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5-05 00:42
穰城在今河南邓州,夏仲康封其子于邓,历经夏、商、西周至春秋为邓国地。春秋时期,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灭邓,归楚,称穰,取丰盛之义。战国时期,先属韩,韩襄王十一年(公元前301年)入秦,秦昭襄王十六年(公元前291年)封魏冉为穰侯于此,后置穰县。
邓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北纬32°41′,东经112°05′,东接南阳市宛城区、新野县;西连淅川县;南界湖北省襄阳县、老河口市;北邻内乡县、镇平县。城区面积30平方公里。海拔高程为108米。邓州市的交通自古就很便利,作为南北交通要冲上的重镇,开辟有四通八达的官道。水路于湍河设有码头,经白河至汉水达长江。现代交通更为发达,焦枝铁路贯穿南北;二广(二连浩特至广州)高速公路,207、312国道,豫53、54线等公路纵横交错;丹江水库码头可通江达海。境内大部为冲积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特点为“山少岗多平原广”。辖内河流密布,属长江流域汉水水系,有湍河、赵河、严陵河、刁河、排子河5条主要河道自西而东流贯全境。
邓州历史悠久,地灵人杰,名人荟萃。春秋时代有邓国中兴之君吾离;东汉有胶东侯贾覆,尚书令、司隶校尉左雄,“中医之圣”、“群方之祖”、长沙太守张仲景;南朝宋有豫州刺史监五州诸军事的宗悫,梁有吏部尚书、车骑大将军、文学家宗懔;唐有安史之乱力守睢阳的邓国公张巡;北宋有转运使、右谏议大夫的周湛,御史中丞、翰林学士的贾黯;元末有红巾军首领之一王权;明兵部尚书铁铉,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李贤,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李永茂;清代有内阁学士兼吏部侍郎彭始抟,台湾知府高叔祥,广西提督马殿甲(回族);近现代有辛亥革命先驱、同盟会会员王庚先,中共邓州第一个支部负责人郭绍义,文学博士丁肇青,诗人、学者郭伯恭,语言学家丁声澍,作家姚雪垠,教育家、儿童文学家韩作黎等。
乾隆年间《邓州志》载:邓州“南列荆山,后峙熊耳,宛叶障其左,郧谷拱其,据江汉之上游,处秦楚之扼塞,沃野千里,地称陆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邓州有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内涵、众多的文物古迹和较好的古城风貌,于1996年7月4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
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始置南阳郡,治宛(今南阳市),穰县属之,秦代仍之。西汉时期,穰县属南阳郡,莽新时期,穰县改农穰县。东汉时期复西汉县名。三国时期穰县属魏南阳郡。公元196年到198年,曹操与张绣战于宛、穰。西晋时期,把邓州作为图取南方的军事重镇,派重兵把守,属义阳郡,后改名新野郡。东晋十六国时期,前赵、前燕、前秦、后秦为争夺穰城干戈不息。穰县先属东晋,后属前秦,又复归东晋。南北朝时期,穰县属新野郡。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于穰置荆州,辖8郡,穰属新野郡。隋开皇三年(583年)移荆州还江陵,始置邓州,治所穰县。大业三年(607年)改称南阳郡,仍治穰。唐武德二年(619年)南阳郡复称邓州,属山南东道,辖穰县等。天宝元年(742年)邓州改南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名邓州,史称邓州南阳郡。五代十国时期,邓州治所均在穰。五代梁于穰置宣化军节度,唐改威胜军,周改武胜军。北宋邓州治所仍在穰,属京西南路,归武胜军节度。其地位更加明显,朝廷先后派苏易简、寇准、李至、陈尧咨、刘筠、谢绛、范仲淹等要员任职邓州,这些人都有政绩可寻。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和议成,以邓州城南、西各四十里为界,界北、东归金,南、西归南宋光化军。宋、金对峙时期的邓州作为宋金分界线,同样受到了金人的重视,金人不仅在军事上控制邓州,在文化上重视儒学,加强了人文统治,于州城内修建孔庙(宣圣庙)并由吏部尚书、书法家赵秉文撰文记其事,碑刻现存于孔庙旧址。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邓州归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邓州城被蒙古军占领。元代邓州属南阳府。元朝末年,红巾军首领王权据邓州,元将失刺巴都镇压义军并攻克邓州,因怕义军再据城而反,就拆毁城池,焚烧房舍,使邓州20余年成为无人区.明代,邓州属南阳府。洪武二年(1369年)穰县废入邓州,十三年复置,十四年复省入州。至此结束近900年州、县衙门同城并存设置的格局。清代,属南阳府,雍正后为散州,不辖县。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改邓州为邓县,属河南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县属南阳专区。1988年11月1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邓县,设立邓州市。
邓州市地处南阳盆地西南边沿的平原地区,北边紧临湍河,遵循了中国大多数城市依河而建的基本规律。邓州城滥觞期应是作为邓国都城的那个时期,位置大概在现邓州市的东南部,其建设规模与布局因缺乏记载及相关的考古资料,不能详知。楚灭邓国后,于此设穰邑、秦设穰县。直至宋朝,穰县以及与之同城而治的邓州所在地的城市是何种情况,今天都无法知晓。宋朝邓州城已有一定的规模,范仲淹《览秀亭》诗:“南阳(指邓州)有绝胜,城下百花洲。谢公创危亭,屹在高城头……。”说明宋代的邓州已有城墙,并在城墙上建设有览秀亭。到元朝初年,知州史天泽始筑邓州外城,长二十四里。元朝末年,红巾军首领王权据邓州,元将失刺巴都镇压义军并攻克邓州,因怕义军再据城而反,就拆毁城池,焚烧房舍。明洪武二年(1369年),知州孔显寻访邓州城旧址,修筑内城。弘治十二年(1499年),知州吴大有修筑外城。至此,大城套小城的邓州城池建制成为定制,以后虽有增修扩建,也仅限于附属建筑,内外城的布局,从未改变。民国28年(1939年)春,为防日寇占据县城县政府奉命拆毁内、外城。民国36年,邓县地方民团部队重修内外城,构筑纵深工事,引水灌满城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内外城保存尚好。之后,内城城墙逐步被拆毁,代之以民;外城只有四角尚遗留有部分残垣断壁,其中东南角一段近年修复,保存尚好。
邓州内城为砖城,周长2062米,高10米,基宽11.7米,城墙外为城河,深5米。辟四门,东为迎旭门,南为拱阳门,西为平夷门,北门因防湍水暴涨,长闭不开。洪武六年(1373年),建门楼4,角楼4,瓮城小楼4,窝铺33,女墙1391米,三门各架池桥。城砖系特制大型城墙砖,砖城城门拱处,其砖缝由铁汁浇灌,坚固异常。
东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年),在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中,司空兼车骑将军曹操进攻张绣,在穰城(今河南邓州)进 行的作战。此战显示出曹操善于在失败中捕捉战机,抓住决战关键,集中兵力实施突袭的英勇果断和指挥才能。
张绣被曹操击败后退往穰城(今河南邓州市),与刘表合军。后乘曹操进攻袁术之际,数攻叶县(今河南叶县南),威胁许昌(今河南许昌西南)。次年3月,曹操再次进攻张绣,包围穰城。不久,得知袁绍打算进攻许昌,乃撤军后退。张绣率军堵截曹军后路。此时,刘表也派军助战,据险拦截。曹军陷于前后受敌之中。为了摆脱危局,曹操令士卒连夜凿险为地道,全军从地道中突破拦截,并打败张绣的追兵。
曹操在清水之战失利后,急于尽快消灭张绣与荆州牧刘表联合势力,而不纳谋士荀攸关于暂缓出兵待机破之的建议。于是年三月,率军南征张绣,包围张绣据守的穰城。此时,曹操闻悉谋士田丰劝冀州牧袁绍趁虚袭取许都(今河南许昌东),欲迎献帝号令天下,立即从穰城解围撤退。张绣率兵尾随追击。五月,刘表派荆州军占据安众(今河南邓州东北),切断曹军退路,企图与张绣夹击曹军,曹操致书谋士荀彧,预计到达安众必可击破张绣。曹操至安众后前后受敌,遂令连夜开凿地道,撤出辎重,示弱伪逃,并暗中设下埋伏,待机破敌。张、刘果然悉率所部追击,进入伏击圈时,曹军奇兵骤出,步骑夹攻,大败张、刘联军。曹军获胜后,速行北撤。张绣不听谋士贾诩的劝阻,强行追击,被曹操亲自断后所击败;后又听从贾诩意见,收集散兵,再行追击,竟将曹操后卫部队击溃。七月,曹操顺利返回许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