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0 21:20
《答横槊将军》是诗人林伯渠于1944年4月3日,为答谢陈毅元帅在其六十大寿时的赠诗而赋写的七言律诗。该诗表达了诗人对陈毅元帅功勋卓著、胸怀宽广的赞扬,以及对其赠诗的谢意。
答横槊将军①
将军百炼挽时艰②,东海归来鬓未斑③。
浩瀚襟怀扬子水④,光辉旗帜井冈山⑤。
阵前壁垒严民主⑥,马上刀环却敌顽⑦。
战后余情犹健爽,佳篇赐我一开颜⑧。
①横槊:古人常称在鞍马转战之中写作诗文为横槊。此处的“横槊将军”指陈毅将军。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建安之后,天下文士遭离兵战,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
②百炼:百炼钢,指久经斗争考验。刘琨《重赠卢谌》:“何意百炼刚(钢),化为绕指柔。”时艰:艰难的时局。颜延之《从军行》:“苦哉远征人,毕力于时艰。”
③东海归来:指陈毅1944年从苏皖前线回到延安,因苏皖临近东海,故称。
④浩瀚襟怀扬子水:形容陈毅胸怀宽广,如浩瀚的扬子江水。
⑤光辉旗帜井冈山: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朱德、陈毅率领起义部队一部转移战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举起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旗帜。
⑥阵前壁垒严民主:指陈毅领导新四军在苏皖开创抗日民主根据地,坚持抗战,坚持民主进步。
⑦马环:古代佩刀上有环,此处代指武器与革命武装。却敌顽:击败日本侵略者与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
⑧佳篇:指陈毅的贺诗《间关抵延,值花朝林老六旬大寿》。开颜:欢笑,会心的喜悦。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邱置酒相待以诗见招》:“开颜酌美酒,乐极忽成醉。”
诗的开头,作者先以热情洋溢且十分富有力度的笔墨,先声夺人地赞颂了陈毅将军身经百战、力挽时艰的卓著功勋。以百炼钢喻久经考验百战归来之将军,既贴切又形象生动。挽时艰,陈毅曾多次在革命的危急时刻,坚定地站在正确的立场上,挽狂澜于既倒:1927年南昌起义失败后,陈毅协助朱德,以非凡的英雄气概与革命胆略,冲破千难万险,登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在兴国老营盘战斗中身负重伤的陈毅奉命留守江西苏区,领导了艰苦卓绝的南方八省游击战争,苦战三年,直至全国范围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对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9000人进行包围突袭,将第二次反共高潮推向顶点,当时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的陈毅在事变发生后临危受命,出任新四军代理军长,领导新四军与全国抗日军民合作,向国民党顽固势力进行了坚决反击,打退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下句“东海归来”即苏皖归来,因陈毅领导新四军主要活动战斗于濒临东海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故有此语。这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借代修辞手法,这样写不仅照顾了诗的平仄,使文句显得古雅庄重,而且赋予了诗句一种恢宏浩大的气势,使它与上句的“挽时艰”一同构成了两个有力的支点,将全诗的调子振起。
颔联写陈毅的胸襟、情操与功绩。上句立足现实,以浩瀚的扬子江比喻陈毅将军的博大开阔的胸怀。胸怀情操本身是概念化的,是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以有形的、具体的扬子江来比喻,符合诗歌语言形象化的特点,在艺术表达上是成功的。这里的喻体“扬子水”既包含着博大开阔之意,同时也与陈毅长期战斗在苏皖地区的特殊身份相应,用得十分贴切稳妥。下句回忆往事。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部队一部经广东、湖南,千里转战,经过大庾整编、湘南起义,最后“千流归大海”,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陈毅任军政治部主任),开创了武装斗争,工农割据的新局面,在井冈山为中国共产党与全国人民树起了一面光辉旗帜。陈毅在这一历史的关键时刻,坚持正确的革命路线,坚决反对起义部队中的旧军阀作风以及失败主义与“左”倾盲动主义情绪,踏上了由毛泽东开创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的唯一正确道路,在当时尚未成熟的中国共产党人中,陈毅将军这一行动本身就是一面光辉的旗帜。此联在时间上今昔对照,从井冈山举旗到扬子江奋战,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内容,也反映了陈毅忠诚革命事业的一贯性。
颈联刻画了陈毅将军的民主作风与对敌斗争的威严勇武,是前面两联诗意的继续延伸,陈毅领导新四军在大江南北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众志成城,壁垒森严,对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日本帝国主义与国民党顽固势力则坚决予以武力痛击,是抗战的堡垒,是民族解放的中流砥柱。这两句以概括为主,以少总多,但又不失诗歌形象生动的特色,尤其是下句“马上刀环却敌顽”一句,将一个横刀立马、纵横驰骋的英雄将领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尾二句点明题旨,照应开头。“战后余情犹健爽”表现陈毅将军性格的豪迈、开朗,它在意义上与首联“东海归来鬓未斑”略近又有所发展,“鬓未斑”是战友久别后重新相逢时的直观印象,深情“犹健爽”则是在亲切相叙,具体来说就是读完对方赠诗后的内心把握,两者在意义上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呼应。将军健爽之情蕴之于胸,形诸笔墨,即为佳篇。“佳篇赐我一开颜”,最后一句点破题意,指明这是酬答之作。结尾神完气足,从容得体。
这首诗以生动有力的语言,刻画了一位功勋卓著、豪迈磊落的横槊将军——陈毅的形象。整个作品涵盖力极强,短短八句数十字即将陈毅将军十数年的革命生涯与胆略才情等方方面面凸现出来,从过去井冈举旗到今日东海归来,从武略到文才,从胸襟到诗情。全诗大气贯注,情真意真事真,字里行间洋溢着同志式的理解与信赖,充分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之间亲密深厚的战斗友谊。
林伯渠(1886年3月20日-1960年5月29日),原名林祖涵,字邃园,号伯渠,中国湖南省安福(今临澧)人,早年加入同盟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长征等革命活动,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二届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之一,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和吴玉章并称为中共五老。
林伯渠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成就很高的杰出诗人。在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曾留下大量诗作,其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在20世纪的中国旧休诗诗坛上堪称重要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