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纶

更新时间:2024-03-08 19:58

章纶(1413年-1483年),字大经,号拙斋,温州乐清(今乐清雁荡山北麓南阁村)人。中国明朝名臣、诗文家、藏书家。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章纶于明成祖永乐十一年(1413年)出生在温州乐清。其祖先原为乐清北阁吴氏,后出继南阁章氏,遂以章为姓。正统四年(1439年),章纶登进士第,获授南京礼部主事。

景泰初年,章纶被召回任礼部仪制郎中。章纶见国家多有变故,经常慷慨上书论事。他曾呈上太平十六策,总共达一万余言。也先议和后,章纶请求全力修整武备,以待将来之变。宦官兴安请代宗修建大隆福寺,建成之后,代宗将临幸该寺,章纶与河东盐运判官杨浩均上疏劝谏,代宗便取消前往的计划。章纶又因发生灾异,请求寻找导致灾变的原因,用语非常恳切。

抗议复储

景泰五年(1454年)五月,谏官钟同上奏请求复立储君(即明宪宗朱见深)。两天后,章纶也上疏陈述修德消灾等十四项建议。主要为:“宦官不可干预外朝政事,佞臣不可偷窃事权,后宫不可盛行声色。凡阴盛之类的事,请都禁止。”他又说:“孝悌是百行之本。愿陛下退朝之后朝见两宫皇太后,修问安视膳食之仪。上皇(明英宗)君临天下十四年,是天下之父。陛下曾亲受册封,是上皇之臣。陛下与上皇,形虽异体,实同一人。臣伏读奉迎上皇回宫的诏书说:‘礼惟有加尊而不能降低,义则以卑来奉尊。’望陛下履行这一诺言,或者在初一、十五,或者在节日元旦,率领群臣在延和门朝见上皇,以示兄弟之情,这实是天下的至愿。还要请恢复汪皇后中宫的地位,以正天下之母仪;恢复沂王储君的地位,以定天下之大本。这样则和气充盈,灾异自消。”

奏疏呈入后,代宗大怒。当时太阳落山、宫门已经关闭,代宗于是命将圣旨从门缝中传出,立即将章纶和钟同逮入诏狱。他们受到惨酷的拷打,逼迫他们交待主使人以及交通南宫(上皇住地)的情况。二人濒临死亡,但终无一语。正好刮起大风,飞扬的尘沙使白昼变暗,案情稍得缓解。代宗令禁锢他们。次年,杖打廖庄于宫门之下,并封杖到狱中杖打章纶、钟同各一百下。钟同竟被打死,章纶仍长期关押。

酬赏前功

英宗复位后,郭登说章纶和廖庄、林聪、左鼎、倪敬等人都因直言而忤逆了时政,宜加以表彰和提拔。英宗于是立即释放章纶。英宗命内侍宦官寻找章纶先前的奏疏,但找不到。内侍从旁背诵了几句,英宗叹息再三,升章纶为礼部右侍郎

远处南国

章纶虽因具备大节被英宗所重,但他性格仍刚直如故,不能随俗。石亨贵幸之后,召公卿去饮酒,章纶推辞不去,又多次与尚书杨善论事意见不合,石亨、杨善便一同贬低章纶。章纶于是被调到南京礼部,又在那里改调到吏部

明宪宗即位后,有关官员根据遗诏请求宪宗举行大婚。章纶说:“先帝山陵尚新,年号还没改,先帝逝世百日即改行吉礼,心中能自安吗?陛下登基之初,应当以孝治天下。三纲五常实根源于此,请待来春之后再举行。”他的建议虽然不被采纳,但天下都很敬重他的话。

成化元年(1465年),两淮闹饥荒,章纶上奏救荒四条建议,都被批准了。

成化四年(1468年)秋,章纶的儿子玄应冒名考中会试。给事中朱清、御史杨智等人因此弹劾章纶,宪宗命侍郎叶盛调查。

成化五年(1469年),章纶与佥都御史高明考察百官,二人意见不合。奏疏呈上后,章纶又独自上奏说给事中王让不参加考察,并且说高明刚愎自用,自己的意见多不见赞同,请求将他与高明一同罢免。他的奏章都下到叶盛等人手中。于是王让以及参加考察的诸臣连着上书弹劾章纶。章纶也多次上疏请求罢免。宪宗不听。后来叶盛等人查出玄应确实是冒名。宪宗宽宥了章纶,而他所奏的其他事情,也都不问。不久,他又转调礼部。温州知府范奎被弹劾调官,章纶说:“温州是臣的故乡,范奎大得民心。他解官之日,士民三万人哭泣攀着车辕,留了十八天才得离去。请求让他回任,以安慰民望。”奏章下到有关部门,竟被搁置。

告老而终

章纶为人戆直,屡次直言进谏,始终不为当权者所喜。他任侍郎二十年,不得升迁,以年老请求离去。

成化十三年(1477年),在家乡南阁建祖先祠及学校,筑藏书楼。

成化十九年(1483年)三月二十三日(4月28日),章纶逝世,年七十一。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章纶的妻子张氏呈上他的奏稿,并请加恩,宪宗嘉奖叹息。七月,宪宗追赠章纶为南京礼部尚书谥号“恭毅”,授予他的一个儿子为鸿胪寺典簿。朝廷为表彰其德行,特立“会魁”、“尚书”牌坊。

个人作品

著作

章纶著有《章恭毅公集》(又作《拙斋集》)、《困志集》。《皇明经世文编》卷47辑有《章恭毅奏疏》一卷。

藏书

章纶少嗜学,昼夜诵读不倦。聚书数万卷,成化十三年(1477年)建“藏书楼”于宅西空地,所藏自六经子史以至星历医卜,皆搜罗。又有藏书、读书之所名为“马屿书堂”,为雁荡山南阁八景之一。

人物评价

王文:书生昧朝体,乃有胆气。(《名山藏》引)

朱瞻墡:我朝作养士大夫垂百年,乃得好人如卿者。(《南京礼部左侍郎章恭毅公传》引)

何乔新:章公恂恂和易,与人语,开口见肺肝,对客毎啸咏为乐,人不知其刚也。至其临大事,决大议,它人局促若辕下驹,公奋然争之,不以祸福为顾虑,孔子所谓仁者必有勇,若公非耶?昔陈宜中指斥权奸,直声闻天下,至其晩节,乃阿奸相求进,盖更变而气馁矣。宜中与公皆温人,然公在狱三年,日与死伍。及得出,谠言劲气,不少挫,视宜中为何如,嗟夫!世常谓古今人不相及,岂其然哉!岂其然哉!(《南京礼部左侍郎章恭毅公传》)

刘吉:纶为人质直坦易,与人交,表里洞达。少好学,至老读书不废。然性执泥于世务,不尽通,若其忠节炳然,则为世所敬仰云。(《大明宪宗纯皇帝实录》)

尹直:汉汲长孺(汲黯)之刚直、宋鲁宗道之骨鲠、杜祁公(杜衍)之劲气直节,以公方之,亦奚媿哉。(《礼部侍郎章恭毅公神道碑铭》)

谢铎:公立朝大节,赫赫在人耳目。……公自少辄嗜学,不事家人生产,尝截枯竹,继晷昼夜诵不休,……公性质直坦易,与人无贵贱疏戚。一笑之间,洞见肺腑。至其临大事、决大议,则凛不可夺。……然至论立朝大节,未尝不以公首称。于乎,岁寒乃见松柏,我国家承平之治,至宣德、正统而极,极炽而丰,大小之臣,方仰承德意,以将顺颂美于不暇,所谓忧治世而危明主者,已绝无而仅有,盖于是得二人焉,曰翰林学士李公时勉(李时勉)、曰翰林侍讲刘公球(刘球),至于景泰之季,而公实继之。公以二圣之恩,克保晚节,已上媲学士公于无愧。故虽不必若钟侍御(钟同)与刘侍讲公之死,然究其所至,固非尝试而幸成者,则其于廖(廖庄),盖已有光矣。于乎,公固一代之伟人也哉。(《通议大夫南京礼部左侍郎赠南京礼部尚书谥恭毅章公纶墓志铭》)

李东阳:当景泰时,颠危甫定,而邦本遽揺,于是有章公者,以仪制郎中言复储事,坐与钟恭愍公同通下锦衣卫狱,备极考讯。又与廖恭愍公庄同赐杖,钟竟死、廖亦远谪,而公独在缧绁,几死者亦数矣。……方其职在一司,秩不过五品,开口攘臂,论国家大计,虽身困言屈,一时天下皆知有所谓名义、所谓风节。以至于英祖之光复、宪皇之显绍神功、圣德铿鍧,炳耀于天地间,而公之身,及际其盛。后虽远处南国,亦隐然为天下重。(《章恭毅公年谱序》)

邵宝:论名臣,于正统、景泰间,刘忠愍(刘球)敦君臣大义,章恭毅明国家大纪,于肃愍(于谦)建社稷大功。皆愿为执鞭而不可得者。(《玉堂丛语》引)

唐枢:自惕警己巳,缙绅稍稍精神,杰者辈出,人思奋于政矣。本朝治体一大机括,于群公介之,他未暇论。(《国琛集》)

项笃寿:章恭毅之与廖忠愍(廖庄)、钟恭愍(钟同)皆古之遗直与。抗议复储,九死不悔。昔有三仁,其近之矣。(《今献备遗》)

林时对:本朝一代伟人,皆吾浙产也。……气节则有慈溪陈文定敬宗(陈敬宗)、乐清章毅纶、太平谢文肃铎(谢铎)、鄞县杨康简守随(杨守随)、嘉善魏忠节大中(魏大中)、余姚黄忠端尊素(黄尊素)、会稽章都谏正宸(章正宸)。(《荷牐丛谈》)

查继佐:虽然,三公正气亮节,云日为昭。或云(章)纶、(廖)庄晚节近货,以是来群议,非全瑜。按恭敏卒不能殓,恭毅不赴亨公宴,所云君子有异议,不必确论。(《罪惟录》)

张廷玉:直言敢谏之士,激于事变,奋不顾身,获罪固其所甘心耳。……乃至戴纶谏游猎,陈祚请勤学,钟同、章纶、廖庄倡复储,倪敬等直言时事,皆用贾祸。忠臣之志抑而不伸,亦可悲夫。(《明史》)

亲属成员

张氏,在章纶死后向明宪宗献其奏疏。

章玄应,章纶长子,官至广东布政使

章玄会,章纶次子,曾任鸿胪寺主簿

史料记载

《椒邱文集·卷二十·南京礼部左侍郎章恭毅公传》

《怀麓堂集·卷六十二·章恭毅公年谱序》

《国琛集·卷上》

《今献备遗·卷二十一》

《国朝献徵录·卷三十七·通议大夫南京礼部左侍郎赠南京礼部尚书谥恭毅章公纶墓志铭》

《明名臣琬琰续录·卷十一·礼部侍郎章恭毅公神道碑铭》

《名山藏·卷六十三》

明史·卷一百六十二·列传第五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