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01 13:26
管子怀,中国前驻科威特、阿曼、巴林大使,中国阿拉伯交流协会副会长。
1934年生,别名炜芳,浙江省绍兴市上虞丰惠人。中共党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和北京外交学院,专攻国际关系和外交业务。1957年4月从外交学院提前毕业并分配到外交部工作,随即派往我国驻埃及大使馆,在使馆边工作、边学习阿拉伯语。以后在阿拉伯国家工作,时间长达26年之久,历任驻伊拉克大使馆随员、驻民主也门大使馆三等秘书、二等秘书、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副处长、处长。1982年任中国驻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大使馆政务参赞。1984年任中国驻阿曼苏丹国大使,1987年任中国驻科威特大使,稍后又兼任驻巴林国大使。1991年初海湾战争结束后,受命立即返回科威特主持恢复使馆工作。
1994年底退休,曾担任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副会长、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特邀顾问,中国国际战略学会商级顾问、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顾问等职,为推动中外经济交流合作作出了贡献。
海湾战争时我任中国驻科威特大使
嘉宾:中国前驻科威特大使 管子怀
时间:09年8月14日10:00
简介: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因海湾危机引发的海湾战争,被军事家评价为冷战结束以后规模最大、参战国最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一场局部战争。管子怀先生时任中国驻科威特大使,亲历了科威特战争前后的巨大变化。14日管子怀大使在《中国访谈》向您讲述战火中的科威特。
中国网: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网,这里是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今天做客中国访谈的嘉宾是中国前驻科威特大使管子怀先生。海湾战争被称为是冷战之后规模最大、参战国家最多,同时是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一场局部战争。而在这个时候,管大使正好是任中国驻科威特大使。今天管大使将在节目当中向我们讲述战火中的科威特。管大使您好。
管子怀: 你好。 很高兴到中国网来做客。
中国网: 1990年8月2日凌晨。一场高科技,现代化,被称为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海湾战争全面打响。 从1987年开始一直到海湾战争之前,是不是可以感觉到科威特的局势已经有了一些变化?
管子怀: 因为科威特总的政局是比较平稳的,是有一些变化,但是当时并不严重。阿拉伯国家之间吵架、内讧、冲突,相互的关系断交,这种情况是司空见惯的。
在两伊战争时期,科威特明确的、全力的支持伊拉克,应该说对伊拉克是有功的。所以我们认为两个兄弟国家小吵架可以理解,但是大的战争是没有想到的。当时多数国家也都没有观测到说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管子怀: 科威特的战争分两次,一次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把科威特全部占领,是在8月2日凌晨科威特发兵,大概6个小时之后,科威特全境沦陷。伊拉克宣布,科威特是我们的第19个省,把科威特完全并吞到伊拉克的版图里面。
在这种情况下,伊拉克的军事入侵行为引起了全世界的愤慨,全部要求恢复科威特的独立政权,要求伊拉克撤回军队。当时伊拉克完全拒绝世界各方面的呼吁。它当时有一个错误的估计是美国不会出兵,所以它就霸占了科威特,不放手。美国在这段时间里大概用了5个半月的时间,进行了各方面的串联,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调动,调兵遣将,拼凑了一个由33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的多国部队。因为联合国已经通过决议了,要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迫使伊拉克放弃占领的科威特领土。
中国网: 这场战争来得突然,打的激烈,结束的迅速。美国发动历时38天的持续猛烈轰炸空袭和仅约100小时的地面交战后轻易获胜。伊拉克承认战败,接受了停火协议。在停火的时候是2月28日。2月27日,您就接到了上级的指示:立即返科恢复中国大使馆的工作。做些什么准备?
管子怀: 比如说买点手电,买个半导体收音机,因为在那里用得上。准备自己简单的行装,一些战事条件之下要用的东西。3月2日离开机场的时候,外交部主管地区司的领导来送我们,很多家属也来机场了,家属的态度有的是热情的鼓励我们好好工作,也有的是叮嘱我们要千万小心、注意安全,也有一些家属悄悄的流泪了,因为担心我们可能回不来。但是我们坚定信念,要克服困难,坚决完成这个任务。
中国网: 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所要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怎样到达科威特?在几个方案中,您最后选择了这样一条路线:乘巴航即将恢复飞往沙特阿拉伯的航班,再由沙特陆路进入科境内。路线很清晰,但是真正实行起来,却历尽了众多挑战,例如利雅得到科威特这一段就很有代表性。为我们讲讲。
管子怀: 这一路上确实很艰难,因为路程长达900多公里,通常情况下6个小时就可以到了。我们一共走了16个小时。因为以往利雅得到科威特的高速公路平坦良好,但是那时已经遭到战争破坏了,特别是越靠近科威特,弹坑累累,崎岖不平,车不能开的很快。
中国网: 在国内的时候,这些外交人员用两天时间尽可能的做一些准备,像手电等等战时需要的东西。可是真正到达科威特的时候,这个情况是不是比你们想象的还要糟糕?
管子怀: 比我们想象的糟糕多了。我们回到科威特的时候,看到科威特的景象非常的凄惨,非常的困难,无电缺水,物质匮乏,乌云蔽天,污染严重,有人说是面目全非,但是我觉得面目全非还不够,应该说是“人间地狱”。
白天都像黑夜,都是黑烟笼罩着我们,上空像个黑锅一样,汽车的能见度只有3米到5米,都要开车灯,打手电,所以生活和工作都很困难的。我们又要恢复使馆,又要查看破坏的程度,又要同驻在国官方交往,又要解决我们的食物、饮水等生活问题,所以每天都是疲惫不堪地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到街上,到各个地方去看一下, 整个科威特已经和战前不能相比了,战前的和平、繁华、富裕的生活已经不复存在了。到处是战争浩劫后的凄惨、困难的景象,所有的马路都破坏了,马路上面都是伊拉克入侵时候建的碉堡,王宫和政府建筑以及很多商店不是被炮轰了,就是给烧毁了,完全是一栋栋焦黑的建筑和大片的废墟。当时马路上到处都是被丢弃的破旧不堪的汽车,居民区到处都是臭气熏天的垃圾堆。
第二天清早我们赶到使馆,升起了第一面国旗,那面国旗象征着我们在科威特的使馆恢复了,重新恢复工作。这张照片是很珍贵的。
当时晚上没有灯,我们就用油芯来照明,每天晚上听完北京的新闻联播以后就睡觉了,准备第二天的工作。这段时间我们和科威特人民一样度过了最初的艰难岁月。
管子怀: 海湾战争是历史上环境破坏的深度和广度最大的一次战争 ,科油井大火对该地区陆海空生态资源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是举世罕见的。科威特是海湾地区的产油富国,其石油的储量占全世界总储量的9%,共有950多口油井,大多数是自喷能力很强的高产油井。伊拉克军队临撤离前,竟点燃了727口油井,致使每天有约600万桶原油被熊熊大火所吞噬,每天损失高达1.2亿美元。给环境和气候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这是当代人类史上的一场浩劫。
管子怀: 我们觉得首先,科威特最需要的是要扑灭油井大火,如果这些大火还在烧,石油资源还在破坏,也谈不上建设,所以我们建议国内,尽快派灭火队来参与,哪怕我们尽微薄之力也要来参与,这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我们的灭火队就赶来时,有63个人,他们很艰苦,很顽强,到的第二天就到油区去查看,而且都是实地勘察。有一些英美的专家都说不能再靠前了,否则很危险,但是我们的专家都是进行实地考察,画了图,进行了很大的准备。那个环境非常的困难,整个油区里面都是熊熊大火、乌云密布、浓烟滚滚。
经常看到三种光,一种是红色的,就是石油喷出来的岩浆,然后是氧气不够的时候变成了白色的烟雾,最后烧尽了就变成黑色的烟云。所以这三种颜色相互裹挟在一起,翻腾着向上,整个周围都是一片黑暗。
井口的温度是1400度—1500度,我们这些专业的灭火队员都在80米左右的范围工作,哪怕离的再远也是很热的,火光、辐射的热都是很厉害的,他们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情况下顽强工作、团结一致,想方设法克服了很多困难。因为我们的设备在国内是一流的,但和国际上的灭火国家相比我们的设备还是有距离的,所以他们是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团结战斗,不怕苦,不怕死,终于扑灭了10口万吨以上的油田大火。
科威特驻华大使 费萨尔·拉希德·盖斯: 伊拉克计划在撤出之前点燃所有的科威特油井,而结果是它成功的点燃了90%的油井。当然,在科威特有很好的灭火队,还有很多朋友来帮助我们,其中就包括中国帮助我们扑灭这些油井,每个国家负责扑灭一部分被点燃的油井,到1991年11月,我们已经成功的把这些被点燃的油井扑灭了。
中国网: 关于战后的科威特,管大使的形容是“人间地狱”,这和战争之前,已是天壤之别,为我们讲讲战争前科威特是怎样的景象。
管子怀: 战前的科威特是很繁荣和富饶的国家,因为它盛产石油,总储量几乎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9%。总之,当时科威特在战前是一片繁荣富裕的景象,国家是富强的,人民是安康的,社会是稳定的,所以很多国家都羡慕科威特这个国家。每家每户有两三辆汽车,两、三个菲佣保姆是司空见惯的。
和中国相比,科威特的面积很小,只有17800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市周围郊区面积的总和。而科威特是200万人口。科威特人均国民收入是15370美元,所以说它是很富饶的,被称为是海湾的石油富国。
中国网: 人们都说大使就是“和平使者”,作为战争的亲历者,您对“和平”二字又会有更深的体会?
管子怀: 和平是我们中国百姓衷心的愿望,中国就是秉承“和为贵”原则,努力谋求世界和平。和平来之不易,这个谈起来很大也很小,只有经历过战争破坏和重建艰辛的人,才能够真正更加感到和平的可贵,才能够理解和平、安定的价值。
中国网: 今年是祖国60岁的华诞,我想听听管大使对今年祖国60岁的华诞有什么样的期待和祝福?
管子怀: 祖国60年华诞是很重要的时刻,我们在外交战线为祖国工作了将近40年,我们衷心的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祝愿伟大祖国在60华诞之际今后能够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为保卫和平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网: 谢谢管大使在今天的节目当中向我们讲述了这么精彩的故事。谢谢您! 谢谢各位网友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
专访中国前驻科威特、巴林、阿曼大使管子怀
中国前驻科威特、巴林、阿曼大使,中国·阿拉伯交流协会副会长管子怀第一次来到东营。10月18日,在第三届石油石化装备展上,他高兴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管子怀说,通过这个展览会,东营和世界走得越来越近了!
此次来东营参加展览会,管子怀邀请了多位外国贵宾一同前来,其中包括科威特王室成员杜伊杰亲王及夫人等人,与他同来的还有世界和谐基金会副主席JUDI夫人吴瑕、加拿大加美中促进会会长刘利华等。
谈起此次来东营的印象,管子怀说:这个展览会规模很大,搞得很好,东营是一个新兴的石油城市,发展得很好,风光很美,是一个绿色城市。因为石油的原因,阿拉伯国家和中国的交流格外多,而东营又是一个石油城,石油装备制造业水平很高,东营与阿拉伯国家的交流沟通和业务往来肯定会越来越密切!东营离世界越来越近,希望展览会越办越好,成为东营与世界沟通的一个重要窗口! (记者 李波)
随性生活清淡茶——访前驻科威特大使管子怀
今年72岁高龄的前驻科威特大使管子怀,自1987年到1993年,在中国驻科威特大使馆任职,从赴埃及留学到历任驻巴格达大使译员,外交部中东处处长,驻也门大使馆政务参赞,驻阿曼、苏丹大使,在阿拉伯国家工作生活了26年。26年外交使节的经历很难让人与眼前这位衣着简朴,穿着千层底布鞋乘公交车接送小孙女的老人联系在一起。当走进老人家中,在一盏绿茶为伴的清谈里,我们看到了拥有健康身体外,心态更加健康的管老与家人为伴的幸福晚年生活。
咖啡+茶=科威特土茶
管先生介绍说,在科威特的历史上,茶始终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曾经的“大饼+茶+椰枣”伴随着这个以游牧民族为主要人口组成的国家度过了漫长的历程。如今的茶和咖啡依然是科威特最主要的饮品。与阿拉伯的许多国家相似,科威特以饮用红茶为主,在日常生活中是佐餐、会议、办公、会友所必备的。饮用时,在经过烹煮的红茶中放入大量的糖,并配一杯白水做漱口用。虽然科威特茶叶的人均饮用量很大,但是以盐碱地为主的科威特并不产茶,大部分红茶从英国和斯里兰卡进口。咖啡则主要是进口也门的摩卡咖啡,和阿曼佐法尔山区和黎巴嫩、叙利亚山地的咖啡。在科威特,饮用咖啡与茶都是十分讲究的,有特殊的礼节。煮咖啡和茶的器具是长嘴铜壶,煮好后倒进很小的杯子,饮用时是接连着喝的,每饮尽后侍者都会将杯子继续填满,如果不喝了,则摇晃杯子示意。
管先生介绍说,也许是因为对于茶和咖啡的喜爱,在科威特当地有一种民间的“咖啡土茶”,常备于家中。“咖啡土茶”的原料是咖啡豆的麸皮和一种带有香味的植物叶子,将二者混合后碾碎,放进锅里煮至黄褐色,便可以饮用了。这种茶有清凉的感觉也略带咖啡的味道。
说到煮茶,管老说我们传统的泡茶方法也可以改进。比如,质量较低的绿茶中加两片薄荷叶和少量的糖煮1、2分钟味道就很好。在他家里就种了很多薄荷,很好成活。在北非国家,这种饮用从中国进口绿茶的方式很普遍。
花茶打市场善用华侨资源
谈到对外贸易,管先生说,近年来阿拉伯国家的朋友对中国的花茶很感兴趣,朋友来了中国都会点“Jasmine Tea(茉莉花茶)”,花茶很适合阿拉伯国家的知识分子。“如果将花茶的香气和滋味的浓厚程度上进行改良,将比红茶更具竞争力。”目前我国用于出口的红茶在色香味等方面与西方国家相比都不具明显优势,而花茶则是人无我有的。
“虽然目前我国的茶企业多为民营,发展境外贸易有很多困难,但是可以寻求驻外使馆和华侨华人的帮助。虽然使馆方面的工作重心是政治友好关系,不会给企业太多具体帮助,但是可以提供一些指导性的信息。而且,茶商还可以从当地华侨华人中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口味爱好,如果可以在科威特找到一位合作伙伴就更好了。现在两国的贸易往来很频繁,就在浙江义乌就有2000多位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商人在做采购。而且也有许多华侨在阿拉伯做包括茶叶在内的生意。”
在北京喝龙井茶的好去处
说起茶馆,管先生觉得现在国内的一些茶馆价格偏高,茶艺表演千篇一律而且过于繁复奢华。早年浙江曾有代表团赴中国驻科威特使馆做茶艺表演,因为当时的茶艺表演还比较新鲜,清秀的浙江姑娘给科威特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虽然以茶文化为媒打开中国茶的国际市场是非常有利的手段,但是虚华的茶艺表演不易被西方接受,而且时间久了让人觉得厌倦。作为老茶人,他介绍经验说北京有三个喝龙井的好去处,老舍茶馆、东四十条港澳中心的咖啡厅和政协礼堂南门的华宝斋书院,这是科威特朋友来访时常去的地方。
一盏龙井解乡愁
如今担任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的管老,茶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管老的喝茶是从1957年驻埃及使馆时开始的,因为远离家乡,国外的生活也相对单调,因此管先生开始喝起了产自杭州老家的西湖龙井,“这种茶汤色清澈、口感清淡,使人清醒。人在异国他乡,喝到这种茶,就有很亲切的感觉,是我的家乡情结吧”。几十年过去了,管老的习惯没有改变,反而是茶越喝越勤越喝越浓了。每天从起床开始,他总要喝上几杯,甚至是睡前,他说这是他的生活习惯也是生活方式,“不可一日无茶”了。如今常去位于北京近郊的房子小住,在晚风习习的院子里喝茶纳凉,十分惬意。每年春天,管先生也总会和老伴一同回浙江老家探亲买茶,他说,他钟爱龙井。
初见管先生的人往往都会很惊讶地说上一句“真年轻”,管老的身体的确很好,他也常常介绍自己以茶养身、凡事顺其自然的养生哲学。他说人年纪大了,往往会性格孤僻而爱发脾气,喝茶可以使人心态平和,从容愉快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