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河

更新时间:2024-07-03 09:25

窑河,古称洛涧,又称洛河、新河,淮河在淮南市的右岸支流。源出江、淮分水岭北侧,定远、凤阳交界的凤阳山南麓,主源称沛河,发源于定远县狼窝山南侧,大致呈U字形流经定远县、长丰县、淮南市大通区、怀远县。主要支流有青洛河,严涧河、蔡城塘来水。下游一段陷落成高塘湖,出湖后,于怀远县新城口入淮河,全长104公里,平均比降0.99‰,流域面积1490平方公里。

干流概况

窑河,主源称沛河,发源于定远县狼窝山南侧,经定远县、长丰县,至淮南市大通区,注入高塘湖,于怀远县新城口入淮河,全长104公里,平均比降0.99‰,流域面积1490平方公里。正常年份平均年径流总量3.89亿立方米;最丰水年份年径流总量为8.64亿立方米;最枯水年份年径流总量为2.09亿立方米。

上游河道

窑河上游位于长丰县、定远县境内,清光绪《凤阳府志》记载:“洛河有二源,一自庐州合肥县流入,一出定远县西境之莫邪山。”另据《大清一统志》记载:“洛水自庐州府合肥县界北流,经定远县西八十里与寿州接界,谓之阎涧水,又北流至怀远县西七十里入淮,谓之洛涧。”今查,定远至炉桥公路18公里以西(西卅里店西三里,落凤岗)广大地区皆属于窑河水系,流域面积为65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流域面积22%。

《安徽省志·自然环境志》认为:窑河主源称沛河,发源于定远县狼窝山南侧,自北向南经定远县朱湾乡,始称为洛河,入长丰县转向北西方向,至定远县炉桥西始称窑河,右纳青洛河,严涧河;左纳蔡城塘来水后注入高塘湖。

高塘湖区

窑河下游河段,受长期黄泛及黄河夺淮入海影响,淮河两岸淤积抬升,窑河入淮口相应升高,水流不畅,形成巨浸,渐成为高塘湖。也有资料显示为两岸低陷积水而成湖。是长丰县、定远县、淮南市、凤阳县的部分天然界线。属长丰县面积10.1平方公里,属定远县水面11.6平方公里。湖底高程15米,正常水位17.5米,湖面50平方公里(7万多亩)。洪水期水位21.7米,约20万亩,湖南北长约20公里,东西宽约2.5公里,湖岸线长85公里,湖的形状为一长带形。枯水期(5月)全湖平均水深1.76米,丰水期(8月)全湖平均水深5.14米。

《漫叟诗话》云:“濠州西有高塘馆,俗以为楚之高塘也。”因以得名。其流域面积149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河川径流深133毫米,多年平均来水量1.98亿立方米,最多年为4.30亿立方米,最少年为0.77亿立方米,经窑河与淮河相通。由于地势低洼,时有洪涝灾害发生。1965年建成窑河节制闸,以控制、调节水位及蓄水量。

湖区以下

高塘湖以下,经上窑镇过窑河闸,西北流入怀远县境于新城口入淮。此段干流长7.5公里,河底宽30米,河底高程10.0米,炉桥在1991年7月10日出现历史最高水位23.20米;1959年8月22日,河道出现断流。

主要支流

沛河,源于凤阳山最高峰大金山东西两侧,二源集山涧之水各向南行,在青山坝相会,南行从桥头杨穿定炉公路,进入齐顾郑水库,继而折向西南绕过朱湾镇,经九梓乡郭小圩附近出县。过长丰县沛河集,于定远闫庄与县界复合,自此,河道在县界左右徘徊西行,至大魏岗折向北,穿过淮南铁路25号桥入窑河。在定远县境内长45公里,流域面积256平方公里。长丰县境内段长58公里。沛河东源高程160米,至桥头杨高程为72米,比降1/110,下段高塘湖为16米,比降1/800,由于河道比降大,河床下切较深,形成豁深岸陡状。

洛河(青洛河),该河有东西二源,东源出青山乡户山湾和毛山之豁,于方家花园汇合南流,绕过将军山脚进入黄家坝,沿途收楚泉、珍珠泉之水,入芝麻水库,出溢洪道1.5公里,跌入响水坝,经永康镇,集西源之水。西源发于定远、凤阳交界处老鸹山,收少十步泉和汉泉水入古城坝,于河北赵汇于东源,向西流入青洛集,穿过青洛大桥进洛河坝,西出洛河浮体闸,穿淮南铁路74号桥折向西北,在炉桥镇西入高塘湖,全长41公里。洛河源头高程140米,河道比降大,冲刷严重,尤其是芝麻至永康和靠山至永康段,岸坡甚陡。

严涧河,源于定远、凤阳交界处大珠山西脚,流经丁王寺,自单庄转向西,绕过严涧集,西穿淮南铁路22号桥,在房家岗入高塘湖,全长23公里。

蔡城塘,在长丰县境内,建于明代以前,为古代蓄水工程,余水入高塘湖。至1949年时,放水口全部冲坏,塘底淤高,蓄水能力很低。据1952年调查:原有灌区旧砂礓石坝被水冲毁,主要水源中断,塘水枯落。淮南铁路穿渠而过,部分水源又遭割裂,灌区有名无实。1968年至1974年治理后,控制来水面积86.3平方公里,干旱年份从高塘湖提水补充。

水文特征

窑河,流域面积1490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区占83.1%,平原占10.8%。高塘湖湖底高程15.0米,蓄水位18.0米时,容积1.1亿立方米,水面积56平方公里。窑河炉桥站,以1991年7月10日出现的水位23.20米为最高,1959年8月22日河道断流为最枯。

治理开发

河道治理

民国27年至36年黄河南泛入淮期间,窑河河床从高塘湖口至河口淤浅10公里,平均淤高1.5米。汛期洪水长期停潴,低洼地长期浸泡水中,农田无法耕种。1951年3月至1951年5月,凤阳县作为治淮项目要求国家补助,组织民工对窑河上窑镇至新城口段进行疏浚。疏浚河段长7.8公里,设计河底高程13.0米,底宽22.0米,国家拨大米310万斤,完成土方90.14万立方米,改善了部分低洼地区的耕种条件。

为解决淮河水倒灌问题,1965年冬,经定远、凤阳、长丰、淮南市商定,建窑河封闭堤和窑河节制闸。窑河封闭堤长11.75公里,西与淮南市田家庵圈堤在杨郢孜相接,东至上窑镇。1966年冬完工,堤顶高程24.0米,后又陆续建块石护坡长5.05公里。国家投资250万元,完成土方117.18万立方米,石方6.8万立方米。

水库塘坝

蔡城塘,在长丰县境内,建于明代以前,南北长一千八百丈,东西阔五百丈,周围约计三十六里。西靠高岗,东南北三面筑埂,设有斗门十三座,灌田二百余顷。清乾隆四年(1739年),寿州知县范从彻详请帑银三千六百两有奇,修理大闸1座,减水闸1座,河口闸1座,陡门3座,挑进水沙河10余里。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寿州知州席芑以蔡城塘石坝闸门被水冲坏,亲诣塘所,督令环塘用水人户协力重修。光绪七年(1881年)风颍道任兰生拨款重修。民国期间蔡城塘已毁坏不堪。至1949年时,放水口全部冲坏,塘底淤高,蓄水能力很低。

据1952年调查:原有灌区旧砂礓石坝被水冲毁,主要水源中断,塘水枯落。淮南铁路穿渠而过,部分水源又遭割裂,灌区有名无实。1952年冬至1953年春,对蔡城塘的引水和蓄水设施进行整修,建成渥奇式滚水坝1座,3孔进水闸1座。1954年冬至1955年春,改建了节制闸和陡陂式溢洪道等十余项工程。1956年维修了放水斗门。1968年至1974年,又陆续挖深塘底,加高加宽塘埂等。今蔡城塘形成了南北长近6公里、东西宽0.5~1.0公里的湖面,水面面积达3.1平方公里,控制来水面积86.3平方公里,总库容492万立方米。干旱年份从高塘湖提水补充。

古城坝,位于县城西北60华里的古城集东侧靠山河上。该河发源于县西北70华里的凤阳山脉,枯水季节蓄“少十步”、“老滚锅”两处泉水,泉水流量每秒0.17立方米。古城坝灌溉工程于1954年4月下旬动工兴建,1955年3月建成,渥奇式滚水坝横亘在古河道上,长40米,宽3.3米,坝上游70米处西岸建一座每秒5立方米流量的涵闸通向灌区,与之配套的有17.3公里长的干支渠,11条各300米长的斗渠串于灌区内。建设当年开始受益。灌溉面积3.4万亩。

响水坝,原址位于永康镇东约1公里处的洛河上,拦蓄珍珠泉常流泉水。明万历年间诸葛升兴建,民国34年(1945年)被毁,1953年在原址上游永康镇东北重建新坝,建有40米长滚水坝。新建放水闸通往灌区,与之配套的有7公里长干渠和各长5公里的两条支渠,自流灌溉面积3.4万亩。1972年,坝上游的芝麻水库建成后,该坝失去作用。

洛河坝,位于青洛河下游,青洛集西,集水面积194平方公里,1956年冬动工,次年基本完成枢纽工程。1960年,在溢洪水道上加0.5米小墩子插活动板以抬高水位,1974年溢洪道上建浮体闸再次抬高水位。溢洪道底高程27米,支干渠分南北两支。牵引洛河水灌溉27米高程以下农田2.5万亩。

芝麻水库,位于县城西25公里青山乡芝麻涧庄洛河上游,建于1971年冬,1972年午收前竣工,当年蓄水受益。水库集水面积49.4平方公里。1972年秋建成并发挥效益,既拦当地径流,又是炉桥电灌站的反调节水库。可将库内多余洪水引入齐顾郑水库。水库集水区内有珍珠泉,流量约0.36立方米每秒。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建有开敞式溢洪道和4个放水涵。大坝坝顶高程74.8~75.2米,防浪墙顶高程76.2米,坝顶长1960米,宽4米,最大坝高19米。水库达万年一遇防洪标准,校核洪水位74.75米,相应总库容2421万立方米,兴利库容为1564万立方米。已建3条干渠分别连通齐顾郑水库、炉桥电灌站四级站和水库灌区,灌溉面积4.0万亩。共完成土石方64.68万立方米,总投资187.15万元。

齐顾郑水库,座落于朱湾乡齐顾郑村附近的沛河上,可拦蓄42.4平方公里径流。1959年动工兴建,1973年工程基本结束。成为炉桥电灌站灌区一座反调节水库,可灌溉农田2.4万亩。北涵与炉桥电灌站四级南干渠相通,由于水位比芝麻水库低1.1米,可以调节芝麻水库水量。

永丰水库,水库集水面积31.6平方公里,为淠史杭瓦东干渠反调节水库,主要为永丰、左店两电灌站提供水源。水库分东西二库,东库于1966年冬开工,1969年基本建成;西库于1974年冬开工,1975年建成。主体工程有均质土坝、泄洪涵和灌溉涵组成。大坝坝顶高程44.2米,防浪墙顶高程45.5米,坝长2093米,坝顶宽4米,最大坝高11.5米。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采用可能最大降雨校核,校核洪水位为44.02米,相应库容3289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583万立方米。灌溉面积9.0万亩,共完成土方73.4万立方米,总投资128.79万元。

灌区建设

窑河灌溉历史悠久。早在明代以前,在今长丰县境内筑有蔡城塘,灌田二百余顷。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在定远县永康镇东北八公里处的窑河支流青洛河上建响水坝。清代曾两次重修,民国34年拆毁。

1950年冬至1951年春,由皖北行署水利局测量规划,1952年8月,在老坝址上游1公里处平王庄西南,建渥奇式滚水坝,集水面积50平方公里。渠首建进水闸,干渠长7公里,南、北两支渠各长5公里。枯水水源出自芝麻涧珍珠泉,流量约0.2立方米每秒,灌田3.4万亩,1953年6月工程全部竣工。1972年上游建成芝麻水库后,珍珠泉水被水库拦蓄,响水坝灌区划归芝麻水库灌区。

1954年4月至1955年3月,在支流青洛河上游永康镇北古城河西南岸建成古城坝。1956年至1957年,又在定远县青洛镇附近的青洛河上,建洛河坝引水灌溉工程,控制来水面积194平方公里。1959年在高塘湖东南洛河右岸、定远县炉桥镇附近建炉桥电灌站,提高塘湖水灌溉定远县西部农田。到1990年代,建成六级7个站,总扬程79.5米,装机56台(设计安装68台套),总容量14975千瓦。灌区涉及定远3个区15个乡、4个国营农场和长丰县1个乡。设计灌溉面积最终为57.46万亩,近期为46万亩,今已达到41.6万亩。1959年冬在窑河支流洛河上游、定远县朱湾与西三十里店之间开始兴建齐顾郑水库。1961年停建,1970年续建,1972年基本建成。齐顾郑水库可拦蓄当地来水,调节青洛河上的芝麻水库来水和炉桥四级站来水,与芝麻水库一样同为炉桥电灌站的反调节水库。齐顾郑水库防洪校核标准达千年一遇,校核洪水位为73.45米,相应库容223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33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3万亩。

1965年在高塘湖东南沿岸定远县炉桥一带筑炉桥圩,当年受益,保护堤内1.62万亩耕地。圩堤北起淮南铁路以西的严涧河左岸,南至青洛河右岸,全长10.8公里。堤顶高程23.5~25.0米,圩堤设计标准为20年一遇。圩堤中部建有北湖闸1座,为定远县炉桥电灌站一级站渠首进水闸。

排灌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的主要排灌工程有:

官塘电灌站,1969年11月在高塘湖东岸凤阳县西部官塘乡建官塘电灌站。初建时为机械灌溉站,1970年改为电灌站,分三级提水,总净扬程43.6米,总装机19台共4438千瓦,设计灌溉面积13.38万亩,至1976年各站竣工。

屯头排灌区,灌区范围为大涧沟以东、水家湖至田家庵铁路东北,北与洛河湾一堤之隔,南至龙王山,东临高塘湖。灌区地形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总面积128.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333公顷。其中淮南市耕地面积4200公顷,长丰县4133公顷。站首工程位于窑河封闭堤内,屯头村附近,大涧沟东侧,由省水利电力厅规划设计。1956~1958年,建成站首工程,1961年初,第一台机组为淮南钢铁厂送水。蚌埠闸建成后,闸上正常蓄水位为17.5米,引淮河水有困难,故于1964年改引田家庵发电厂尾水,开挖电厂尾水引水渠长4.75公里,与原引水渠在大涧沟西北相接。并新建配套建筑物13座,当年竣工。1976年,长丰县以高塘湖为水源,建成孔店一级提水站,灌区内的长丰县部分不再用水。洛河、窑河、宫集、淮丰等乡,为用水方便,先后兴建徐庄、余巷、方楼、淮建、云南岗、红光、魏嘴孜、林巷、草湖等18处小型电力灌溉站,装机计33台套,1546千瓦。其中以屯头站为水源者有3处,计97千瓦。余用高塘湖水。

洛河湾排灌区,位于洛河镇东北,上窑镇西。原为淮河与窑河交汇三角地,黄水夺淮后,多年淤积成滩地。1960年,幸福堤建成后,为行洪区。1966年窑河封闭堤建成后,四周为堤封闭。湾内地面高程16.5~20.5米,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地形平坦,土质肥沃,但易涝。有耕地1533公顷,分属大通区的洛河、上窑两镇和窑河乡。幸福堤及其涵闸建成后,可御淮河洪水,在淮河水位低时,湾内积水可通过涵闸自排入淮。但每遇淮河水顶托时,湾内汇水不能自排,积涝成灾,故建有幸福、王嘴两座电力排灌站。

幸福排涝站,位于洛河湾东北低洼处的幸福堤上,1966年建成,安装28ZLB-70型水泵6台,配130千瓦电机,总容量780千瓦,设计排涝标准五年一遇,抽排流量10.4立方米每秒。湾内开挖大沟1条,长7.5公里;中沟10条,计长15公里;建生产桥10座,涵2处,闸2座。

王嘴孜排灌站,1972年7月建成安装20ZLB-70型水泵3台,配55千瓦电机,总容量165千瓦,设计流量2立方米每秒,设计灌溉面积1246公顷,排涝面积1.5平方公里。配套工程有:东干渠2.1公里,南干渠2.7公里,马庙分干渠3.2公里;支渠13条,计长30公里;开挖南北中沟2条;修筑马庙、陈庄、后台、北庄等5条主干路,贯穿大湾南北,路边沟与排水大沟、中沟相通,构成排水系统。

炉桥电灌站,是安徽省大型电灌站之一,位于县西部炉桥镇东3公里处,水源来自淮河支流窑河水系的高塘湖,灌区范围涉及两县4个区(定远县的炉桥、吴圩、定城,长丰县的沛河)18个乡、4个国营农场。同时,还为4个工厂(炉桥镇附近的八一厂、化肥厂、染织厂、永康酒厂)提供工业用水。灌区的乡镇数、人口数及耕地面积均占全县三分之一左右,对于定远县工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炉桥电灌站1959年开工,1963年一度停建,1966年恢复建设,1972年开始近期配套,1979年后进行续建改建,1984年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1966年部分发挥效益,1967年、1972年相继在四级灌区内扩建和兴建了齐顾郑、芝麻两座中型水库,兴利库容2820万立方米,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提蓄引相结合的灌溉工程。该工程控制可灌面积682平方公里,最终规划57.46万亩,近期工程按46万亩设计。

窑河闸

窑河闸位于上窑镇西,窑河封闭堤东端。闸址处古称灰里沟,是窑河重要渡口。民国28年(1939年)日本侵略军占据上窑,在灰里沟以土石填壑,垒石为基,上设木板为桥,民国31年桥成,日本侵略军强行征集的建桥民工被折磨致死、致伤、致残者上千人。民国33年日本侵略军把桥烧毁,灰里沟又成渡口。

1965年建窑河封闭堤的同时,于2月8日在灰里沟始建窑河闸,5月22日竣工,7月通过验收,上设公路桥。窑河闸不仅保护了淮南铁路水张线的安全,防止淮水通过窑河倒灌高塘湖,保护沿湖1.3万公顷耕地,调剂湖水位,发展渔业和蓄水灌溉,又沟通了怀远、蚌埠、淮南、凤阳的交通。

窑河闸闸室为钢筋混凝土平面闸门,边门高7.2米,重22吨,中孔为钢门,高7.05米,重13.5吨,可过船。卷扬式钢丝绳手摇电动两用启闭机5台,每台启闭力为30吨,启闭机工作桥面高程31.5米。公路桥面高程和封闭堤顶一致,闸室长18.5米,闸身总宽45米,闸底高程14米。消力池长10米,池底高程13.4米。引河底高程,上游14米,下游13.5米。设计防洪水位,闸上20米,闸下24.5米,排涝水位闸上20.8米,闸下19.7米,最大泄水流量610立方米每秒,最大水位差4.5米。校核泄洪水位闸上21.4米,闸下19.8米,相应泄洪流量700立方米每秒。

窑河节制闸,位于淮南市东北上窑镇西,集水面积1500平方公里。节制闸防洪标准与淮北大堤相同,既能防止淮水倒灌,保证沿湖城镇工业用水和淮南铁路免受洪水威胁;又可控制高塘湖水位,提供炉桥、官塘等沿湖电灌站水源,联接蚌埠、淮南间的公路交通。节制闸工程于1965年2月开工,5月竣工。节制闸为钢筋混凝土盖板式结构,5孔,每孔净宽5米,中孔可通航,闸底高程14.0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最高防洪水位闸上为21.0米,闸下为24.5米;设计最大泄量610立方米每秒,校核为700立方米每秒,防洪面积20万亩。沿湖建站12处,总灌溉面积38万亩,设计灌溉面积77万亩,共计完成土石方12.95万立方米,总投资73.6万元。

1966年至1975年在支流洛河上长丰县境内建成永丰水库。1971年冬在窑河支流青洛河上游开工兴建芝麻水库。

航道航运

航道建设

窑河枯水期最浅处水深1米、宽20米。窑河闸向北至新城口入淮段(长8公里(《安徽省志·自然环境志》记为7.5公里)),又称灰沟子,1984年经人工疏浚后水深2米,可通航100吨级船舶;河底高程13米、河底宽30米,两岸回堤为21.5~22米,此段河床原来面窄水深,100吨级对连划子可到炉桥(定远县境内),由于民国27年(1938年)黄水夺淮,大量泥沙沉积窑河,抬高了窑河水位,形成了现在的高塘湖,并出现了十八嘴浅滩,高塘湖内最低高程为14米,再加上现在的上窑节制闸影响,目前仅上窑以北7.5公里河道可常年通航,年货运量平均为5万吨。装卸货的地点主要在窑河闸下,上窑所产缸、石灰、石料等在此上船出港。进港主要有煤炭和粮食。由于上窑闸拦腰切断窑河,水运中断,1980年窑河闸以上水面开始网箱养鱼(虾)。

港口码头

上窑港口,位于窑河东岸,辖有上窑、外窑、新城口3个码头,分别位于窑河航道的上、中、下游。上窑镇盛产的粘土、石料是陶瓷、建材行业不可缺少的原料,早在明清时期就已闻名于世,港口随之形成。港区内距堤坝50米处有露天货物堆场2500平方米,上窑港口每年外运货物主要是粘土、石料、缸、饲料等。到80年代中期,上窑居民用煤和部分工业用煤都由船舶运进。1984年码头前沿经疏浚后,水深平均达2米以上,100吨级船舶可常年进入港口装卸。1986年港口吞吐量达11.3万吨。上窑的装卸码头依仗天然岸坡,货物可就近上船,靠近山坡有装卸架,架车把石料运抵码头后,倒入船仓,每天装船300吨左右。

洛河港口,是一个古老的商埠港口,南距上窑7公里,三面环水,每逢洪水季节,四面被水围成一个孤岛。洛河港古为扼制淮南、淮北的重要交通关口,也是控制寿县往凤阳、南京等地的水陆运输要道,从淮河上游凤台、寿县和淮河下游怀远、蚌埠等地来往的船只、商贾游客必经此地。港口有商行、箩行、茶馆、旅店多处,古寿州产的陶瓷器皿和从江苏沿海运过来的盐、农具、京广杂货等物在此自由买卖交换。

民国20年(1931年),国民政府开办淮南煤矿局,在九龙岗建矿采煤,为打通煤炭销路,修建了一条从九龙岗至洛河港口的铁路煤炭专用线,煤炭卸港再装船外运。因洛河至九龙岗中间地段低洼,铁路建成后易被水淹没,投产数月后即中断运输,后改道大通运到田家庵港口。民国27年黄水夺淮,洛河港口被淹没,水运中断,港口日益萧条。1954年夏季淮河暴发特大洪水,洛河古港被洪水彻底冲垮。

流域文化

窑河,古称洛涧,原谓清洛涧,亦曰洛河、洛水,当地居民称作窑河。东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著名的淝水之战的前哨战——洛涧之战即发生于此。《晋书·刘牢之传》载:前秦苻坚遣梁成率五万人屯洛涧,谢玄遣刘牢之以精卒五千拒之。牢之率参军刘袭、诸葛求等趁夜渡水,斩梁成及其弟梁云等秦将,又分兵断其归津,秦步骑奔溃,争赴淮水,抛尸一万五千具。秦晋洛涧之战,晋广陵相刘牢之以五千之卒大败前秦五万之众,为晋军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窑河上游的安徽省定远县西部边陲副炉桥镇,历史上也是战略要地。三国时期,曹操大军三伐东吴,驻屯于此,筑炉冶铁,铸造兵器。为连通淮上要塞——寿州,曹操在河流水汊上建桥一十八座,从而使和州、滁州、寿州间的水泽泥沼成为通衢,此举方便了大军的进退行止,更给后人农桑商贾带来了极大便利。炉桥因此而得名。十八座古桥中规制最大的五孔桥(桥上桥)还横亘在窑河大道上,发挥着迎来送往的商旅通途作用。

寿州窑,中国六朝至唐朝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分布地跨古寿、濠两州,东西长约80公里,主要集中在高塘湖、窑河沿岸,寿州窑从南朝经隋于唐末,延续约350年。1960年以后经多次调查发现,窑址主要分布在上窑镇的管家嘴、余家沟、上窑镇医院住院部、外窑村、马家岗、泉山、三座窑以及凤阳县武店区的临泉寺、上刘庄、大刘庄等。寿州窑遗址就位于湖口上窑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