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5 15:22
童华(1818年—1889年),字惟兖,号薇研,浙江鄞县人,生于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宁波银台第的第一代主人童槐次子。幼时遍读诗书,学养丰富,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考中进士,殿试二甲,选庶吉士,授编修,曾任大理寺卿,左副都御史,工部右侍郎,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上书房行走,国史馆副总裁,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童华入值上书房26年,为光绪帝的老师之一,著有《竹石居诗文抄》、《先总宪公日记》、《童薇研先生馆赋》等。
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童华升授左都御史兼管顺天府尹事,后因赴四川查办丁宝桢被劾案,受张之洞、阎敬铭等人弹劾并受到“革职留任”处分,降职为礼部右侍郎。
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二月,童华因腹泻不止,药物无效,撒手人寰。时翁同龢代为草拟遗折,谕旨照侍郎赐恤,并亲自主持吊唁。后又应童氏之子请求撰写墓志铭,翁将此交由文廷式代撰,并付给文氏三十两银圆作为润笔费用。
童华为翁同龢之父翁心存门生,故常去拜见翁心存,因执意行跪拜之礼,翁心存又坚推不得,有次回礼时竟不慎蹉跌,伤及手指,并因此传为佳话。
童华与曾国藩二人既为同年,又同任职于翰林院为同僚,两人曾互相品评诗文,在宁波天一阁所藏的《童薇研先生馆赋》就有曾国藩的批注,曾国藩批注者为第二篇《苏子瞻换羊赋》,讲的是韩宗儒拿苏轼之书帖换羊肉之事。曾氏对此赋的总评为:“惜墨如金,韵味隽雅。”评语后用小字署名:“弟国藩注。”对于赋中某些出色的句子,另有圈点和眉批。如“轶事所传,特致诙谐于二丈;外人之论,早深倾倒于三苏”一句,眉批作:“落落大方。”又如“逞纵横于笔虎,自足名家;笑涂抹于墨猪,更无余子”一句,眉批作:“和若球锽。”再如“从吾所好,欲问字而兴牵羊之思;易其所无,岂挟策而发亡羊之叹”一句,眉批作:“雅韵欲流。”也有对个别词句似有不同看法的评语,如“易俊味于琼厨”一句,对“俊味”二字,有夹批作:“二字稍生。”意思是这个词不太常见。后来曾国藩出任督抚,与童华一直有交往,《曾国藩全集》中有多封致童华的书信,时间多在同治年间。
童氏先世为山东琅琊人,宋时迁至浙江义乌,南宋始迁于鄞之梅园建岙,明洪武年间迁至月湖西岸,万历年间居于醋务桥南,即旧时红莲阁之地。
童华之父童槐,字树眉,又字晋三,号萼君,幼时家业零落,然性耽劬学,发奋读书,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中进士,走上了“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家道遂中兴;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十一月进入军机处行走,担任过江西、山东按察使,通政司副使等职。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童槐因病回归故乡,在原址上复造了房屋,称“今白华堂”,即银台第。童槐一生好学,严于律己,诗书传家,从而在家族中形成了浓厚的书香氛围,后辈们在此耳濡目染之下成就了“一门三进士,父子同翰林”这一美誉。
童华五弟童会,又名童揆尊,字莼舫,号少眉,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举人,诰授中宪大夫四品衔户部福建司主事,清代著名收藏家,家富收藏,精鉴别书画古玩,工于草书,又善篆、楷。
童华四弟童章之子童祥熊,名坚国,字小镕,号次山,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中进士,获得翰林院编修,曾任安徽道台、山东劝业道道台。童祥熊善书法,通实业,曾在安徽道台任上劝导乡绅并出资开发皖南荒地,对皖南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童祥熊之孙童书业,为现代著名史学家。
童华女婿郑姓,曾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前后任常熟县令。
自通籍至终于仕,凡五十二年,朝廷论科第先后者,无与为比。(翁同龢 评)
童华为学尚实用,精于天文、舆地之学,善诗文,书画均佳,著有《竹石居诗文抄》、《先总宪公日记》、《童薇研先生馆赋》等。
冒雪真思访玉岑,朔风烽火阻登临。
海潮新纵沙棠舰,春雨乍过薝卜林。
山磴盘成上中下,佛崖坐阅去来今。
游人行脚知何定,惆怅香云百叠深。
在宁波月湖之北,有一座名为银台第的官宅,为清道光通政司副使童槐的家宅。因童槐担任过通政司副使等职,故童槐在月湖所建之宅第,也被称为“银台第”(宋有银台司,其司署设在银台门内,掌管天下奏状案牍,明清时,通政司与其相当,故也称通政司为银台)。又因童槐之子童华作为光绪帝的老师之一,凭其帝师之位,银台第也自然有了“帝师故居”之称。
银台第坐北朝南,面向月湖,分为前、中、后三进,现中轴线上有门厅、大厅、正楼、后堂等建筑,东西两侧配有厢房、书楼,占地面积约2300平方米。建筑格局规整,布局合理,用材考究,装饰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是典型的清代中晚期宁波城区官宦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