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11 08:12

端(拼音:duān)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形声字兼会意字,从立,耑声,耑兼表意。本义一般认为是开始、开端,引申指人的品行端正,引申指以手平正托物,用作动词。又指审视、细看,如端详、端量。后来端也表示事物的顶端的意思,并进一步引申为事情的开头。端又引申为项目、种类。

文字源流

“端”字的出现应该是比较晚的事情。字未见于甲骨文、金文,而始见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写作图2,构形从立从耑,当为小篆图2本,均属秦系文字。左部的“立”为人张臂跨立地上的样子,作为形符,表示义与站立有关。“”,甲骨文作图1。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认为甲骨文“耑”周围像水,水可养植物者。图A像植物初茁渐生歧叶之状。戴稼祥先生《金文大字典》说:“‘图B’上从为植物之颠,下从‘图C’为根,中一为地,故知耑为端之本字。或训本,或训末,兼有两端之义。”

由此可知,“耑”“端”为一组古今字。“耑”为古字,而“端”为后起会意兼形声字。“端”字出现后就渐渐地全部承担起“耑”字的原先职责,而“耑”字在后来岁月中也就渐渐地淡出了“江湖”。所以,徐锴《说文解字系传》“耑”字下就说:“题犹额也,端也,古发端之耑直如此而已。”《玉篇·耑部》说:“耑,今为端。”段玉裁“耑”字下注云:“古发端字作此,今则端行而耑废,乃多用耑为专矣。”

先秦两汉之前的文献中,“耑”“端”二字还常常出现混用现象。如《周礼·考工记·磬氏》:“已下则摩其耑。”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耑,本或作端。”孙诒让《周礼正义》云:“耑、端古今字。”又,《汉书·艺文志》“言感物造耑”颜师古注:“耑,古端字也。”段玉裁“端”字下注云:“端,用为发耑、耑绪字者假借也。”(今写作“发端”“端绪”之“端”,字均本当作“耑”)。

“端”既为“耑”字的后起今字,其本义就当与“耑”相同,为“始”“头”等之义。又引申为有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如,《礼记·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又引申为有边际,头绪之义。如《庄子·秋水》:“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许慎说文》以“直也”训释“端”,是其远引申义。这一意义较为抽象,不可能是其字的本义。

“端”字引申而有“正”“直”之义,或许与古代的避讳有关。“端”之本义为“始”。农历的一月叫“正月”,也叫“端月”。《史记·秦楚之际月表》:“(二世二年)端月。”司马《史记索隐》:“二世二年正月也。秦讳‘正’,故云端月也。”宋人孔平仲《孔氏谈苑·端月》也说:“仁宗朝,王丑上言,请以正月为端月,为与上名音近也。”后也或沿用这一说法,谓“正月”为“端月”。如前蜀杜光庭《普康诸公主为皇帝修金箓斋词》:“今以时当端月,节遇正阳。”不仅如此,进一步延伸,农历的正月初一日或就叫“端日”,如《岁华纪丽·元日》“八节之端”明胡震亨注云:“又云端日,谓履端者也。”或许即因此,“端”字引申而有了“正”“直”之义。在后世的构词过程中, “端”字“正”“直”之义则成为常见之义了。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立部】多官切(duān)

直也。从立耑声。

说文解字注

“直也”注:用为发耑、耑绪字者,叚借也。

“从立,耑声”注:多官切,十四部。

广韵

多官切,平桓端 ‖耑声元3部(duān)

端,正也。直也。绪也。等也。亦姓,出《姓苑》。又汉复姓,孔子弟子端木赐也。多官切。十一。

康熙字典

【午集下】【立部】端;部外笔画:9

古文:耑

(duān)《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并多官切。音偳。《说文》:直也,正也。《礼·曲礼》:振书端书于君前。注:端,正也。《玉藻》:目容端。《前汉·贾谊传》: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

又《篇海》:萌也,始也,首也。《礼·礼运》: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也。《公羊传·隐元年》注:上系天端。疏:天端,即春也。春秋说云: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者之政也。《左传·文元年》: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疏:履,步也,谓推步历之初始,以为术历之端首。《孟子》: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注:端者,首也。人皆有仁义礼智之首,可引用之。

又《广韵》:绪也,等也。扬子《方言》:绪,南楚或曰端。

又《增韵》:审也。《战国策》:郤疵对智伯曰:韩魏之君,视疵端而趋疾。

又专也。《战国策》:敢端其愿。注:端,犹专也。

又布帛曰端。《礼记》疏:束帛,十端也。丈八尺为端。《小尔雅》:倍丈谓之端,倍端谓之两,倍两谓之疋。

又《周礼·春官》:其齐服有玄端,素端。郑司农注:衣有襦裳者为端。《谷梁传·僖三年》: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诸侯。注:端,玄端之服。疏:其色玄,而制正幅无杀,故谓之玄端。

又地名。《山海经》:号山,端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又国在流沙中者,墩端玺㬇。《史记·赵世家》:与韩魏分晋,封晋君以端氏。注:端氏,泽州县也。《前汉·地理志》:苍梧郡有端溪。

又姓。孔子弟子端木赐。

又宫门名。《后汉·黄琼传》:举吏,先试之于公府,又覆之于端门。注:端门,太微宫南门也。

又兽名。《后汉·鲜卑传》:禽兽异于中国者,野马,原羊,角端牛,以角为弓,俗谓之角端弓。

(chuǎn)又《正韵》尺兖切。与喘同。《荀子·劝学篇》:端而言。注:端,读为喘。喘,微言也。

(miǎn)又《韵会小补》美辨切。同冕。大夫以上冠也。《礼·玉藻》:诸侯玄端以祭,天子玄端以朝,日于东门之外。注:端,皆音冕。

又《韵补》叶都元切。陆机《文赋》: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笼天地于形内,挫萬物于笔端。

又叶多汪切。杨戏《赞秦子敕》:正方受遣,豫闻后纲。不陈不佥,造此异端。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①“立”的末笔横改提。②“山”3画,㇗(竖折)一笔写成。

【写法】➊“立”窄“耑”宽,顶部“立”低,底部“耑”低。❷“立”,第三、四笔点与撇分别从横中线上下起笔。❸“耑”,“山”窄“而”宽;“山”㇗(竖折)的竖段在竖中线;“而”,横笔在横中线,宽与“山”相当;㇆(横折钩)的竖钩段较长。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汇集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汉语方音字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