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2 10:44
窄叶火棘(学名:Pyracantha angustifolia (Franch.) C. K. Schneid.)是蔷薇科火棘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4米。小枝密被灰黄色绒毛,老枝紫褐色。叶片窄长圆形至倒披针状长圆形,先端圆钝而有短尖或微凹,基部楔形,叶边全缘。复伞房花序,总花梗、花梗、萼筒和萼片均密被灰白色绒毛;萼筒钟状,萼片三角形;花瓣近圆形,白色。果实扁球形,砖红色,顶端具宿存萼片。花期5-6月,果期10-12月。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4米,多枝刺,小枝密被灰黄色绒毛,老枝紫褐色,绒毛逐渐减少。叶片窄长圆形至倒披针状长圆形,长1.5-5厘米,宽4-8毫米,先端圆钝而有短尖或微凹,基部楔形,叶边全缘,微向下卷,上面初时有灰色绒毛,逐渐脱落,暗绿色,下面密生灰白色绒毛;叶柄密被绒毛,长1-3毫米。
复伞房花序,直径2-4厘米,总花梗、花梗、萼筒和萼片均密被灰白色绒毛;萼筒钟状,萼片三角形;花瓣近圆形,直径约2.5毫米,白色;雄蕊20,花丝长1.5-2毫米;花柱5,与雄蕊等长,子房上具白色绒毛。果实扁球形,直径5-6毫米,砖红色,顶端具宿存萼片。花期5-6月,果期10-12月。
分布于中国浙江、湖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生于海拔1600-3000米的阳坡灌丛中或路边。喜阳光充足的地方,较耐干旱。
窄叶火棘在10月以后采种较适宜,但不宜太迟。将果实腐烂后于水中搓出种子。一般浮于水面的为不饱满种子。但要注意窄叶火棘种子具三个面,其中两个面光滑具蜡质,不浸润,由于水的表面张力,饱满种子也会浮于水面,因此要充分搅拌,使饱满种子沉入水底,才不致于造成好种子流失。窄叶火棘种子的贮藏以沙藏为好。经沙藏的种子,半年后发芽率70%以上,而未经沙藏的种子半年即大部分失活。
窄叶火棘种子在气温6℃以上6-7天后即开始萌发。土壤消毒是提高窄叶火棘种子出苗率的关键。但大量育苗要做到对大量苗床进行消毒十分困难。经试验,采用客土法比较适宜:选用无菌或少菌的石英砂或珍珠岩、蛭石或林下腐殖土等铺一层(厚1-2厘米)在整好的苗床上,于春季2月上旬(雨水前后)将种子播下,每平方米播500-1000粒,播后覆盖0.1-0.2厘米同质客土,将床面喷湿,最后盖上草或塑料膜。萌发时间将持续22-26日,其间要保持苗床湿润。
窄叶火棘扦插容易成活,除了冬季外其他季节皆可进行,嫩枝、硬枝皆可扦插,尤其雨季扦插成活率更高。于雨季时修剪整枝,掉在地上嫩枝只要断口处插入土中都能生根;盆栽窄叶火棘在雨季时个别植株还会在枝干上生出气生根。扦插成活率在70%以上。
窄叶火棘播种苗高15-20厘米时即可进行分植。移栽时带土球或沾泥浆,株行距20厘米×30厘米,翌年植株郁闭还得再进行分植或定植。植株过密互相抑制,也不便中耕除草。火棘苗分植后生长会加快。
窄叶火棘播种2个月后,苗长6厘米,3个月后苗长10厘米,4个月后苗长13厘米,半年后苗的地上部分自然高度已达40厘米左右,1年后则可达100厘米以上,4年后即可开花结果。
苗期要勤除草,否则会抑制窄叶火棘苗的生长。结合除草,每月施一次有机肥或叶面喷施0.1-0.5%的氮、磷、钾复合肥,以促进植株旺盛生长。
窄叶火棘叶片窄小而长,颇显袖珍,果实红黄,累累挂满枝头,适于庭园栽培或做绿篱。也适合作中型、小型和微型盆景;可培植成单干式、双干式、附石式、垂枝式等各式盆景。
根部含单宁,可提制栲胶。
干燥叶及果实入药。味甘、酸、微涩,性平。健脾和胃,消食止痢。主治食积,虫积,腹泻,痢疾。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
截至2018年,该树种分布广泛,种群数量众多,没有遇到任何重大威胁,也没有发现未来存在重大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