。后足胫节近端部一半的上侧内、外缘均扩大成狭片状,顶端具有内、外端刺;第1跗节上、下扁;爪间中垫较大,常超过爪长。肛上板为短三角形,平滑,基部附近具有一条弱的横的弧形隆起。肛上板的长度大大地小于它的宽度。尾须狭而直,圆锥形,顶端较尖,超过肛上板。阳具基背片具狭桥,缺锚状突;外冠突顶端略弯;内冠突略大,紧靠外冠突;色带后突由背面观为宽圆,其前缘中央突出上翘,腹面中央具一条几丁质化的直条纹,两侧突较小,可见;色带瓣较宽,向后凹入较深,端部较分开;阳具端瓣较长,向上弯曲。

雌性:体型稍大于雄性。触角较短,常不到达前胸背板的后缘。头顶宽短,其在复眼间宽度明显宽于颜面隆起在触角间的宽度。前翅的前缘缺明显的刺。腹部第2、第3节背板侧面的后下角缺刺,有时略隆起。产卵瓣具有宽而直的上产卵瓣;下产卵瓣较细长,外缘具齿,在下产卵瓣基部腹面的内缘各具有1个刺。下生殖板表面平滑,在近后缘缺齿或具有不明显的小齿。

体色:大部分为绿色,头部在复眼之后、沿前胸背板侧片的上缘具有明显的褐色纵条纹。前翅绿色或前缘绿色、后部为褐色;后翅透明本色。后足股节绿色,膝部之上膝侧片淡褐色。后足胫节绿色或青绿色,基部淡褐色。胫节刺的顶端为黑色。

中华稻蝗

Oxya chinensis(Thunberg,1825)

雄性:体型中等。体表具有细小刻点。头顶宽短,顶端宽圆,其在复眼之间的宽度略宽于其颜面隆起在触角之间的宽度。颜面隆起较宽纵沟明显,两侧缘近乎平行。复眼较大,为卵形。触角细长,其长到达或略超过前胸背板的后缘,其中段一节的长度为其宽度的1.5~2倍。前胸背板较宽平,两侧缘几乎平行,中隆线明显,线状,缺侧隆线;3条横沟均明显,后横沟位近后端,沟前区略长于沟后区。前胸腹板突锥形,顶端较尖。中胸腹板侧叶间之中隔较狭,中隔的长度明显大于其宽度。前翅较长,常到达或刚超过后足胫节的中部;后翅略短于前翅。后足胫节匀称,上隆线缺细齿;内、外下膝侧片的顶端均具有锐刺;后足胫节近端部之半的上侧内、外缘均扩大成狭片状,顶端具有外端刺和内端刺;跗节爪间的中垫较大,常超过爪长。肛上板为较宽的三角形,表面平滑,两侧中部缺突起,基部表面缺侧沟。尾须为圆锥形,较直,端部为圆形或略尖。阳具基背片桥部较狭,缺锚状突;外冠突较长,近似钩状;内冠突较小,为齿状。色带后突背观为宽圆,两侧突较小,略可见;色带瓣较宽,向后凹入较深;阳具端瓣较细长,向上弯曲。

雌性:体型较大于雄性。头顶宽短,其在复眼间的宽度明显宽于颜面隆起在触角间的宽度。触角略较短,常不到达前胸背板的后缘。前翅的前缘具不明显的刺。腹部第2、第3节背板侧缘的后下角缺刺,有时略隆起。产卵瓣较细长,外缘具细齿,各齿近乎等长;在下产卵瓣基部腹面的内缘各具有1个刺。下生殖板表面略隆起在近后缘之两侧缺或各具有不明显的小齿;后缘较平,中央具有1对小齿。

体色:绿色或褐绿色,或背面黄褐色,侧面绿色,常有变异。头部在复眼之后、沿前胸背板侧片的上缘具有明显的褐色纵条纹。前翅绿色,或前缘绿色、后部为褐色;后翅本色。后足股节绿色,膝部之上膝侧片褐色或暗褐色。后足胫节绿色或青绿色,基部暗色。胫节刺的顶端为黑色。

日本稻蝗

Oxya japonica(Thunberg,1824)

雄性:体型中等,体表具有细小刻点。触角细长,24~26节,其长仅到达或略超过前胸背板后缘,其中段一节的长度为其宽度的1.5~2倍。头顶宽短,长宽相等,顶端圆形,其在复眼之间的宽度等于或略宽于其颜面隆起在触角之间的宽度。颜面隆起较宽,纵沟明显,两侧缘近乎平行。复眼较大,为卵形。前胸背板略平,两侧缘几乎平行;中隆线明显,线状,缺侧隆线,3条横沟均明显;后横沟位近后端,沟前区略长于沟后区。前胸腹板突锥形,顶端较尖。中胸腹板侧叶间之中隔较狭,中隔的长度明显地大于其宽度。前翅较长,不到达后足胫节的中部;后翅长等于前翅。后足股节匀称,上隆线缺细齿;内、外下膝侧片的顶端均具有锐刺。后足胫节近端部之半的上侧内、外缘均扩大成狭片状,顶端具有外端刺和内端刺;跗节爪间的中垫较大,常超过爪长。肛上板呈圆三角形,具有很发达的褶皱。尾须圆锥形,顶端略尖或斜形。阳具基背片桥部较狭,缺锚状突;外冠突具钩状;内冠突细而短;色带后突由背面观为圆三角形,其后缘呈深的凹缝,两侧突不可见,色带瓣后缘具深凹;阳具端瓣较细长,向上弯。

雌性:体较雄性为大。触角略较短,常不到达前胸背板的后缘。头顶宽短,其在复眼之间的宽度宽于或略宽于颜面隆起在触角间的长度。前翅的前缘具有弱的刺。腹部第2节背板侧面的后下角具刺,第3节背板侧面的后下角有略隆起。上、下产卵瓣的外缘皆具齿;下产卵瓣基板腹面内缘具一个大的刺。下生殖板腹面具一个深纵凹沟,后缘较宽,两侧各具一条发达的纵脊,仅其顶端具刺;在其后缘中央具一对齿,两侧各具齿。

体色:褐绿色,背面黄褐色或绿色,侧面绿色。头部在复眼之后,沿前胸背板侧片的上缘具有明显的褐色纵条纹。前翅褐色,后翅本色。后足股节绿色,膝部为褐色或暗褐色。后足胫节绿色或青绿色,基部暗色。胫节刺的顶端为黑色。

为害特点

成虫和若虫都吃食稻叶,轻的造成缺刻,严重的吃光全叶;穗期,会咬伤、咬断穗颈,咬坏谷粒,形成白穗、秕谷和缺粒等。

无齿稻蝗在宁夏地区,一年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5月孵化为蝻,8、9月间出现成虫。喜生活在潮湿和禾本科植物生长茂密的环境中,在积水低洼草滩及田埂上常有发生,产卵于田埂土内,在银川地区是重要的水稻害虫,成虫盛发于8月和9月间,蝻及成虫咬食水稻叶片,盛发时使全田稻叶残缺不全,影响产量甚大。在其他地区可危害玉米、高粱、甘蔗、芦苇、燕麦、马铃薯、豆类及亚麻等。

中华稻蝗每年发生一代,以卵期越冬。喜生活于低洼潮湿或近水边地带,以禾本科植物为主要食料,常常危害水稻、玉米、高梁及小麦等。卵期有黑卵蜂(Scelis sp.)寄生。

日本稻蝗为广布种,主要生活在水稻和杂草上,这和稻蝗属中其他种一样。主要危害双季稻和甘蔗。

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

随稻蝗虫龄增加,药剂防治效果显著下降,在低龄蝗蝻期防治,药后1天、7天平均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同时低龄蝗蝻尚未对水稻造成明显危害,以此确定为防治适期较为适宜。防治药剂以锐劲特、三唑磷为好。

农业防治

稻蝗喜产卵于田埂、渠坡、荒草地等环境的习性,可结合开垦荒滩、修整田埂、清淤堤埝、深耕除草等措施,破坏稻蝗产卵场所,改变蝗虫的繁衍场所。在栽培管理上,要适期播种、合理肥水,促进水稻健壮生长。要减少草荒地面积,及时清除田边四周杂草,浙江农村一些地区历来有用铁锹铲田埂杂草、烧焦泥灰的习惯,既可消灭蝗卵、减轻蝗害,又可肥田、改良土壤,是控制稻蝗较为实用方法。

保护利用天敌

稻蝗捕食性天敌有蛙类、蜘蛛及鸟类等,寄生性天敌有寄生蜂、线虫等。稻田蛙类,特别是黑斑蛙的数量可随稻蝗数量的增加而增多,当蛙类稳定达到一定数量后,其控虫作用较明显。因此,在化学防治时,应选择高效低毒、对环境友好农药,减少对天敌杀伤,以充分利用保护天敌资源,综合控制稻蝗的发生为害。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