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法潜

更新时间:2024-10-06 19:46

竺法潜(286年-374年),又称竺道潜、竺法深,俗姓王,琅琊人,晋朝丞相王敦之弟,中国东晋高僧,名士。

简介

僧人竺潜,字法深,本姓王, 竺法潜出家后,剪削浮华,祟本务学,以含义深远、精微的言辞振兴教化,因而誉满西朝。竺法潜容貌风姿,堂堂一表。

西晋怀帝永嘉(公元308年一313年)初年,竺法潜因避世乱渡过长江南行。元帝、明帝,以及亟相王茂弘、太尉庾元规等人都很敬佩他的风范德行,礼敬周备,他们之间常有往来。元帝建武年至明帝太宁年间(公元317年一326年),竺法潜常穿着木屐到大殴内,当时的人们都称他为“方外之士”。就是因为他的品德高尚的缘故。待元帝、明帝去世,王茂弘和庾元规也死了,竺法潜就来到剡山隐居起来,以避开世俗社会。但是因他为时人所敬仰,追踪书,或解释《老子》、《庄子》。来向他问学的人,都学到很多佛家、道家的学问。

品德

晋哀帝即位后,哀帝好重佛法,多次派出使者,殷勤地请望法潜下山。些法潜只好从命,暂住京城,即于皇宫的御筵上开讲《大品经》,哀帝与朝臣们都称赞他讲的很好。

在简文帝作丞相时,朝野人士都认为他是品德最高尚的人,因此法潜是僧侣和士人们的榜样和旗帜,又是先帝所敬重的朋友,所以简文帝对他特别尊重。待简文帝即位后,对竺法潜虔礼弥笃。 竺法潜曾在简文帝处遇到沛国相人刘惔,刘惔嘲笑他道:“道人为什么来游豪门?”竺法潜答道:“你所见的是豪门,而贫僧在这里就像在村夫蓬户一样。”司空何充(字次道),有美好的品德,笃信佛教,对竺法潜很崇拜,尊以师礼,多次邀请他前去讲经说法。

往交

竺法潜虽与王公贵族往交,但这并不是他本心所乐意的,于是他又回到剡县的仰山,以遂其志,打算逍遥山林之间,以度余年。高僧支遁派人来求买仰山傍边沃洲上的一个小山岭,欲作为幽居之处。竺法潜对来人说:“他来了山岭就给他居住,谁听说过巢父、许由(相传为尧时隐士,尧欲让位给二人,皆不受。)这样的隐士要买山而居。”后来支遁在给一位高丽和尚的信中说:“高僧竺法潜,中州刘元真公的弟子,是位意志和操守坚定不移的人。以前住在京都,维持法网,大众敬仰,是弘扬佛法的巨匠啊!”竺法潜因道业靖济,不耐尘俗,隐居山泽,修德就闲,在剡县的仰山上,带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论道说义,虽隐居不出,却偶还有闻。于晋孝武帝宁康二年(公元374年)卒于仰山,年89岁。

孝武帝下诏说:“法深法师,理悟虚远,既有远见卓识,又纯洁质朴。放弃宰相的荣华富贵,过着僧人的清贫生活。隐居尘世之外,笃勤不懈,我们本要依赖他宣扬佛法,以济苍生。然而他却奄孙绰曾把竺法潜与刘伯伦(刘伶,竹林七贤之一)相比较,孙绰说:“竺法潜道素渊重,有远大之量;刘伶肆意放荡,以宇宙为小。在隐居不仕方面,刘伶不如竺法潜,但在淡泊名利,心胸豁达方面, 两人是一致的。”

博通众典

当时在仰山还有位僧人竺法友,志业强正,博通众典,曾跟从竺法潜学习《阿毗昙经》,只一夜时间就能咏诵。竺法潜

竺法蕴义解经文,悟解入玄,尤其擅长《放光波若经》。

康法识在佛教教义方面也是很有学问的,而且草书、隶书方面也很知名。曾与康听相遇,康听认为自己的书法胜于康法识,于是两人各模仿了一篇王羲之的草书,别人拿到市场上去卖,竟分不出高下。康法识还善于写经,同样见重于当世。

竺法济幼年时就很有才华,文章写的很有文彩,著《高逸沙门传》。

以上几人,都是竺法潜的高足,孙绰曾为他们作“赞论”,这里就不再摘抄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