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12 21:11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Spatial Information and Digital Technology)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计算机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正式出现在该目录的《经教育部批准同意设置的目录外专业名单》中,专业代码为080903W。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调整为计算机类专业,专业代码变更为080908T。
2020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为工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80908T,属计算机类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与修养,遵守法律法规,具有社会和环境意识,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与计算系统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备包括计算思维在内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设计计算解决方案、实现基于计算原理的系统的能力,能清晰表达,在团队中有效发挥作用,综合素质良好,能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的终身学习途径拓展自己的能力,了解和紧跟学科专业发展,在计算系统研究、开发、部署与应用等相关领域具有就业竞争力的高素质专门技术人才。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参考总学分:建议参考总学分为140~180学分。
一、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二、业务方面
(1)掌握从事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特别是离散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
(2)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经历系统的专业实践,理解计算学科的基本概念、知识结构、典型方法,建立数字化、算法、模块化与层次化等核心专业意识。
(3)掌握计算学科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强烈的工程意识或研究探索意识,并具备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及对结果进行分析的能力。
(4)具有终身学习意识,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和新技术、新知识,持续提高自己的能力。
(5)了解计算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创新意识,并具有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初步能力。
(6)了解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方针与政策,理解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伦理基本要求,在系统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7)具有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8)具有初步的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该专业的外文材料,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三、体育方面: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的知识体系包括通识类知识、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性教学等。课程体系须支持各项毕业要求的有效达成,进而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约占15%,数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约占15%,实践约占20%,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课程约占30%。
人文社会科学类教育能够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数学和自然科学类教育能够使学生掌握理论和实验方法,为学生表述工程问题、选择恰当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推理奠定基础。
学科基础类课程包括学科的基础内容,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该专业中应用能力的培养;专业类课程、实践环节能够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
课程体系的设置有企业或行业专家有效参与。
通识类知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数学和自然科学类两部分。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包括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基本内容;数学和自然科学类知识包括高等工程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结构、力学、电磁学、光学与现代物理的基本内容。
学科基础知识被视为专业类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程序设计与实现、算法分析与设计、系统能力等专业基本能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建议教学内容覆盖以下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包括核心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相关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并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历史和现状。
该专业主要课程示例如下:
示例一: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与系统设计、高频电子线路、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软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数字信号处理、随机信号分析、信息论基础、空间信息分析理论、地理信息系统、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数字工程的原理和方法、数据库原理与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虚拟现实与仿真、网络程序设计、数字图像处理基础、深空通信、卫星通信、电子测量技术、数字测图、GPS定位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示例院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示例二: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基础、空间定位技术、遥感图像处理与应用、GIS设计与开发、遥感应用开发、WebGIS开发、数字工程原理与方法、数据可视化、虚拟现实等。(示例院校:重庆邮电大学)
具有满足教学需要的完备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论文),4年总的实验当量不少于2万行代码。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到各类工程单位实习或工作,取得工程经验,基本了解本行业状况。
实验课程:包括软、硬件及系统实验。
课程设计:至少完成2个有一定规模和复杂度的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实习: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学生认识和参与生产实践。
毕业设计(论文):须制定与毕业设计(论文)要求相适应的标准和检查保障机制,对选题、内容、学生指导、答辩等提出明确要求。保证课题的工作量和难度,并给学生有效指导;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题目和内容不应重复;教师与学生每周进行交流,对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进行控制;选题、开题、中期检查与论文答辩应有相应的文档。
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师资队伍总体上应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2004)的相关要求。
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专业教学需要,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高,专任教师不少于12人,专业生师比不高于24:1。教师须将足够的精力投入学生培养工作。
新开办专业至少应有12名专任教师,在120名在校生基础上,每增加24名学生,须增加1名专任教师。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60%,其中中青年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60%。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来自企业或行业的兼职教师能够有效发挥作用。
1、专业背景
大部分授课教师的学习经历中至少有一个阶段是计算机类专业或计算学科学历,部分教师具有相关学科、专业学习的经历。专业负责人学术造诣较高,熟悉并承担专业教学工作。
信息安全专业的专职教师还可以拥有通信、电子、数学、物理、生物、管理、法律和教育等相关专业的学历且具有从事信息安全教学或科研工作的经历。
2、工程背景与研究背景
授课教师应具备与所讲授课程相匹配的能力(包括操作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承担的课程数和授课学时数限定在合理范围内,保证在教学以外有精力参加学术活动、进行工程和研究实践,不断提升个人专业能力。
讲授工程与应用类课程的教师应具有与课程相适应的工程或工作背景,面向理科学生讲授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师应具有与课程相适应的研究背景。
3、教学基本能力
全职教师必须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具有与承担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能力,掌握所授课程的内容及其在毕业要求中的作用,以及它与培养目标实现的关联,能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与特点、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因材施教。参与学生的指导,结合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
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有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为教师进修、从事学术交流活动提供支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重视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
具有良好的学科基础,为教师从事学科研究与工程实践提供基本条件,营造良好的环境。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学生指导、学术研究与交流、工程设计与开发、社会服务等。
使教师明确其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专业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
总体上应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2004)的相关要求。
(1)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生均教学行政用房不小于16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少于5000元;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良好,方便教师、学生使用。
(2)保证学生以学习为目的的上机、上网、实验需求。
(3)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充足,能够熟练地管理、配置、维护实验设备,保证实验环境的有效利用,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4)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或实验室,在教学过程中为全体学生提供稳定的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和环境;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员理解实践教学的目标与要求,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具有项目开发或管理经验。
注重制度建设,管理规范,保证图书资料购置经费的投入,配备数量充足的纸质和电子介质的专业图书资料,生均图书不少于80册,师生能够方便使用,阅读环境良好,包括能方便地通过网络获取。
教学经费能满足专业教学、建设、发展的需要,专业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少于1200元。每年正常的教学经费包含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人员经费、实验室维护更新费、专业实践经费、图书资料经费、实习基地建设经费等。新建专业还应保证固定资产投资以外的专业开办经费,特别是要有实验室建设经费。
各高校应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对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意见。
各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以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
各高校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保证培养的人才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在教师指导下参加科研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提高动手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构筑多层次、多渠道的导师制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多层次是指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不同类型的项目设计。通过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低年级参与兴趣引导、基本技能训练为主的认识和设计型实践,高年级参与项目或竞赛的综合型和研究型实践。多渠道指产学研结合,打破单一的课内教学模式,将课外实践纳入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与企业合作建设实习基地,派遣学生参加实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校企互聘,将业界新技术引入课堂,跟踪最新的技术前沿。导师制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理论、科研与实践能力的全方位培养。
以“致力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本科生”为目标,积极探索开放式、应用型的教育教学改革新途径。构建三个层次的课堂育人体系,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学习体系和人格培养体系,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以“游学经历”“项目经历”和“企业经历”为重要内容的“三种经历”的本科教育改革,促成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产学研整体共进,教与学和谐创新,造就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1)三个层次的课堂育人体系改革,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注重实践为重点,重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实践活动,注意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密切结合,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构建课内小课堂、校园大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三个课堂互相支撑,实现三个层次的课堂育人体系改革,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人才。
(2)“三种经历”促成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围绕复合型、应用型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结合本系联合办学的特点及国内外优势资源,大力推进三种经历:“游学经历”“项目经历”和“企业经历”的建设与实践,促成复合型、应用型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人才的培养。
(3)产学研整体共进,教与学和谐创新,造就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产学研融为一体,以产促学、以研带学、以学助研、以学助产,已经成为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上,追求“和谐与创新”,在和谐的层面,追求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与学的和谐、学与学的和谐、教学理念与教学实施的和谐、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和谐等;在创新的层面,追求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实践教学、培养规格的创新等,通过教与学的和谐创新,造就复合型、应用型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人才。
可报考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电子与通信工程、测绘工程、软件工程等硕士专业。
毕业生可以从事信息和通信系统、数字化国土、数字化城市的研究设计和制造工作,也可以在政府管理部门、军事、经济、科学研究部门从事系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