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象甲

更新时间:2024-08-15 15:27

昆虫名,为鞘翅目,象虫科。分布在北起黑龙江,南至广东、海南,西抵陕西、甘肃、四川和云南,东达沿海各地和台湾。寄主于稻,瓜类、番茄、大豆、棉花,成虫偶食麦类、玉米、和油菜等。成虫以管状喙咬食秧苗茎叶,被害心叶抽出后,轻的呈现一横排小孔,重的秧叶折断,飘浮水面。幼虫食害稻株幼嫩须根,致叶尖发黄,生长不良。严重时不能抽穗,或造成秕谷,甚至成片枯死。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毫米,暗褐色,体表密布灰褐色鳞片。头部伸长如象鼻,触角黑褐色,末端膨大,着生在近端部的象鼻嘴上,两翅鞘上各有10条纵沟,下方各有一长形小白斑。

卵:椭圆形,长0.6~0.9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淡黄色半透明而有光泽。

幼虫:长9毫米,蛆形,稍向腹面弯曲,体肥壮多皱纹,头部褐色,胸腹部乳白色,很像一颗白米饭。

蛹:长约5毫米,初乳白色,后变灰色,腹面多细皱纹。

发生规律

1.发生代数 双季稻区及单、双季混栽区一年发生二代,山区纯单季稻区一年发生一代。

2. 越冬虫态 在我县以成虫越冬为主,也有少量的幼虫、蛹越冬。

3. 越冬场所 成虫主要在稻田四周的田埂草皮土壤缝隙中,尤以朝南向阳处越冬为主,亦可在稻桩基部,或部份迁移到附近山坡地的杂草、枯枝落叶中越冬。

4. 田间种群发生动态 据草把诱集及田间调查表明:双季稻区越冬代成虫4月中下旬在早稻秧田期达到高峰,5 月上旬在秧田可查到卵,卵孵化到早稻本田为害稻根部。一代成虫在7月中旬开始羽化,7 月下旬达高峰,7 月底在晚稻秧苗上产卵,秧苗移栽到本田,卵孵化,幼虫入土为害稻根部。在双季晚稻上9月底到10月初可诱到第二代成虫。纯单季稻区,越冬成虫在田埂、草皮下越冬,到春季可到大小麦、田边杂草上取食为害,到5月中下旬单季稻播种时为害秧苗,产卵,移栽大田后卵孵化入土为害,也有部份卵在秧田孵化,随移栽时将幼虫带入大田,到9月中旬稻田排水后,可见到成虫。

生活习性

1.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在沙性重的沿溪两岸稻田在粘性重的稻田很少分布或未见分布。

2.成虫习性

寄主范围:除为害水稻外,在越冬期及春季还为害大小麦、紫云英、蔬菜及看麦娘、马唐、莎草、牛筋、雀稗、狗尾草等其它杂草。

为害特点:成虫以口咏插入稻、麦、杂草植株基部咬食幼嫩组织,使叶片伸展后呈横排小孔,重者心叶折断直至死苗;麦抽穗时,可咬食麦穗,降低千粒重。

假死、潜水、迁移性:成虫惊动后可以假死或潜入水下为害,在田间可爬行迁移为害,或通过水流及风力传播到其他田块为害。

产卵习性:成虫以产卵器插进近水面稻株,将卵产在叶鞘中脉两侧的内外叶鞘间,每块卵为1一6粒,最多可达10 一11粒,如将稻苗对光可隐约见卵。

趋酒醋习性:用老酒:醋:水配成1:1:6 的溶液浸草把,当平均气温在10℃左右时草把可诱到成虫。

3.幼虫习性

为害习性:卵孵化后幼虫在叶鞘内进行短暂取食约经1天后即入土为害稻根。

幼虫在稻根中分布范围:离稻丛中心平均距离为3cm左右,幅度0.5一5cm;垂直分布:深度平均为2.25cm,幅度0.5一6cm;该范围为幼虫集中区,超过此距离则很少分布。

4.化蛹习性

老熟幼虫在稻田排水后3一5 天,气温在15℃左右时,即开始化蛹。幼虫化蛹时向上移动至表土1一2cm处作土室;土表留有直径0.25cm左右的圆形羽化孔。

危害症状

稻象甲成虫以管状喙咬食水稻秧苗心叶,抽出后形成一排小孔,被咬稻叶易折断,漂浮水面,水稻分壤后为害逐渐减轻,玉米、高梁幼苗为害症状与水稻秧苗为害症状相似。稻象甲幼虫为害水稻新根,被害稻株叶尖发黄,叶片枯死,严重时整丛枯死,稻穗不能抽出或形成秕谷,甚至成片枯死。

综合治理措施

(1)清洁田园。通过铲草皮、割草或喷施除草剂等措施,破坏稻象甲越冬及柄息场所。

(2)午季作物收获后及时灌水翻耕,消灭部分虫源。

(3)水稻育秧田应尽量选择远离山坡、堤坎等杂草较多的虫源区,并相对集中育秧,减轻为害。

(4)适当推迟一季中稻播期,避开稻象甲为害高峰期,食源植物大量发生后,可以分散稻象甲为害;同时还可推迟水稻抽穗扬花期,避开7月下旬高温热害,增加结实率。

(5)喷撒农药时,不仅要对秧苗喷药,还要对秧田周围杂草喷药,能起到较好的杀灭和阻隔作用,对为害较重的田块,可增加用药次数。

(6)为提高农药的防治效果,可随药配用农田有机硅助剂“展透”,既增加叶片的农药附着率,叉增加农药对害虫的渗透性。

(7)早中稻本田防治稻象甲可选用锐劲特、毒死蜱、三唑磷等.也可用有机磷和菊酯类农药棍剂对水喷雾防治成虫取食叶片,拌毒土撒施防止幼虫为害水稻根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