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村

更新时间:2023-06-24 14:41

第五村隶属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首善镇,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西部,现为陕西省宝鸡市眉县首善镇的一个行政村,辖10个村民小组,2415人。在1998年5月1日原为第五村乡政府驻地。位于眉县县城西南7.5公里,西邻斜水岐山县五丈原,南靠秦岭太白山,北近渭水,东依五坳台原,地势平坦,水源丰富,气候温暖,自然条件优越。西距宝鸡市50公里,东距省会西安130公里,北距310国道西宝公路陈家庄路口2公里,西宝高铁穿村而过,从眉县县城至齐镇环乡镇水泥公路横穿本村,每隔半个小时班车往返而过。本村各组间水泥路相通,各组街道均为水泥道路,雨雪无阻,交通十分方便。

简介

陕西省眉县首善镇,县城西7.5公里。

周边相邻11个村,分别是:

【1】蒲家庄村,

【2】杨千户村,

【3】五坳村,

【4】尧寺村,

【5】余管营村,

【6】张赵村,

【7】双明村,

【8】红东村,

【9】新庄村。

【10】葫芦峪村,

【11】岳陈村,

人口3万人,以农业人口为主。种植农产品主要有小麦、玉米、猕猴桃、苹果、桃子、西瓜、辣椒、豆角等。

境内有新石器时代遗址——韩家沟遗址,有三国古战场葫芦峪,诸葛亮晒粮冢,秦成山宫遗址,并有多处唐墓汉墓遗址。

村名比较奇怪,因为相传很久以前此地有姓第五的人士在此居住,焦,雷,赵姓居多。其他村以汶,龚姓居多。

2005年该乡与城关镇合并为首善镇,属县城管辖。

全村现辖8个自然村庄,1982年从原三组(新堡)分出九组,从原八组(赵家庄)分出十组,现有十个村民小组。截止2013年底统计:农业人口2415人。全村耕地面积4675亩,其中粮经耕地面积为:粮食面积1200亩,占耕地25.4%;猕猴桃面积3095亩,占耕地66.2%,蔬菜魔芋等其他经济作物与果木占8.4%。本村土地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气候湿润,很适宜农林牧副全面发展,是本县乃至本省粮食、辣椒、大蒜、猕猴桃发展最早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概况

第五姓属于复姓,百家姓中有大量复姓原本不奇怪,但这个以序数词为姓的复姓似乎并不寻常。出自田氏。汉刘邦建立汉朝后,为增强关中的经济实力,且分散地方豪强,将诸侯的后代均迁往关中。其中齐国田氏由于分支众多,迁徙时以门顺序被分为第一至第八氏,例如,大族田广的弟弟田英为第八氏,其孙田登为第二氏,元孙田癸为第三氏,也就产生了第五姓氏。唯有“第五”姓氏得以较普遍流传,但后世也有人将“第五”一个姓,改成了“第”及“五”两个姓氏。姓氏考略:齐田氏后,汉时齐诸田徙至京兆房陵,以次第为姓,有第一至第八;后汉书第五伦传,后或改姓。另姓氏考略载:黄帝臣有五圣配下台,是五姓之祖。第五姓源流单纯,源出有:

复姓第五可以追溯到舜帝,其后有妫、田、陈、姚、胡五姓,皆为同根同源,史称“妫汭五姓”。后舜的后裔不断发展,一直到商朝后期,舜的后代阏父归顺于周文王,任陶正之官。后周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并将长女大姬嫁与阏父之子妫满(舜后33代孙)。后来,武王追封上古圣王的后裔,妫满氏因此被封为陈侯,位于地陈,大致位于河南开封附近。妫满史称陈胡公、胡公满,其后代以国为姓,从而产生了陈氏姓族。

陈姓在春秋中期分出田姓。在陈厉公时,陈国发生了争夺君位的内乱,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出齐国避难,为避祸而改为田姓,陈完是田姓的始祖。陈完在齐国受到礼遇,任工正。

陈完的后代田氏家族在齐国逐渐发展,后掌握齐国国政。公元前481年,田乞之子田恒(田常子)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进一步把持政权,又以“修公行赏”争取民心。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并受到诸侯列国的承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代齐姜”。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齐国绝祀。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到刘邦称帝之后,因为田姓势力发展过大,成了刘邦的主要打击目标,拼命削弱田族的势力。他把田氏分为八部,分别迁往西安一带,并要他们改姓“第一”“第二”……一直到“第八”。

出自田姓,源自汉代迁徙齐国公族所改。据《姓氏考略》载:“齐田氏后,汉时齐诸田徙至京兆房陵,以次第为姓,有第一至第八。”又《后汉书·第五伦传》载:“后或改姓。”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增强关中的经济实力,削弱各地豪强的残余势力,曾经把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国王的后裔和豪族名门共十万多人都迁徙到关中房陵(今湖北省房县)一带定居。在迁徙原齐国田姓贵族时,因族大人众,以门第顺序被分为第一至第八氏,例如大族田广的弟弟田英为第八氏,其孙田登为第二氏,元孙田癸为第三氏,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也就产生了第五姓氏。唯有“第五”氏这一支后来出了不少名人,得以较普遍流传,所以作为显姓收到《续百家姓》中。第一至第八等姓,后来都改为单姓“第”及“五”(伍)两个姓氏。

分布范围

中国复姓“第五”聚居最多的就是在陕西省旬邑县赤道乡魏洛村,全村约4000口人都姓“第五”。祖上传说在汉朝就住在这里。村上建有“第五氏三朝宰相祠堂”,即东汉宰相:第五伦,唐朝宰相:第五琦,宋朝宰相:第五均。有“第五氏宗族家谱”。当然也包括陕西眉县的第五村乡,原来也有第五姓,当地村名和乡名均来自第五姓氏。另外在全国各地的其它地方也散居着很多复姓第五,在我国台湾地区主要住在台北市内湖区。2007年1月13日,陕西省泾阳县埝口五村。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马宏杰指挥几十位村民拍集体照,因为这些村民都姓“第五”。“第五”这个姓其实并不鲜见,古时候从“第一”到“第八”都是姓氏,《百家姓》中的最后8个字就是“第五言福、百家姓终”。

第五姓历史名人

第五伦

字伯鱼,东汉京兆长陵(今陕西省咸阳东北)人。先世为战国田氏,后徙西汉园陵,便以迁徙次序为姓。少年时耿介而好义气。王莽末年,盗贼四起,宗族乡亲争着依付第五伦。第五伦于是在险要之处修筑堡垒,贼人来后,他便率众引弓持矛坚守自卫。先后有铜马、赤眉的军兵数十部围攻他们,都无法攻克。第五伦开始以营垒首领去见郡长官鲜于褒,鲜于褒见到他后,很欣赏他的才干,征为自己的属吏。后来鲜于褒因过失降职为高唐县令,临行时,握着第五伦的手告别说:“只恨与你相知太晚。”东汉初,被京兆尹阎兴召为主簿,后任铸钱掾,领长安市,百姓悦服。建武二十七年,举孝廉,补淮阳国医工长。光武帝召之,有政见,拜会稽太守。虽为二千万官,亲自锄草养马,妻子为炊。受俸禄仅留一月粮,其余皆助百姓之贫者。后任蜀郡太守。所至皆有政声,举荐贫者为属官,多至两千石。章帝初,代牟融为司空,奏请削弱马、窦等外戚权势。第五伦奉公尽节,言事不阿附;性质憨,少文采,任官以贞洁著称,后来任乡里啬夫,均平徭役,调解怨忿,很得乡里人欢心,当时人们把他比作西汉的贡禹。

第五种

字兴先,历官高密侯相、兖州刺史。因弹劾中常侍单超及其侄子单匡,屡受陷害。当时人说:“清高正直,以第五种为第一。”

第五访

字仲谋,东汉中期京兆长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人。他的祖父第五伦曾做过汉朝司空的官。祖父以后,家境衰败,沦为贫苦农民。早年就失去了父母,由兄嫂把他拉扯成人。由于他天性聪敏,富有智慧,再加勤奋刻苦,不耻下问,学识逐步渊博起来。由于汉代选拔官吏不把学府读书取仕当作途径(正式的科举考试在隋朝才建立),一个偶然的机会,第五访被荐,做了某郡的功曹。这“功曹”的官,相当于郡守的总务长,除掌人事之权外,并参与一定政务的处理。第五访克尽职守,忠于政务,颇有政绩,很快被荐举为孝廉,补任新都(今四川省新都县)县令。第五访任县令后,治政有方,百业兴盛,三年之间,有相邻的几个县入籍新都县,新都县的户数增加十倍。

第五上

东汉刺史,为官冠名州郡,永寿中以奉使称职,拜高密侯相,惩治贪恶,刚直不宥。

第五琦

唐代扶风郡公。能言强国富民术,不益赋而用以饶。乾元时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为刺史,有惠政。

第五元先

东汉学者,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为郑康成之师。

姓氏宗谱

维扬邗东第五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家谱收藏者朱炳国处。注:该谱载原籍为山西平阳府降州龙门县,后迁徙到维扬邗东(今江苏扬州)。从宋末元初的始祖“第五实”起,一直记载到清宣统年间的第五荣卿,共二十六世。该谱原先一直与山西的第五氏家族合谱,后因路途遥远,往来不便,于清嘉庆年间改为分修宗谱,到了清宣统年间,其谱已是第七次重修,宗谱中还有《族约》、《家训》等内容。

2011年以来,第五村紧紧围绕县镇总体安排部署,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全面完成了“四改、四化、六通、六个一”等阶段性工作。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全村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村民的致富能力意识进一步增强,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村情情况

第五村位于县城以东1公里处,全村324户,1016口人,耕地面积1279亩,全村3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庄,村两委班子8人(其中支部班子5人,村委班子5人,交叉任职3人)党员40人(其中男党员28人,女党员12人)全村人均纯收入4676元。

经济建设

第五村立足毗邻县城、交通便利的优势,确立了稳定粮食生产、发展沿路经济,在扩大玉米种植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309国道沿线为主的餐饮、修理修配、运输、建筑、养殖等第三产业并建有硒富香荀香小米加工厂、荀香老陈醋加工厂,有效地改变了群众致富门路单一,增收缓慢的落后局面。

基础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第五村先后共筹资80余万元,新建了一座占地1.2亩、建筑面积为300平方米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并配备了相关办公设施,极大地改善了党员学习活动条件。同时,还完成了16098平方米的街道硬化、路灯安装30盏、修建花池15个、绿化面积500平米、树木栽植200余株的建设任务;街道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彻底改变了村里脏、乱、差形象;休闲健身器械、文化活动广场、便门店、甲级卫生所等工程正在加紧施工当中。

在民主管理上,通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村两委班子执行决策、加快发展、服务群众、化解矛盾和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真正担当起了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重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