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0 16:51
穿孔病主要危害叶片。初在叶上近叶脉处产生淡褐色水渍状小斑点,病斑周围有水渍状黄色晕坏。最后病健交界处产生裂纹,而形成穿孔,孔的边缘不整齐。
Xanthomonacampestris(Smith)Dovosen,称黄色单胞菌属甘蓝黑腐黄单胞菌,属细菌。菌体短杆状,大小0.3-0.8×0.8-1.1微米,两端圆,极生单鞭毛,无芽孢,有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病菌发育适温24-28℃,最高38℃,最低7℃,致死温度51℃。病菌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10-13天,在枝条溃疡组织内,可存活1年以上。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在被害枝条组织中越冬,翌春病组织内细菌开始活动,梅花开花前后,病菌从病组织中溢出,借风雨或昆虫传播,从叶片的气孔、枝条的芽痕侵入,潜育期7-14天。春季溃疡斑易干燥,外围的健全组织很容易愈合,所以,溃疡斑中的病菌在干燥条件下以10-13天即死亡。气温19-28℃,相对湿度70-90℃利于发病。该病一般于5月间出现,7-8月发病严重。
该病的发生与气候、树势、管理水平及品种有关。温度适宜,雨水频繁或多雾、重雾季节利于病菌繁殖和侵染,发病重。大暴雨时细菌易被冲到地面,不利其繁殖和侵染。一般年份在春秋雨季病情扩展较快,夏季干旱月份扩展缓慢。该病的潜育期与温度有关:温度25-26℃潜育期4-5天,20℃9天,19℃16天。树势强发病轻且晚,树势弱发病早且重。
细菌性穿孔病:受细菌性穿孔病危害的叶片,初时为半透明水渍状淡褐色小点,后变成紫褐色至黑褐色,病斑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约2毫米。病斑周围有水渍状淡黄绿色晕环(圈),边缘有裂纹,最后脱落或穿孔,孔缘不整齐。空气潮湿时,病斑背面有黄色菌源,严重时叶片早脱落。枝条被害后出现的病斑,分为春季溃疡和夏季溃疡两种病斑。春季溃疡发生在先年夏季枝条上,次年在春季枝条上形成暗褐色小疱疹,直径约2毫米,后扩展到长1—10厘米,但宽度不超过枝条直径的一半。当病斑环枝一周(圈)时,枝条则枯死。夏季溃疡多发生在夏末当年生的绿枝上,以皮孔和芽眼为中心,形成水渍状暗紫红色斑点,呈圆形或椭圆形,后扩大成褐色或紫黑色斑块,稍凹陷,病斑外缘水渍状,并有胶溢出,干后龟裂,严重时枯枝。果实被害后,病斑初为水渍状褐色小斑,逐渐扩大后呈暗紫色(深褐色),圆形,中央稍凹陷,边缘呈水渍状;潮湿时,病斑上溢出黄白色粘质物,也可产生大小裂纹,且受其他腐生菌侵染,导致果实腐烂。
霉斑穿孔病:危害叶片,初为淡黄绿色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紫色,后变成褐色,大小为2—6毫米,最后穿孔。潮湿时,病斑背面长出污白色霉状物。幼叶受害后变枯焦,不穿孔。枝条受害后,以芽为中心,形成圆形病斑,边缘紫褐色,有裂纹和流胶现象。果实受害后,病斑初为紫色,后变成褐色,边缘呈红色,中央凹陷。
褐斑穿孔病:叶片受害后,两面可产生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紫色或紫红色,略有轮纹,后期病斑两面可长出灰褐色霉状物。中部干枯脱落或穿孔,穿孔的边缘整齐。新梢和果实上的病斑与叶片相似,也可产生褐色霉层。
细菌性穿孔病的细菌在春季溃疡病斑或叶片上越冬。故以春季枝溃疡为主要初侵染源。开花后,病原菌从溃疡中溢出,借风雨和昆虫传播,从叶片气孔、枝条芽痕和果实的皮孔侵入。细菌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4—28℃,叶片常在4—5月间发病。夏季干旱时发病缓慢,秋季再次侵染。气候温暖、多雨或多雾季节发病严重,排水不良和偏施氮肥,也均有利发病。霉斑穿孔病与褐斑穿孔病,均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叶、病枝等处越冬。翌年春随气温回升转暖和适当降雨时形成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先侵染幼叶,再侵染枝条和果实。低温多雨有利于发病。
细菌性穿孔病的防治:I、加强栽培管理。要注意园地的排水、通风和透光,增施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2、冬季剪除病枝集中烧毁。对不能剪除的病枝,应用0.2%升汞水800毫升、95%酒精200毫升及甘油200毫升的混合液涂刷消毒。生长期及时修剪,使树体通风透光。3、及时喷药保护。萌芽前喷1—2波美度石硫合剂,展叶后喷0.3—0.4波美度石硫合剂,或发病初期喷65%代森锌500倍液,每10—15天喷一次,共喷2—3次,防治效果较好。喷硫酸锌石灰液(硫酸锌1份、消石灰4份、水240份——对此病有特效,但易发生药害,须先行试验后酌情喷用。)
两种真菌性穿孔病的防治:防治霉斑穿孔病或褐斑穿孔病,于萌芽前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喷O.5:1:100的硫酸锌石灰液,或用65%代森锌600倍液。生长期喷75%百菌清600—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或百万分之一百至五百的农用链霉素。
细菌性穿孔病病原细菌主要在春季溃疡病斑组织内越冬。次年在桃树开花前后,溢出菌脓,通过风雨和昆虫传播进行侵染。在树势较弱的情况下,潜育期只需4~5天,若树势强壮,则可长达30~40天。温暖、多雨、多雾露有利于病害发生。
霉斑穿孔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梢或芽鳞内越冬。次春春暖潮湿时长出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进行侵染。低温(平均温度20℃左右)多雨潮湿天气适于此病发生。
随着桃树种植面积的大量增加,桃树细菌性穿孔病日益发生严重,有的园片甚至发生大爆发,很多果农对该病了解不深或选择药剂不当,以致有的即使用了农药,却因用药效果不理想,造成桃树大量落叶,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一、桃树细菌性穿孔病难防治的原因
1.肥水管理及修剪不当,特别是很多果农习惯偏施氮肥,造成树体徒长,通风透光不畅,抗逆性差,给病菌的侵染创造了条件。
2.多数果农习惯于用链霉素来防治细菌性穿孔病,而有些市场上的农用链霉素或青霉素质量差,含量低,甚至有的含量为零,果农误认为链霉素的防治效果差。
3.没有分清是细菌性穿孔病还是真菌性穿孔病,在选择农药上存在着盲目性,没有使用防治细菌性病害的农药。
4.没有选择合理的防治时期,往往发现病斑才去防治,错过了防治的最好时期。
二、桃树细菌性穿孔病防治
1.加强桃园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氮磷钾配合,并注重微量元素的应用。合理修剪,使桃园通风透光。结合修剪,剪除病枝,清除落叶,集中烧毁。
2.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链霉素或青霉素。从农药市场来看,农用链霉素或青霉素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的产品没有含量,用了这样的产品,防治的效果很差或没有防治效果,所以,要选择质量可靠的产品来防治。
3.了解细菌性穿孔病和真菌性穿孔病区别,合理选药用药。桃树穿孔病分为细菌性穿孔病和真菌性穿孔病。细菌性穿孔病发病初期,叶片背面呈水渍状,多角形;叶片正面病斑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进一步发展叶片病斑脱落,形成穿孔,严重时穿孔连片,形成大的缺刻或孔洞。真菌性穿孔病发病初期叶片上的病斑近圆形,呈褐色,病斑落后形成近圆形穿孔。真菌性穿孔病病斑较细菌性穿孔病病斑偏大。所以,只有分清了他们的区别才能在用药上做到有的放矢,如选择叶枯唑类、二氯异氰尿酸钠类、氯溴异氰尿酸类、中生菌素类等,来防治细菌性穿孔病。
4.抓住关键时期,选择特效农药,喷药保护。发芽前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石硫合剂结晶30倍液进行彻底清园。发芽后,因为春季溃疡斑是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源,所以,这一时期要合理选择农药,如20%裁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0%赛高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超铜水溶性粉剂1500倍液+3%克菌康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以上这些农药对真菌、细菌均能防治,效果甚佳。套袋后可选择33.5%海正必绿2号悬浮剂2000倍液,或20%裁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超铜水溶性粉剂1500倍液+3%克菌康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内吸性杀菌剂与保护性杀菌剂结合使用。
5、冬季结合修剪清除病枝,彻底清扫枯枝、落叶、落果及枯草等,集中烧毁,以消灭越冬病源。注意果园排水,合理修剪,使果园通风透光良好,降低果园湿度。增施有机肥料,避免偏施氮肥,使果树生长健状,提高抗病能力。
6、新建桃园时,切忌将园址建在地下水位高或低洼的地方。大力推广“起垄覆盖、小沟灌溉”新技术。
(1)加强管理,增强树势。注意排水,增施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合理修剪,使桃园通风透光,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
(2)清除越冬菌源。结合冬季修剪,剪除病枝,清除落叶,集中烧毁。
(3)喷药保护。发芽前喷波美5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或1:1:100倍式波尔多液,发芽后喷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或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或机油乳剂:代森锰锌:水=10:1:500,除对细菌性穿孔病有效外,还可防治蚜虫、介壳虫、叶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