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2 19:02
仿钧釉的一种。又称“钧红花釉”。在已经烧成的钧红瓷上再上一道钧红釉,然后滴涂熔融温度较低的含铁、钴、锰面釉于其上,还原焰在1280—1320℃高温下烧成。烧制过程中,各种色釉产生垂流,在红色底釉上自然形成许多蓝白交错的颜色,画面有的象节日礼花,有的象图案,无所不有。见于清景德镇窑。
炉钧色调丰富,几乎月白、葱翠、钧红、朱砂红等诸色皆备。由于使用了熔块釉,所以光泽性强,外表华美、艳丽。但缺少高温釉那种厚重、奔放感。雍正年间炉钧的特点是:釉流动很快,流动处呈现紫红,釉面常有桔皮纹似片状,反光显五色。乾隆时的窑变流动状如雍正时流利,釉中窑变纹颜色泛兰。到嘉庆时流得更不畅,色兰。道光后不再是自然窑变,而是用紫笔画上去的一个个比小米粒略大的圈圈。
蚯蚓走泥纹:蚯蚓走泥纹是钧釉的特征之一,其釉层中,常有一条条曲折线,状如蚯蚓走泥。这种纹是釉层在干燥时或者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部分流入而填补裂缝所形成的。钧釉的釉层特别厚,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因而出现裂纹和缩釉等现象。
火焰红:清雍正年间景德镇烧出的一种仿钧釉。仿钧釉中的窑变花釉,是用多种不同色釉施于一器之上,经高温焙烧后,呈现出火焰状的色彩和图案。火焰红的出现,说明花釉的颜色发展到了十分丰富的程度。故宫博物院陶瓷展出的一件雍正窑变耳瓶,就是一件杰出的成功之作。釉里散着闪红的紫斑。瓶颈至圈足,都是以火红颜色为基本釉色,其间闪青、闪黄、青白、青蓝等颜色呈针状由上向下放射。整个瓶子就像燃烧得极为旺盛的火焰一样瑰丽。
景德镇的窑变花釉,出现于宋代,当时“荧或缠变,临照而然。物反常为妖,窑户亟碎之。”到明代还是如此,《豫章大事记》载:“瓷器以宣窑为佳,中有窑变极奇,非人为所致,人多毁藏不传。”所以传世的窑变色釉也自然少见了。据《饮流斋说瓷》载:“窑变者,乃烧窑时,火候不匀。偶然釉汁变色之故。大抵欲作深红之色,非一种颜色所能造,必参以它种颜料。而火候深浅之处,红色失而他色露,变成种种形式不等,颇为特异,因之踵作。盖本偶然者。后遂成故然矣,窑变先后所制,也各有不同。若康熙末年之窑变,红蓝二色,均不发黑,其釉与郎窑之釉略同。若雍正末,乾隆初之窑变,其釉与色,与郎窑迥异,且有带款者,盖纯乎人工故意制成者也。”清代的陶工则摸索出窑变花釉的配制方法,“窑变”便成为新色釉品种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景市建国瓷厂等厂家和陶瓷研究单位不断创新了各种新式花釉。
在陶瓷釉料中,变化最多,色彩最丰富形态最复杂的,恐怕要算窑变花釉了。这种艺术釉有的象夕阳晚霞,有的象秋云春亿有的象大海怒持,有的象奔腾万马,有的象宝石,有的象大理石……真可以说是变幻无穷,琳琅满目。
这种窑变花釉最初的出现,完全是偶然的,人们按一定配方制成某些釉林施在制品表面放入窑中一烧产生了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颜色和形态。真想不到通过窑炉一瓶竟然变成了这么奇丽异常的独彩,在这种奇异的现象面前,当时的人们无法给以解汛甚至找不出一个恰当的名字来称呼这种变幻无穷的独彩。由于它是出乎人们意料外从窑炉烃挠中变化出来的,古人就干脆称它为“窑变”。
早在我国宋代,就已经出现了窑变花执《博物要览》(卷二)中谈到宋代的“官窑”、“哥窑”时,说道:“二窑烧出器皿,时有窑久……于本色汹(即釉字)外变色,或黄、或紫红、肖形可爱。”
特别是钧窑(河南禹县)的铜红釉,也就是所谓“钧红”,就是一种名闻中外的窑变花釉。钧红釉产品的特点是在通体天青色之中,实现出一些红色或紫红色的斑机变化万千引人遗想。古代诗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的词句来赞美这种名釉。这种名贵的釉品在当时只供皇帝祭记时使用,故又称为“紫红”。
随着科学的进步,生产的发展,人们对窑变花釉的认识逐步加深,由完全盲目听任自然摆布的必然王国逐渐进到有意识地创造、制作窑变花釉的自由王国。到清代雍正(1723—1736).乾隆(1736—1796)车间,景德镇制瓷工人已经有意识地仿制古代的窑变花釉了。这就说明,当时的瓷业工人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已经摸到了一些窑变花釉的规律。如果没有摸到一些规律,是不可能仿造的。当时督造陶瓷器的内务府员外朗庚英在他的《陶成纪事碑记》中说:“均釉仿内发旧器”’“新得新紫、米色、天蓝、窑变四种。“仿油绿釉,系内发窑变旧器,色如碧玉,光彩中斑驳古雅。”
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瓷业战线捷报频传,不仅继承、仿制了许多古代名釉产品,而且还创造了许多新的窑变花釉,例如景德镇的乌金花釉、虎斑釉,唐山的大理石釉、河北邯郸仿磁州窑花釉、湖南湘潭的仿乌金釉等等。
窑变花釉的制造方氏一级是在燃烧后的形釉瓷胎或经过素烧的无釉压体上,先施以某种颜色的底釉,然后再用致种不同的颜色釉通过各种不同的办法(喷釉、涂釉、刷釉、轮釉、澜釉)施在底釉上,从而使各种团色釉相互交偌,在烧成过程中融混在一起,自然地形成各种美屈的色彩、纹样。窑变花釉的艺术效果决定于各种器皿的造型、色釉相互之间的关系、施袖方法、烧成条件等等。
氧化铜0.5%、长石13.39%,陈湾27.97%,寒水石2.4%,玻璃粉35.56%,烧石英4.39%,釉灰13.39%,氯化亚锡2.4%,外加食盐0.5%用作悬浮剂;面釉:铅晶料28.9%,烧料5.78%,窑渣65.05%,食盐0.27%
此釉奇丽釉面的产生,主要是利用了一种覆盖在钧红釉表面的特制釉料(叫做花釉),并通过高温窑火借釉料的垂流而自然形成的。由此可见,釉方与烧成是釉面色丝形成的重要环节。其工艺过程,是用已烧成的钧红瓷重沽一道钧红釉,再在其表面,涂滴一种熔融温度较钧红还低的花釉,这种釉是用含钴,铁,锰的硅酸盐熟料组成,用笔涂滴注意疏疏密密,粗粗细细,要求滴成蚯蚓盘绕状。在1280~1320℃窑温下,以还原焰气氛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