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涧谷太平寺石窟

更新时间:2024-10-23 15:55

窄涧谷太平寺石窟,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城区西北约25千米紫陵镇太行山支脉悬谷山,历经南北朝至清。

历史沿革

自北魏起,有高僧在窄涧谷兴建寺院,开窟造像。到了隋唐时期,窄涧谷逐渐演变为佛教、道教活动的中心。五代及金、明、清时期,人们在这里摩刻《金刚经》,续造窟龛。

文物特点

窄涧谷太平寺石窟位于神农山景区内窄涧谷尽头,窄涧谷整个山体为石灰岩,往上看几乎是垂直的绝壁,高300米左右,俯视谷底为百米深涧。现存的摩崖造像位于山间石壁上长约160米的范围内,存三窟八龛,一座线刻唐塔,一处摩崖刻经,宋、金游人题记多处。

文物遗存

造像龛

造像龛自西向东分别为1至6号。一号龛位于最西端,近正方形,龛高145厘米、宽143厘米,内雕一佛二菩萨,主尊善跏趺坐在方形台基上,两侧菩萨双手合掌于胸前,站立于莲台之上。二号龛位于1号龛东约8米,为一边长90厘米的方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主佛为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两侧为观世音和大势至。三号龛是该区造像龛中最大者,龛高338厘米,宽126厘米,内雕一佛立于莲座之上,佛右手斜持锡杖,杖端雕一坐佛,左手托药钵,应为药师佛。龛右上方有唐咸通年(861年)造像题记一方,名为《药师像赞并序》,由邑人乡贡明经郭崧书丹。四、五号龛为并列双龛,两龛规格相同,通宽136厘米,高60厘米,中间隔以14厘米宽的界限,均为五尊式造像。四号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号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二力士。两龛风格一致,系同时开凿。双龛下方有一造像题记,为唐大历九年(774年)所刻。六号龛为莲花形,龛顶中央作尖栱状,最高处155厘米,龛上宽107厘米,下宽125厘米,内雕一佛二菩萨,主佛高130厘米,善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右手握拳,左手扶膝,双足踏于莲花之上,似为弥勒佛。佛两侧菩萨分立左右,双手合掌于胸前,跣足站立于莲花之上,佛与菩萨足下的莲花之间有莲梗相连。

千佛洞

千佛洞位于摩崖造像区的中部。洞口南向,东西宽280厘米,南北深230厘米,中心高约220厘米,穹窿顶。北、东、西壁下部各雕一佛龛。正面(北壁)靠下部佛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造像,头像俱毁,主佛结跏趺坐于束腰莲座之上。东壁下部佛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佛龛风化严重。西壁保存较为完整,下部位置佛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主佛身着袈裟,内着僧祗支,右手上抬,施无畏印,左手置左腿上部,结跏跌坐于束腰莲座之上,头顶为桃形头光。左胁侍面部端庄秀丽,颈饰项链,双肩下披长带,着素裙,右手前持莲朵,左手下提净瓶,双足立于仰莲座上,桃形头光;右胁侍除左手前持莲朵,右手下提净瓶外,余同左胁侍。南壁下部未雕佛龛。四壁除下部佛龛外,空余壁面用同一规格整齐的雕出千佛图像。千佛的每个佛龛壁面高约10厘米,宽8厘米,着通肩式大衣,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莲座之上。每个小佛龛的立颊上均刻出佛名,四壁共雕小佛像龛1251尊。在四壁千佛和佛龛之下,均留出一段高约30厘米的空间,分别雕出弟子、护法狮、熏炉等。计有弟子25躯,像旁有题名。

线刻唐塔

线刻佛塔位于四、五号双龛与六号龛之间的崖壁上。该塔为粗线阴刻,线刻佛塔通高303厘米,下部塔身高130厘米,塔身上部正中位置刻一圆拱形龛,龛内雕像已不清晰,龛楣上部从正中分别向两侧立颊各雕一条降龙,龛高90厘米,宽60厘米。塔身之上有10层叠涩,最宽一层两端各刻出一个风铎。檐部正中有题记。该线刻佛塔为肃然禅师的影塔。肃然,原为河内县龙兴寺的僧人,因遭安史之乱,发誓“不坐禅房,不食常住”,来到窄涧谷太平寺千佛岩下,凿窟而居(三号龛东侧2米处有其禅房洞窟遗迹)。石窟中一般多见浮雕塔形,如云冈、龙门石窟,在佛龛两旁浮雕塔形,作为石窟造像的一部分,也反映了当时佛塔建筑的实体。该遗址中用线刻表现出如此之大的塔形,较为少见。

文物价值

窄涧谷太平寺石窟隋代刻名千佛和大型线刻唐塔为中国罕见,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保护措施

1963年,窄涧谷太平寺石窟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窄涧谷太平寺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窄涧谷太平寺石窟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城区西北约25千米紫陵镇太行山支脉悬谷山。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窄涧谷太平寺石窟,路程约22.5千米,用时约43分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