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台夜思

更新时间:2024-01-16 18:16

《章台夜思》是唐代诗人韦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是一首身在外地思念家乡的诗。诗以“夜思”为题,开篇却不写思,而写秋夜所闻所见,写尽寄居他乡的孤独、悲凉。诗的后半,写“思”的内容: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最后点出时当秋节,更令人愁思不断。诗中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恨。全诗一气呵成,感情真挚,幽怨清晰,感人至深。

作品原文

章台夜思⑴

清瑟怨遥夜⑵,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⑶,残月下章台⑷。

芳草已云暮⑸,故人殊未来⑹。

乡书不可寄⑺,秋雁又南回⑻。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章台:即章华台,宫名,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左传·昭公七年》:“楚子城(筑)章华之台。”

⑵瑟:古代弦乐器。多为二十五弦。弦乐器,这里指乐声。清瑟,即凄清的瑟声。遥夜:长夜。

⑶楚角:楚地吹的号角。其声悲凉。

⑷下:落下。

⑸芳草:这里指春光。已云暮:已经晚暮了,指春光快要消歇了。云:助词,有“又”义。

⑹殊:竟,尚。

⑺乡书:指家书,家信。不可寄:是说无法寄。

⑻雁又南回:因雁是候鸟,秋天从此南来,春天又飞往北方。古时有雁足寄书的传说,事书《汉书·苏武传》。

白话译文

忧怨的琴声在长夜中回荡,弦音悲切似凄风苦雨缭绕。

孤灯下又听见楚角的哀声,清冷的残月徐徐沉下章台。

茂盛的芳青已经开始枯萎,期盼的亲人故友都没有来。

家中的书信不能够寄回去,因为大雁已经向南方飞去。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五言律诗是怀人思乡之作,大概是寄给越中家属的。

首联借清瑟以写怀。泠泠二十五弦,每一发声,恰似凄风苦雨,绕弦杂沓而来。长夜漫漫,枯坐一室的诗人谛听着这样凄神寒骨的音乐,必会倍感哀怨。瑟是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其声悲怨。相传“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汉书·郊祀志》)。古诗中,瑟是一个常见意象。多与别离之悲相联系。如钱起《归雁》“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是说瑟的音乐魅力使雁不胜清怨飞来了。古代别离、行旅、闺怨、边塞诗中,“瑟”与“雁”这两个意象,常常连带着出现。瑟曲中有《归雁操》,脱胎于湘灵鼓瑟之神话,即湘江女神为表达对死于苍梧的丈夫——舜的思念而鼓瑟。朱光潜先生说“写景必显,写情必隐”,这两句托伤情于瑟曲,此为隐;且诗人又用“怨”“哀”二字加以强调、凸显,使之为全篇定调。

颔联以繁笔铺陈,用“孤灯”“楚角”“残月”“章台”等常见意象加以层层渲染,突出“夜思”之苦。上句是写诗人困守寓所,孤灯独坐,又听到苍凉悲切的“楚角”声,其内心当是很酸楚的。守城戍卒的思乡之曲极易勾起游子的乡愁。唐诗中,“角”与“雁”这两个意象亦常连带出现。如李涉《晚泊润州闻角》诗云“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连江渚上的大雁都不忍闻此角声而惊飞,可见其声之凄恻。一样的,这一联竭力不提听者感受之如何,而径直以实景烘托——“残月下章台”,写一钩残月挂柳梢,那清幽、昏黄的光在地上筛下班驳的影子。诗人望月怀人,多么渴望能与亲人故旧团聚啊!残月未圆,更增几许凄凉。这一联对仗工稳,用词平易而有余味。“章台”是唐诗之通用意象,原为汉代京城长安街道名,街多柳树,唐时称为“章台柳”,以后章台成了“柳树”的代称。如李商隐《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沈伯时《乐府指迷》说“炼句下语,最是紧要,如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如咏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此说未免极端,但也说明隐喻是唐诗语言的一个鲜明特点。

颈联点题,揭示所思的原因——“故人殊未来”。诗人用“芳草已云暮”起兴,衬托其守侯之苦。“云暮”,即“迟暮”之意。芳草绿了,又枯了;而故人依然久久未来,可见诗人的失落与怅惘。“芳草”亦是唐诗常见意象,多指代春天,或象征美好的青春等。韦庄诗常用“芳草”喻指美好时光之难永驻。如其《残花》诗云:“江头沉醉泥斜晖,却向花前痛哭归。惆怅一年春又去,碧云芳草两依依。”以碧云、芳草依依衬托美人迟暮,韶华不再。又如《台城》诗:“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乌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以江草依旧喻指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已”、“殊”两字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诗人内心望穿秋水而不得的失落。

尾联承“故人”一句递进一层,揭出思乡之苦。“殊未来”,长期不知“故人”音讯,凶吉未卜,于是他想到了写家书;可是山长水远,“乡书不可寄”,这就更添几分悲苦。结句以景收绾。“秋雁又南回”,点出时当冷落的清秋节,每每看那结伴南飞的大雁,诗人内心就不禁情潮翻涌,秋思百结。着一“又”字,说明这样郁郁寡欢的日子,他已过了多年,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也无可奈何;这就将悲情推到了一个高潮。这两句意境,与李白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一样,空灵幽邈,含情无际。

这首诗层次清晰,章法严密。前半写景,景中寓情;后半叙事,事中寄慨。而慨叹故人、故乡的久违。又是前半首所抒悲情的原因,前后联系紧密,浑成一体。

历代评价

唐诗归》:钟云:悲艳动人。谭云:苦调柔情。

唐诗镜》:二句佳,三四盛唐气格。

《唐风定》:音韵忽超,但“芳草”一联太沿日暮、碧云耳。

《带经堂诗话》:律诗贵工于发端,承接二句尤贵得势。……“古戍黄叶落,浩然离故关。”下云:“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锦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下云:“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此皆转石万仞手也。

《唐诗摘钞》:句调坚老,晚唐所罕。

《删正二冯评阅才调集》:纪昀:高调,晚唐所少。

《唐贤小三昧集续集》:起得有情,接得有力,所谓万钧石在掌上转也。此诗与飞卿“古戍落黄叶”之作,皆晚唐之绝品也。

《筱园诗话》:(五、七律)起笔得势,入手即不同人,以下迎刃而解矣。如……温飞卿之“古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韦端己之“清瑟泛遥夜,绕弦风雨哀”,李玉溪之“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以上诸联,或雄厚,或紧遒,或生峭,或恣逸,或高老,或沉著,或飘脱,或秀拔,佳处不一,皆高格响调,起句之极有力、最得势者,可为后学法式。

《吴氏诗话》:《能改斋漫录》云:……淮南小山《招隐上》云:“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陆士衡《拟庭中有奇树》云:“芳草久已茂,佳人竟不归。”即《招隐》语也。谢灵运诗“圆景早已满,佳人殊未适”,盖又祖士衡;而江则兼用陆、谢及魏文语也。其后,韦庄《章台夜思》云:“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无非蹈袭前语,而视陆、谢则又绝类矣。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温庭筠“古戍落黄叶”,刘绮庄“桂楫木兰舟”,韦庄“清瑟怨遥夜”,便觉开、宝去人不远。可见文章虽限于时代,豪杰之士终不为风气所囿也。

《诗境浅说》:五律中有高唱入云、风华掩映而见意不多者。韦诗其上选也。前半首借清瑟以写怀,泠泠二十五弦,每一发声,若凄风苦雨绕弦杂遝而来。况残月孤灯,益以角声悲奏,楚江行客,其何以堪胜!诵此四句、如闻雍门之琴、桓伊之笛也。下半首言草木变衰,所思不见,雁行空过,天远书沉,与李白之“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相似,皆一片空灵,含情无际。初学宜知此诗之佳处,前半在神韵悠长,后半在笔势老健。如笔力尚弱而强学之,则宽廓无当矣。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910),唐末五代诗人、词人。字端己,谥文靖。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唐初宰相韦见素后人,诗人韦应物四世孙。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疏旷不拘,任性自用。公元880年(广明元年)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后逃至洛阳,赴润州入周宝幕府,开始了为期十年的江南避乱生涯。公元894年(乾宁元年)进士及第,历任拾遗、补阙等职。公元901年(天复元年)入蜀任王建掌书记。仕蜀十年间,为王建扩展势力,建立政权出谋划策,蜀之开国制度多出其手,官至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其诗极富画意,词尤工,与温庭筠并称“温韦”,同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存诗320余首。有《浣花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