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6 06:51
笥,汉语二级字,读作笥(sì),形声。从竹,司声。本义指一种盛饭食或衣物的竹器。
盛饭或衣物的方形竹器。
〈名〉
〈动〉
(1)形声。字从竹,从司,司亦声。“司”意为“专职”、“专事”。“竹”与“司”联合起来表示“有专门用途的竹制容器”。本义:专用类竹制容器。引申义:专门盛装饭食的竹容器。说明:竹容器可以分为通用和专用两大类别。例如“筐”就是通用性较强的竹容器,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本义:一种盛饭食或衣物的竹器。(2)同本义【bamboo-plaited basket or suitcase】如:箧笥(竹制的匣子)。(3)铠甲一类的防护物【armor】。(4)装;藏【load】。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并相吏切,音伺。《说文》饭及衣之器也。《书·说命》惟衣裳在笥。《礼·曲礼》苞苴箪笥。《注》圆曰箪,方曰笥。《仪礼·大射仪》小射正奉,决拾以笥。《注》笥,萑苇器。
又山名。《水经注》屈潭之左有玉笥山。
又《集韵》新兹切,音思。想止切,音枲。义并同。
笥是古代较为普遍使用的一种盛物器具,形状如同今日长方形小箱。凡鲜干食物、日常用品,乃至衣着巾饰等都可以盛放。笥多以竹篾、藤皮、苇皮编织,也兼用荆条。制作有精有粗,或髹漆或素面。讲究的笥,还用夹纻胎,外髹漆彩绘,内衬绫罗为里。一般人家都为粗篾编织,杂放什物。
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四十八个竹笥,大小基本一致。长约50厘米,宽30厘米,高20厘米。这类竹笥轻便耐用,是较为常见的。出土的竹笥内,盛放丝织物的六个,食品三十七个,草药一个。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内出土十一个竹笥,全部盛放丝织物。
古人所用的竹、藤编织的笥,一般笥外要用绳索捆紧,打结时,加上封检,并在绳上穿挂木牌,写明笥内盛放的物品内容。附图是马王堆汉墓出土时竹笥捆扎和封检、挂牌收藏情况。
送礼不必讲究礼物质量的好坏和多少,只要是一份诚挚的人情,差些,少些,都不能斤斤计较。《夜读拾得录(八十九)·寿礼送半条干鱼》一文中,鲁学士从笥里取出剩下的半条干鱼当做寿礼,到李东阳家去祝寿。这样的礼物,通常,人们是拿不出手的。但是,大大方方送去,高高兴兴收下。《笑史》记下这则明代的故事,还特别提到这半条干鱼是从笥中翻出来的,说明送的东西不是什么山珍海味,更突出知友之间都不在乎这些。应该说,这是笑话,却是令人在笑声中感受友谊真挚的欢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