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象虫

更新时间:2024-01-16 17:53

稻象虫是鞘翅目象虫科动物,又称水稻象鼻虫,在广东局部地区发生为害严重,如茂名、化州一带常暴发成灾。近年有扩大为害范围的趋势,例如珠江三角洲稻区,自1972年以来已蔓延到番禺、中山、新会、南海、佛山、广州等地。除为害水稻外,还食害瓜类、甘蓝、番茄、玉米、油菜、麦类等。成、幼虫均能为害水稻,成虫食害稻苗茎叶,当被害叶伸出后,轻的叶面会出现横排小孔;重的叶片折断漂浮水面。幼虫食害水稻幼嫩须根,被害稻株发黄,严重时抽不出穗,或形成秕谷,甚至成片枯死。

形态特征

稻象虫属鞘翅目,象虫科。成虫(图1)体长(包括口吻)约6毫米,灰黑色,披灰黄色细鳞毛。头部额区伸长如象鼻是其主要的形态特征。翅鞘上各有10条细纵沟,近后端中央处有一椭圆形灰白斑。卵椭圆形,略弯曲,长径约0.9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淡黄色半透明。幼虫(图2)老熟时体长约9毫米,白色稍弯曲,多皱纹,足退化。蛹长约5毫米,初乳白色,后变灰色,腹末有1对刺突。

生活习性

稻象虫在广东一年发生2代,以成虫和幼虫在田边杂草和稻桩附近土中越冬。每年4~5月间成虫开始活动,进入秧田和本田为害并产卵繁殖,孵出的幼虫为害早稻稻根。6~7月间出现当年第一代成虫,继续产卵繁殖,孵出幼虫为害晚稻。到10月间出现第2代成虫,即以部分第二代幼虫、第二代成虫及少量进入越冬。成虫有趋光性和假死性,能游水并趋食甜物,白天静伏于稻株下部,晚上出来活动。产卵时在稻茎离水面约3厘米处咬孔,在孔内产卵数粒至20多粒。幼虫孵化后钻入土中,群集为害水稻幼嫩须根。

综合防治措施

(1)消灭越冬虫源 冬春结合积肥把稻田周围杂草清除;春耕耙沤田时,幼、成虫都浮在水面,把浮渣和虫子捞起深埋。

(2)利用成虫喜食甜物的习性,将玉米秆、玉米芯或南瓜、甘薯切成小片穿在小竹竿上插入田中,诱饵离水面2~3厘米,每方丈插1根,一般晚上插,清晨收集后杀死诱集的成虫。

(3)药剂防治 1. 杀幼虫:常年发生此虫严重的田块,可在耙田时每亩用40%水胺硫磷乳油100毫升兑水后喷雾,边喷边耙,可杀死幼虫。2. 成虫发生期,每亩可选用40%水胺硫磷或40%三效磷、或90%敌百虫,均为100克,加水75公斤喷雾;亦可选用菊酯类农药4000~6000倍液喷雾,对成虫杀灭效果很好。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