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0-25 19:50
笛旺派是20世纪20、30年代埃及诗歌流派,因阿卡德、马齐尼合著的《笛旺集》而得名。该派诗人反对复兴派的复古倾向,强调诗歌的现代感受和情感的真诚表达,要求表现人类普遍的美感,把握大自然和生命的本质。代表诗人是舒凯里(1886-1958)。
当邵基、哈菲兹等复兴派诗人的名字响彻阿拉伯诗坛的时候,一批青年却发现并批评这些诗人的作品缺乏个性,不能充分表达心灵与感情。这些青年需要的是能宣泄他们积郁和痛苦,展示他们理想和愿望的诗歌。于是他们一方面把目光转向复兴派未曾重视的古代抒情诗人身上,另一方向又积极地向欧洲浪漫主义诗人,特别是英国的拜伦、雪莱和济慈等诗人学习、借鉴。他们一边翻译、一边模仿,逐步走向成熟,从二十年代开始崭露头角,在三十年代成为阿拉伯文坛的重要力量。他们除了诗歌创作,还从事小说、散文、戏剧等方面的创作,成绩卓著,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发掘心灵的深度方面,不同程度地超过了老一辈诗人。
1921年埃及的两位年轻诗人阿卡德和马齐尼联合出版了一本轰动文坛的诗文集,书名是《文学和批评专集》。“专集”一词的原文是“诗集”,音译为“笛旺”,所以这个集子简称为“笛旺集”,“笛旺派”由此而得名。与他们文学思想、艺术情趣、创作手法相近的诗人舒克里也被列入该派。
笛旺派提出了阿拉伯诗歌发展方向问题。他们认为革新的诗歌语言应朴素,韵律可有一定变化,应能表达人类普遍美感,全面反映物质世界与内心世界,正确把握大自然和生命的本质,深刻阐释人与世界、宇宙的联系,应具有启迪性。他们针对阿拉伯传统诗歌结构松散、主题不集中的缺点,提出一首诗在主题上要统一,感情要统一,组成诗的各部分之间要统一,体现一种内在联系,使诗成为一个活的有机体。
《笛旺集》这部著作对埃及——阿拉伯文学特别是诗歌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它在阿拉伯诗人面前打开了浪漫主义的大门,同时正式揭开了阿拉伯文坛新与旧斗争的序幕。笛旺派几位诗人是带着呼啸之势进入文坛的,他们在最初阶段使用了过分尖锐、冷峻的语言,在文学批评方面过于偏激。但随着各自诗风的成熟,他们后来都有所认识,不同程度地修正了自己的某些偏颇。笛旺派的出现,象征着阿拉伯文学复兴运动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这一流派与海外的旅美派、特别是笔会的作家遥相呼应,在阿拉伯文坛,形成一种“破旧立新”的潮流。笛旺派成员们提出的诗歌主张、文学见解,既代表了他们个人的认识、思考,又反映了整个诗歌发展过程提出的历史要求。一个浪漫主义的文学新时期来到了。
阿卜杜—拉赫曼·舒克里(1886—1958)祖籍摩洛哥,生于埃及,是埃及和阿拉伯浪漫主义诗歌的带头人。在笛旺派中,舒克里创作的起始时间最早,成就最杰出,其文学活动只专注于诗歌领域。
舒克里常以爱情、大自然、世界与人生、心灵的压抑、悲愁与失望等等作为诗歌的题材。他的诗不以表现国家的、民族的、社会的重大事件为主,而以抒发个人的、内心的感情为基调,而这种感情又是受大自然的激发并和大自然相交融的。他先后发表了《思想的珍珠》(1913)、《青春曲》(1915)、《春花》(1916)、《微风阵阵》(1916)、《枝叶》(1918)、《秋天的花朵》(1919)等六部诗集。
阿巴斯·马哈茂德·阿卡德(1869—1964)是笛旺派的中坚与核心力量。他从事文学创作,文学批评,进行文学理论研究,与其二友合作,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马齐尼对老一代诗人提出批评,指出他们重外表、重矫饰、诗中缺乏个性和时代精神,同时谈到诗歌需要新的意义和新的题材。他认为传统诗歌夸张虚构,或为应酬文字,或为政治宣传。他指出,新型诗歌应抒发内心真情实感,自然质朴,写出世界的真与美,反映人类的痛苦与希望。
《外国文学史》 高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版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阿拉伯文学简史 海南出版社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