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炎

更新时间:2024-10-11 21:30

筋膜炎(Fasciitis)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疾病,也被称为纤维织炎、肌筋膜炎、筋膜炎性疼痛综合征。根据发病部位可分为颈肩肌筋膜炎、腰背肌筋膜炎、足底筋膜炎。其中,颈项背部、腰背部筋膜炎多见于中年以上女性人群,足底筋膜炎是导致足跟痛最主要的病因。大部分筋膜炎的具体病因尚未明确,但研究表明其可能与长期的肌肉劳损有关,也可能与受寒、创伤、免疫因素等有关。

分型

筋膜炎根据筋膜炎发生部位分型,可分为颈肩肌筋膜炎、腰背肌筋膜炎、足底筋膜炎。

颈肩肌筋膜炎

颈、肩、背部出现广泛的疼痛、酸胀、沉重、麻木、肌肉僵硬、运动受限及软弱无力等,可向上臂等部位放散。

腰背肌筋膜炎

由于精神紧张、寒冷、潮湿、慢性劳损等原因,使腰背部肌筋膜及肌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变性,继而出现腰背部疼痛。

足底筋膜炎

足底的肌腱或者筋膜发生无菌性炎症所致。最常见症状是脚跟的疼痛与不适,压痛点常在足底近足跟处,有时压痛较剧烈,且持续存在。

病因

大部分筋膜炎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但研究表明其可能与长期的肌肉劳损有关。

此外,筋膜炎也可能与受寒、创伤、免疫因素等有关。

发病原因

筋膜炎具体病因尚不清楚,研究认为可能与长期不正确姿势的牵拉劳损有关,也可能与寒冷、潮湿的环境因素、免疫因素和血管炎症等有关。

颈肩肌筋膜炎

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肌肉劳损、轻微外伤、劳累、受寒有关。

腰背肌筋膜炎

发生急性腰背部扭伤但未能接受及时治疗者、腰背部肌肉劳损者易患。

足底筋膜炎

诱发因素

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寒冷、潮湿、免疫力低下等可诱发筋膜炎。

发病机制

寒冷造成颈项部、腰背部、足踝部血液循环改变,包括血管收缩、组织淤血、缺血、水肿等,进而导致局部纤维渗出,形成筋膜炎。长期生活在空气潮湿的环境中,皮肤代谢功能失调,尤其是排汗功能异常,会引起皮下、筋膜处血液循环障碍,出现微血管充血、淤血渗出增加,形成筋膜炎。

流行病学

发病率

肌筋膜炎在中国的患病率约为 9.57%,其中颈肩背、腰背部筋膜炎多见于中年人群,女性多于男性,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4。足底筋膜炎是导致足跟痛最主要的病因,普通人群约有10%患此疾病,各年龄段的发病率为30~40 岁 (22%) 、41~50 岁 (36%) 、51~60 岁 (32%) 、61~70 岁 (2%) 、大于 70 岁 (8%)。

死亡率

本病一般不会导致死亡,暂无死亡率统计数据。

流行强度

腰肌筋膜炎在中国东北、西北和华北等寒冷以及沿海气候潮湿的地方较为多见,尤其是在长期野外作业的工作人员,其发病率随着在野外滞留时间的延长而成倍增加。

足底筋膜炎是最常引起成人足痛的疾病之一。40岁至60岁为该病高发年龄阶段。运动员高发,患病人群中1/3为双侧足底筋膜炎。

本病没有传染性,也没有潜伏期,一般不会引起流行。

症状

本病主要表现为患处疼痛、肌肉紧张或痉挛、肌肉无力感。此外,还可能出现患处皮肤感觉麻木、运动障碍等表现。

筋膜炎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患处的疼痛、肌肉紧张或痉挛,可能出现皮肤麻木或运动障碍的表现,可发生于人体多个部位,以颈肩部、腰背部、足底常见。

主要表现为颈部、肩部、背部酸痛不适、肌肉僵硬、麻木感、活动受限,并且可能向上肢及背部与肩胛之间放射。

在早晨醒来、天气变化明显或受凉后,疼痛症状可加重,轻微活动后可减轻疼痛。

疼痛部位还可有按压痛。

主要表现为腰背部弥漫性的酸胀、疼痛,尤其在两侧腰肌及髂嵴上方更为明显,还可有肌肉僵硬或紧张,按压时有压痛,触摸时可能触摸到条索状或结节。

长时间不活动或活动过度均可诱发疼痛,且可因劳累及气候变化而发作。

疼痛一般在晨起严重、白天较轻、傍晚时又加重。

主要表现为下床站立后或休息后再次走路时,出现足跟部的疼痛与不适症状,活动后可自行缓解,但走路时间长或较剧烈活动后,疼痛会再次加重,甚至有针扎样疼痛感向脚前部发散,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就医

当颈部、肩部或腰背部出现明显局部疼痛,休息后缓解不理想,影响生活、工作,或者局部肌肉出现僵硬、紧张、痉挛甚至活动受限的情况时,需要尽快就医。

就诊时医生可能会问如下问题:

就诊科室

骨科。

相关检查

医生会详细检查患者疼痛部位。包括可能会按压患者疼痛部位,观察是否存在压痛;触诊是否存在结节或条索状硬块;要求患者改变姿势,观察是否存在特定姿势下症状加重的情况等。

筋膜炎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以及其他免疫学检查,判断是否是感染或免疫因素导致筋膜炎。

1、磁共振成像(MRI):筋膜属于软组织,MRI对于软组织有良好的对比度,可以显示软组织病变情况,并协助排除、鉴别其他疾病。

2、其他影像学检查:如X线、超声检查,也可用于筋膜炎的辅助诊断及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与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等疾病有相似之处,医生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检查以鉴别。

颈椎病一般以颈部、肩部某处疼痛为主,疼痛可以延伸到上肢。进行X线、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到颈椎病有相对应的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改变,可与颈肩肌筋膜炎进行鉴别。

颈椎间盘突出常有颈痛、上肢放射性疼痛,常伴随颈神经或脊髓受压迫症状。进行CT或磁共振(MRI)可以进行区别。

腰肌劳损患者常有外伤史,表现为腰部酸胀、肿痛,并且疼痛多在劳累后加重,经过休息可以缓解。通过症状可与腰背肌筋膜炎进行鉴别。

患者多表现为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或感觉异常,症状严重可能表现为大小便障碍,弯腰甚至咳嗽等动作可使症状加重,休息后可能得到缓解。通过X线、CT、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可以进行鉴别。

相关部位发生结核或肿瘤,此处的疼痛或畸形常呈现进行性加重。进行X线、CT、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可以发现其病变。

治疗

筋膜炎治疗常以非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为主,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运动疗法、封闭治疗等。

急性期治疗

急性期治疗一般以消炎镇痛为主。

常根据患者情况采取非甾体类消炎药对症治疗,有肌肉紧张疼痛患者,可根据医嘱使用解痉药物,如盐酸乙哌立松片。

伴有精神焦虑紧张者,可根据医嘱服用镇静或抗抑郁药物

一般治疗

可以对发生筋膜炎的部位进行拉伸训练,放松此处肌肉,从而缓解筋膜压力,如通过弹力球辅助、在台阶上踮起脚后跟等放松肌肉,需要注意的是,进行拉伸训练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如热疗、红外线治疗、微波治疗、体外超声治疗等。

筋膜炎时常反复,病程较长,部分患者伴随焦虑、失眠,又可进一步加重病情,故可结合心理治疗,以缩短病程。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以下药物治疗治疗方案,需经相关专科医师评估后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

常为首选药物,可减轻局部炎症,缓解疼痛。可使用塞来昔布胶囊或双氯芬酸钠缓释片。

解除痉挛药物

局部肌肉紧张疼痛的患者,可使用盐酸乙哌立松片。

镇静类药物

伴有精神紧张不安的患者,可加用地西泮片或盐酸多噻平片;伴失眠者可使用艾司唑仑片。

抗抑郁药物

筋膜炎患者可能因长期疼痛或病情反复而出现抑郁,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如阿米替林;有焦虑伴随抑郁情况,可使用盐酸氟西汀。

除上述治疗外,必要时还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封闭治疗,即使用麻醉药物、少量激素类药物局部注射,减轻局部炎症及刺激。

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且经医生判断有必要、有条件行手术治疗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该病最后的选择,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慎重选择。

目前手术方法主要有软组织松解、足底神经松解、跟骨骨刺切除及经皮跟骨钻孔减压等。

接受手术治疗的筋膜炎患者在手术后可在医生指导建议下进行功能锻炼,防止筋膜挛缩粘连。

中医治疗

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其他治疗

富集血小板血浆治疗

血小板内有致密体和α-颗粒,α-颗粒在血小板受刺激后可释放储存的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将自体血液中的血小板富集后,使用少量自体血清为载体,注射至肌肉或肌腱损伤处,可达到促进局部组织修复的目的。

预后

筋膜炎经过治疗后症状多可得到缓解。不过,筋膜炎症状缓解后,在外伤、寒冷、潮湿、劳损等情况下容易复发,需引起重视。

康复训练

筋膜炎患者日常可通过让患处充分休息,进行简单的拉伸、放松肌肉筋膜,使用合适的固定支具伸展肌肉等方式进行康复训练。

筋膜炎患者还可进行抗阻力训练进行康复。常见方法有跪撑伸展、异侧对拉、抬臀练习等。但需注意在进行训练前需充分活动,并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锻炼。

并发症

筋膜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长期的筋膜炎可能导致患者患上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

预防及日常护理

预防

可以通过做好日常生活管理来预防筋膜炎的发生。

日常

该病的日常管理重在纠正不良姿势、控制体重、积极锻炼等。

注意事项

特殊注意事项

筋膜炎病程较长,且存在反复的情况,家属应注意观察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必要的疏导。

发展史

1871年,在美国内战时期,Joseph Jones军医描述了近2600例筋膜炎,他将这类疾病称之为“医院坏疽(hospital gangrene)”。1883年,Alfred Fournier医生报道了发生在会阴区的这种疾病,称之为“坏死性感染”。1918年,一战期间,W.Pfanner医生报道了10例病人,首次阐述了其病因为链球菌感染,将这种疾病称之为“坏死性丹毒”。1952年,B.Wilson医生首次将其命名为“坏死性筋膜炎”,并沿用至今。

研究进展

早年,Wong等提出将坏死性筋膜炎实验室危险指标(laboratory risk indicator for NF,LRINEC) 评分用于非复杂软组织感染的鉴别与NF的早期诊断。

2021年,中国研究人员提出,体外冲击波疗法是一种新兴的介于药物和手术之间的非侵人性治疗方法,治疗老年人足底筋膜炎具有无创、有效且患者易耐受等特点。

近年来,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为坏死性颈筋膜炎的早期病原学诊断提供新视角,其无需培养,覆盖度广、灵敏度高且能快速识别病原体种类,可帮助临床医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疾病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参考来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