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宦官时代

更新时间:2023-04-02 17:12

从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发生安史之乱,太子李亨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夺权开始,到天复三年(903年)朱全忠发动宫廷政变结束。顺手把全国宦官,屠杀净光,史载:「冤号之声,彻於内外」,第二次宦官时代结束,历时149年。

基本概况

《第二次宦官时代》是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的第28册,叙述唐朝的宦官干政时期。

历史学家汪笺指出,唐朝的宦官对于全国的一般具体行政事物,对于财政事物,很少有干预。唐代宦官的专权,对于全国的影响,不像东汉和明代那样严重。

过程

安史之乱与宦官得势

唐朝初年不断的开疆拓土,漠北西域相断归入中国的版图,为了统治新开辟的疆土和对外保持进攻态势,唐朝在边境上设立了十个藩镇,藩镇司令官称为“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管军事,后来为了提高军队的机动性和战斗力,节度使还可以就近征兵筹饷,逐渐掌握了军区内的财政和行政权力,形成独立王国。天宝十四年(755年),范阳军区节度使安禄山杨国忠逼反,率领十七万大军南下,攻陷唐国都洛阳、长安,唐玄宗李隆基逃往四川,太子李亨马嵬驿兵变夺权,杀死杨国忠、逼死杨贵妃。唐玄宗父子分道扬镳,太子李亨前往西北五百公里外的宁夏灵武继位,是为唐肃宗

唐朝宦官在乱世中对皇帝的效忠,使他们成为皇帝倚重、与朝官系统(南衙)对立运作的北司,以中使的身份干预国政,开宦官总理机要事务(枢密院宣徽院)之始。

马嵬驿夺权后,拥立肃宗的太监李辅国(704年—762年)有功,因此受到重用,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府行军司马,成为宦官掌军之始。安史之乱平定后,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设置枢密使,以宦官出任,宦官可与藩镇勾结。李辅国、程元振后来又拥李豫为代宗。宦官鱼朝恩更被委以观军容宣慰处置史,统领禁兵。

唐代中后期,李辅国,第一个跳出来想专权的大宦官,靠讨好唐肃宗,得到机会,但同时分权的还有张皇后,当拥立谁为太子时,张皇后站错了队,于是李辅国又成了拥立唐代宗的功臣,但是第二个月李辅国就被唐代宗贬职发配,数月后被“盗贼”所杀,而且未留个全尸。

程元振、鱼朝恩这两个都是在李辅国的榜样下,努力争当“李辅国第二”的宦官,全都贬死在唐代宗的手中。代宗开始是视程元振为心腹,但程元振总是惹祸,最终说贬就贬了;鱼朝恩从安史之乱时就是监军里的代表人物,在代宗被迫逃离长安时及时勤王,也很受代宗器重,但这人越来越嚣张完全没吸取李辅国的前车之鉴,落得被捕下狱诛杀。之后,代宗收权,宦官干政进入了低潮时期。

宦官干政

唐德宗时,河北一带藩镇叛乱,占领京师长安,德宗逃到汉中,用了4年的时间才平定。其间宦官窦文场霍仙鸣随从保护。乱平后,德宗忌惮诸将,设置护军中尉,分别由窦文场、霍仙鸣担任,统领神策军

宦官直到唐德宗中期以后才又得到重用,因为泾卒之变中,这些宦官表现忠心耿耿,德宗不敢相信大臣却可以相信这群宦官。但要出李辅国第二,机会依然渺茫。

直到唐顺宗即位,用了王叔文搞改革,要知道搞改革的最得罪人了,还尽得罪既得利益者,以太子为首的反王叔文的集团形成,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在宫里最容易活动,唐顺宗又是个全身瘫痪的植物人,被逼退位,太子即位,这就是唐宪宗。唐宪宗夺权,宦官立了功,大为重用,但是宪宗时期的宦官反而更像唐明皇时的杨思勖高力士了。俱文珍因为其他宦官表现优秀后来居上,他反而失宠了,郁郁而终,实际上他算幸运了,历史证明:越是权势大的宦官,死得越惨。

宪宗晚年又遇到了太子的问题,郭妃是郭子仪的孙女,不论后宫还是朝堂,都形成了极强的势力,她的儿子不即位是不行的,但宪宗就是不想被牵制,也不喜欢这个儿子,最后儿子逆袭老子的故事就上演了。一些新晋宦官又投靠了新主子,郭妃(后来变郭太后了)集团在宪宗最后那年主导了一切。唐宪宗并非王守澄等宦官所杀。

唐文宗用大臣李训郑注,整倒了宦官陈弘志、王守澄。因为大臣李训、郑注开始争功,发展成势不两立的局面,仇士良才有了活路。仇士良眼见一代大宦官王守澄被唐文宗拔掉,毒死暴毙于途,又险些在甘露之变中做了糊涂鬼,已经极端恼怒疯狂,但是“甘露之变”后,仇士良却不敢废掉唐文宗。上有郭太皇太后,下有忠直大臣,在各地还有打着勤王旗号的藩镇。虽然唐文宗自谓连汉献帝都不如,可就在甘露之变后依然可以任命李石、郑覃为宰相,在朝官生死关头反击宦官的攻势,甚至京兆尹薛元赏也敢公然与仇士良硬碰硬,稍后昭义节度使也声讨宦官。到唐武宗时期,仇士良就被整倒了。

尾声

到了唐朝末期最后的两位皇帝唐僖宗唐昭宗时,宦官田令孜杨复恭终于真正做到专权了,但是这时唐朝的藩镇彻底闹大了,唐朝朝廷的权力已经被唐朝藩镇分的没剩多少了,唐朝宦官对全国的作用与影响,远远不如明朝那些干政的宦官。

唐僖宗喜欢玩乐,田令孜就把唐僖宗伺候得舒服,可惜黄巢之乱打破了美梦。过了几年苦日子的唐僖宗终于成长了一些,加上田令孜诱发藩镇大战,他就彻底抛弃了田令孜,田令孜逃跑被节度使王建所杀。之后是杨复恭,这个人没田令孜那么张扬,但毕竟是个宦官头子,新即位的唐昭宗只要是见了宦官就痛恶不已,正应了仇士良的话,读书多了就不妙。唐昭宗弄死了杨复恭。至于刘季述,唐昭宗的时候,唐朝已经陷入名存实亡的境地,各地藩镇真正崛起,刘季述也无权可专了。

皇位废立

唐代宦官真正干预储君或君主废立应在德宗(805年)朝以后,贞元以后的储君废立才真正成为禁中事。当然,对唐德宗以后的储君废立,亦不能一概而论。《旧唐书·宦官传》序所云贞元之后,宦官威权日炽,“万机之与夺任情,九重之废立由己”一说值得商榷,需要细加分辨。这里有几点需注意:

穆宗敬宗

唐穆宗(820年—824年)为神策军护军中尉梁守谦和诸位宦官马进潭、刘承偕、韦元素、王守澄等所册立。在立帝的问题上,折射了宦官集团内部权力的倾乳。当时权宦吐突承璀则力主立李恽,吐突承璀之所以谋立澧王李恽就是期望在唐宪宗死后获得新的政治资本以继续恩宠富贵,史载“承崔独排群议,属澧王,欲以威权自树”,而王守澄等一派则先发制人拥立唐穆宗为帝,并杀死了吐突承璀及澧王李恽,于是“守澄与中尉马进潭、梁守谦、刘承偕、韦元素等定册立穆宗呈帝”。唐穆宗在位4年,长庆四年正月庚申崩于寝殿。

宪宗晚年又遇到了太子的问题,郭妃是郭子仪的孙女,不论后宫还是朝堂,都形成了极强的势力,她的儿子(后来的唐穆宗)不即位是不行的,但宪宗就是不想被牵制,也不喜欢这个儿子,最后儿子逆袭老子的故事就上演了。一些新晋宦官又投靠了新主子,郭妃(后来变郭太后了)集团在宪宗最后那年主导了一切。宪宗死,穆宗立,除了宪宗生前那些老牌宦官比如吐突承璀绝望地反抗了外,一切都顺理成章。

唐敬宗(824年—826年)以唐穆宗嫡长子身份即位的,在唐代呈位继承中尚属少见。且在唐敬宗即位的过程中当吋的权宦集团的并未直接进行干涉,宦官集团对敬宗继承皇位采取了默认的态度。《旧唐书》、《新唐书》穆、敬二宗本纪于此处均无提及宦官、《旧唐书》、《新唐书》宦者传亦不载宦官关于立唐敬宗之事。唐敬宗之立未受宦官干涉,唐穆宗立时神策将士赏赐颇厚,因其参与了拥立唐穆宗的政变。而唐敬宗之立宰相竟以“御府空虚”为由仅予神策军士每人“绢十匹、钱十千”的象征性的赏赐,可见宦官所控制的神策军没有在唐敬宗的即位中出力,因此宰相才敢大幅削减对神策军的赏赐。故唐敬宗之即位可以看做是唐中期皇位继承的一个特例。

唐穆宗短命,死了就是他长子唐敬宗即位。敬宗打猎就被某几个中等级别的宦官(刘克明、苏佐明等)弑了,原因无它,只因拥立新帝之功的诱惑太大,反正天下人都不看好这个唐敬宗,杜牧写那篇《阿房宫赋》就是敬宗在位时,觉得他有秦二世的潜质,结果这几个宦官还真想当一回赵高。 可惜运气不好,唐德宗当年虽重新给了宦官神策军,但分为左右两个中尉带领,唐宪宗时为了好好发挥宦官的忠心、制衡藩镇和宰相,并以示恩宠,又防个别宦官独大,于是增设了两个枢密使。只要不是四贵(两中尉、两枢密使)行列的宦官,你杀一万个皇帝也当不了赵高,宦官头子梁守谦、王守澄当机立断,派兵剿了这几个想坐自己这把交椅的可怜人,顺道拥立了敬宗的二弟唐文宗。

唐敬宗在位2年,于宝历二年十二月为宦官刘克明所弑。刘克明等既弑唐敬宗又欲篡改诏令立绛王李悟,且刘克明等欲借拥立之机排除异己,于是,枢密使王守澄、杨承和、审策军护军中尉魏从简、梁守谦四人商议决定,派禁军前往迎接江王李涵(唐文宗)入宫,并发兵诛刘克明一党,绛王李悟也为乱兵所害。

文宗武宗宣宗

唐文宗(826年—840年)是韦处厚、宦官王守澄与共同商议后所立。唐文宗并非昏君,《旧唐书》文宗本纪中史臣评价他“恭俭儒雅气”,唐文宗喜读《贞观政要》,把唐太宗当做自己的政治偶像,且即位后勤于政事,故唐文宗即位后开始酝酿剪除宦官的计划。公元831年,唐文宗用宋申锡为相,密谋诛灭擅权宦官王守澄。但因谋事不密,王守澄先发制人,用亲信郑注等人,诬告宋申锡谋立弟漳王李凑,唐文宗竟信以为真,将宋申锡贬为开州司马。第一次除宦计划失败,唐文宗不甘心失败,开始着手第二次除宦计划。为不引起宦官的怀疑,擢任因王守澄以进的李训、郑注,二人谙熟宦官内部情况,利用宦官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方针,成功孤立宦官王守澄,“于是元和逆党略尽矣”。除宦斗争初见成效,但随后便发生甘露之变

仇士良因为眼见一代大宦官王守澄被唐文宗拔掉,毒死暴毙于途,又险些在甘露之变中做了糊涂鬼,恼怒之下什么都不用顾忌了,有仇报仇,死了不少官员。 但是软禁归软禁,唐文宗就是废不掉,上有郭太皇太后,下有忠直大臣,在各地还有打着勤王旗号的藩镇,居然又当了五年皇帝,在儿子早逝后悲痛不已,又因长期郁闷才死掉。虽然唐文宗自谓连汉献帝都不如,可就在甘露之变后依然可以任命李石、郑覃为宰相,在朝官生死关头反击宦官的攻势,甚至京兆尹薛元赏也敢公然与仇士良硬碰硬,稍后昭义节度使也声讨宦官。

唐武宗(840年—846年)是唐文宗危病之时,宦官仇士良鱼弘志假称诏令立为皇太弟后所立。仇士良在立唐武宗时重演了王守澄拥立唐穆宗的一幕,宦官集团不同派系的斗争的焦点也凝聚在皂位交替的瞬间,为谋求在新帝即位后凭借拥立之功获得更大的权势,不同宦官集团往往各立一李唐皇子,这已经成权宦集团的惯用伎俩。而胜利者往往通过发动兵变拥立新主即位。唐武宗在位6年,公元846年病重,未及立太子即崩。

武宗刚毅果断,对于仇士良采取“内实嫌之,阳示尊宠”的办法,任用李德裕为相来排斥仇士良。842年10月,李德裕起草赦书,减禁军衣粮及马刍粟,仇士良便鼓动禁军哗变。李德裕看穿了仇士良的阴谋,急速求见武宗,武宗大怒,立即派人对神策军宣旨:“赦令自朕意,宰相何豫?尔渠敢是?”于是风波平息,此后,仇士良日夜不安。不久,武宗削其为内侍监,知省事。843年他被迫告老还乡,武宗并没有放过他,第二年,削去他的官爵,抄了他的家,仅留下他一条性命。不久,仇士良病死。

唐宣宗(846年—859年)是唐武宗危病之时,诸宦于禁中密定接班人,最后敲定由“宫中皆以为不慧”的光王为最佳人选,假称诏令立为皇太叔后所立。宦官立唐宣宗目的是为了日后易于掌控,不至于出现像文宗朝大规模的反宦运动。可是宦官们打错了如意算盘,有“小太宗”之称的唐宣宗绝非庸主,只是善于迫于形势,隐忍不发,等到大局已定,唐宣宗开始才展现自己的政治才能,令时人颇为惊诧。史载“太叔见百官,哀戚满容;裁决庶务,咸当于理,人始知有隐德焉。”宣宗在位13年,并未册立太子,唐宣宗于立太子一事颇为忌讳,两位宰相曾因建议立太子而遭罢相,后朝臣中再无人敢言立太子之事。

懿宗僖宗昭宗

唐懿宗(859年—873年)是左神策护军中尉王宗实等以唐宣宗的名义颁布诏书,立为皇太子后所立。唐懿宗即位时年仅十七岁,可谓少年天子。本可有一番作为,但唐懿宗却是一个昏庸的君主,李唐王朝倾颓之势终于不可逆转。《旧唐书》、《新唐书》懿宗诸子传中均不言长幼,又不载其所终,或为史家曲笔或由史籍亡佚之故,终不可考。然无论后来的唐僖宗之立是否经历这场政变,唐僖宗亦为宦官所立则是不争的事实。

唐僖宗(873年—888年)是唐懿宗危病之时,神策军左军中尉刘行深、右军中尉韩文约所立。唐僖宗即位时年仅十二岁,其政事皆委于宦官田令孜。自己则终日沉湎于与宦官及宗室游乐嬉戏,斗鹅击球。唐僖宗在位期间吏治腐败,民不聊生。公元875年爆发了席卷全国的王仙芝黄巢大起义,风雨飘摇的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又苟延残喘了一百多年,终于敲响了灭亡的丧钟。文德元年三月己亥唐僖宗疾复发,在由谁来继承唐僖宗之位的问题上,朝臣和宦官意见相左,群臣以吉王李保“长而贤”欲立之,无奈宦者典军,“观军容使杨复恭率兵迎寿王(唐昭宗)”,朝官也只好接受,“宰相以下就见之”,唐昭宗之立系宦官杨复恭所为。

田令孜把唐僖宗伺候得很舒服,可惜黄巢之乱打破了美梦。过了几年苦日子的唐僖宗终于成长了一些,加上田令孜诱发藩镇大战,他就彻底抛弃了田令孜,田令孜逃跑被西川节度使王建所杀。

之后掌权的是杨复恭,这个人没田令孜那么张扬,但毕竟是个宦官头子,新即位的唐昭宗只要是见了宦官就痛恶不已,正应了仇士良的话,读书多了就不妙。唐昭宗弄死杨复恭也没走多少弯路,他干儿子主动提供罪证。不过唐昭宗的时候,唐朝已经陷入名存实亡的境地,各地藩帅真正坐大,田令孜、刘季述都没的权可专了。

唐昭宗(888年—904年)二十二岁即位,史载唐昭宗“体貌明粹,有英气,喜文学”且“有恢复前烈之志气”,但此时的唐帝国已病入膏肓,积重难返。外有强藩为患,内有宦官掣肘。唐昭宗虽“英猷奋发,志愤陵夷,旁求奇杰之才,欲拯论胥之运”,终无法挽回唐运倾颓之势,李唐王朝在唐昭宗的统治下一歩歩走向崩溃的边缘。唐昭宗虽为宦官所立,但不甘心受其控制,即位后立志除患,却屡受之祸。公元903年,崔胤奏请尽诛宦官,唐昭宗表示同意,于是朱全忠纵兵杀宦官数百人于内侍省,对于在外充当监军的宦官,诏所在藩镇捕杀之,仅留地位低微的幼小宦官三十人,作宫内酒扫之用。唐宦官之祸至此终结,然而唐王朝也走到了灭亡的尽头。

拥立唐代皇帝

废立皇帝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成功,唐朝那些成功的宦官必然是拥立那些水到渠成的皇位继承人(早就被先帝册立的太子、没册立太子情况下的长子、皇帝的儿子还很年幼时的皇帝之弟),也不存在废皇帝的权力,更没有因为自己掌握了大权而任意杀皇帝。皇帝被杀纯粹是因为次等宦官们狗急跳墙、地位甚至自身性命不保的豪赌之举。

掌握大权的宦官,巴不得皇帝多活几十年,因为一旦换新君,也就意味着他这辛辛苦苦、刀光剑影里得来的权势有可能就要走到头了。这是皇权体制下的制度使然,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天子也有一朝奴才,宦官不论如何大权在握,他们都必然得依附于皇帝。天子九迁除了最后被朱温挟持那次外,其余时刻逃跑的皇帝身边都有一群忠心的宦官在鞍前马后效力,为的就是凭着危难时的患难之情博得当朝皇帝的恩宠,为回到长安能享受附带而来的权势。

但是,当他们效忠的皇帝驾崩,权势便会随之变迁,能否延续荣华,他们就必须选择好下一位新君,于是就有了我们常说的“唐朝后期皇帝除了德宗、顺宗、哀帝外的其余都是由宦官拥立的”。其实质是宦官为自身利益钻了皇位继承制的空子,太子、长子、皇帝之弟本就当仁不让地是未来的皇帝,他们只是助推了一下而已。有时或许是在几个同等候选人里选一个,但宦官没有让几岁的小娃娃当皇帝,而是选择十几二十多岁的皇帝之弟即位,对于国家而言却是幸事。尽管这是因为宦官担心幼帝即位会引发东汉后期那样的后宫、外戚势力周期性地崛起。

可是,新君往往又对这些前朝宦官痛恶,以前那些次等宦官一见新君的意向便可以趁机捞一把,于是宦官大头子们也就难逃厄运了,因为不是每一位新君都是唐敬宗那样不管政务只知享乐的帝王。即使是提拔自己的那位皇帝也有可能抛弃自己,比如程元振、田令孜的故事。

与东汉、明朝的宦官一样,唐朝宦官也是皇权的衍生物,他们必须依附于皇权,但又妄图脱离皇权的笼罩想要赫赫权势到寿终正寝。然而事与愿违,权势越大的宦官,其结局越是凄惨,因为他们始终只是皇权的副产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宦官集团的基础动摇点,而没有毛附在身上,皮又难免不被外界伤害,所以皇帝又不得不重用宦官,历史往往如此循环反复。

宦官遗忠

宦官作为一个群体,不可能都是人渣,只干坏事,也有一些既做出了成绩又可以名留青史的。当然,汉代的蔡伦,明代的郑和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唐代也有,只是没那么宣传的必要而已。

杨良瑶是一个传奇的宦官,多次临危受命前往叛军阵营劝降,挽救唐朝的危局。贞元年间“届乎南海,舍陆登舟”,受命带国书出使黑衣大食(中东阿拔斯王朝),成为我国第一位航海抵达地中海沿岸的外交官。

杨复光是前面提及的杨复恭的兄弟,他与杨良瑶一样久经战阵,往来于各方势力的营帐,在平定黄巢之乱中立下很大的功绩,杨复恭也正是依靠其功才得以取代田令孜。不过,杨复光并没活到那个享受的时候,否则难保不被唐昭宗一起给清算了。

张承业绝对是宦官中的一个另类,当天下大乱时,唐昭宗想投奔河东李克用,就派他先去打点。可惜最终唐昭宗还是被李茂贞和朱温抢来夺去,至死未能到河东,张承业就留在那里,作为军师先后辅佐李克用、李存勖两代,与篡唐的朱梁王朝血战十多年。

与其说张承业是为河东晋王效力,不如说是借用河东晋王的实力为唐朝报仇,在灭梁时他力劝李存勖不要自己称帝,而要选择李唐宗室来辅佐。虽然最后张承业在失望中死去,但仍足以与类似人物孔明、王猛一起留于青史。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