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09 19:59
竹节草(学名:Chrysopogon aciculatus (Retz.) Trin.)是禾本科、金须茅属植物。多年生,具根茎和匍匐茎。秆的基部常膝曲,叶鞘无毛或仅鞘口疏生柔毛,多聚集跨覆状生于匍匐茎和秆的基部,秆生者稀疏且短于节间;叶舌短小,基部圆形,先端钝,两面无毛或基部疏生柔毛,边缘具小刺毛而粗糙,秆生叶短小。圆锥花序直立,长圆形,紫褐色,初时与穗轴顶端愈合,基盘顶端被锈色柔毛;颖革质,约与小穗等长;先端全缘,内稃缺如或微小;鳞被膜质,顶端截形;颖纸质,花果期6-10月。
多年生,具根茎和匍匐茎。秆的基部常膝曲,直立部分高20-50厘米。叶鞘无毛或仅鞘口疏生柔毛,多聚集跨覆状生于匍匐茎和秆的基部,秆生者稀疏且短于节间;叶舌短小,长约0.5毫米;叶片披针形,长3-5厘米,宽4-6毫米,基部圆形,先端钝,两面无毛或基部疏生柔毛,边缘具小刺毛而粗糙,秆生叶短小。
圆锥花序直立,长圆形,紫褐色,长5-9厘米;分枝细弱,直立或斜升,长1.5-3厘米,通常数枝呈轮生状着生于主轴的各节上;无柄小穗圆筒状披针形,中部以上渐狭,先端钝,长约4毫米,具一尖锐而下延、长4-6毫米的基盘,初时与穗轴顶端愈合,基盘顶端被锈色柔毛;颖革质,约与小穗等长;第一颖披针形,具7脉,上部具2脊,其上具小刺毛,下部背面圆形,无毛;第二颖舟形,背面及脊的上部具小刺毛,先端渐尖至具一劲直的小刺芒,边缘膜质,具纤毛;第一外稃稍短于颖;第二外稃等长而较窄于第一外稃,先端全缘,具长4-7毫米的直芒;内稃缺如或微小;鳞被膜质,顶端截形;花药长约0.8毫米。有柄小穗长约6毫米,具长2-3毫米无毛之柄;颖纸质,具3脉;花药长约2.5毫米。花果期6-10月。染色体数n=10(Chen et C. Hsu,1962)。
分布于亚洲和大洋洲的热带地区;在中国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台湾。生于海拔500-1000米的向阳贫瘠的山坡草地或荒野中。竹节草属于常异交植物,常见于斜坡、山地和郊外的湿涧地区,或向阳的山坡、草地及荒荒原山野中,适宜土壤类型较广,当止壤的pH值处于6.0-7.0时,生长状态最佳。较耐干旱,也能耐湿,生长中需要较多的水分,适生区年降水量800毫米。但又能正常生长在干旱的山坡和荒地等处。喜温耐热不抗寒,适于温暖湿润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夏季能忍受36℃高温,而良好生长20-25℃时生长最佳,但温度高于38℃或低于10℃时就停止生长,冬季极端最低温低于-15℃的地方一般不能安全越冬。喜光不耐荫,在光照充足的开旷地上生长茂盛,在遮荫的林下则匍匐枝少,草层稀,颜色淡绿,久而逐渐衰退。适应性强,对土壤的选择不严,该草可生长在各种土壤上,从瘠薄的山地红壤到肥沃的耕作土上都能良好适应,但仍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的土壤为好。
竹节草叶柔韧、富有弹性,草皮致密,具有强的耐磨、耐践踏能力。侵占力极强,覆盖力大,具有发达的匍匐枝和根茎,加上地下的侵占扩展能力极强。叶生于匍匐茎基部,短而柔软,平铺地面,易形成密集平坦的坪面。主要缺点是结籽时其小穗基部具有尖锐的基盘,能插入行人的衣服上,且因有倒毛,不易脱落,故人们称之为“粘人草”,因此要在抽穗期内轧剪,不使其开花结籽,则可免此不足之处。
竹节草繁殖容易,既可种子繁殖又可营养繁殖。竹节草种子来源充足,易收获,种子发芽率高、出苗快,种繁容易,一般于3-4月春播或6-7月夏播,在播种适期内,播种越早越好。多行条播,行距20-30厘米,播种量24克/平方米,浅覆土(0.5-1厘米)后镇压后再喷水。但坪床质量要高,特别基肥要充足,一般施30-37.5吨/公顷腐熟的优质粪肥,因为该草为典型的喜肥植物。营养繁殖应选用20-30厘米宽的草皮、条铺或分株栽植及用匍枝扦插效果均良好。另外也可用匍匐茎撒播效果也甚佳。
竹节草耐旱性强,病虫害少,养护期内可粗放管理。必须在生长季要勤刈剪,以减少抽穗,限制种子的形成,以免危害游人,一般每隔15-20天修剪一次留荐3-4厘米。
该种植物根茎发达且耐贫瘠土壤,为较好的水土保持植物。竹节草因其根系发达、具甸氧茎、植株低矮、弹性好、易繁殖、蔓延快、地面覆盖能力强、成坪性好等优良特性,常用于中国南方地区草坪建桂,最适合用于路旁和作水土保持草坪。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