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12-02 16:33
管舌雀科(学名:Drepanididae):是一些小到中型的雀形目鸟类。具有非常不同的形态,有些具有沉闷的橄榄绿色,或其他鲜艳的红色或黄色。形态、习性差异极大,几乎包括所有雀形类特征。为距今约五百万年扩散后代,许多高度变异种类的快速进化成为鸟类适应性辐射最为突出的例子,其程度远胜于加拉帕哥斯群岛上裸鼻雀科达尔文雀类。离趾型足,趾三前一后,后趾与中趾等长;腿细弱,跗跖后缘鳞片常愈合为整块鳞板;雀腭型头骨。
管舌雀是一群进化自同一原种雀的夏威夷鸟类,该原种在约五百万年前扩散至这个最孤立的群岛。许多高度变异种类的快速进化成为鸟类适应性辐射最为突出的例子,其程度胜于加拉帕哥斯群岛上达尔文雀类的变异(见裸鼻雀科),几乎涵盖了整个雀形目鸟(以及部分非雀形目鸟)的适应辐射现象。管舌雀科种类之间的趋异进化最明显的似乎体现在觅食器官上,但也涉及体羽、鸣声和生态习性。然而,即使是迥然不同的种类之间也存在着某些基本的相似性,包括头骨和舌的细节结构以及都散发出一种明显的霉味;但近来的DNA研究表明,所有种类都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一些管舌雀科的种类仍保留着和金翅雀相似的喙和舌。除了莱岛拟管舌雀和尼岛拟管舌雀的饮食高度异化,食海鸟的卵、昆虫和多种植物性食物外,其他多数种类为传统的食种类,各自依赖于特定的树木:如黄胸管舌雀依赖于黄叶槐,夏威夷科纳松雀依赖于苦槛蓝,大、小槐杨雀则依赖于洋槐等。而喙具钩的食果鸟鹦嘴管舌雀和小笠原群岛管舌雀(外形似唐纳雀,已灭绝)、从树皮中啄食蜗牛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的毛岛蜜雀以及上下颌骨朝相反方向弯曲故张喙很大的Lana’i hookbill(如此结构原因不明,这一种类仅从一个样本已知),它们的喙虽然仍与金翅雀的喙类似,但明显较长且有所变异。
外形似莺的毛岛管舌雀和莫岛管舌雀的喙表现为雀形喙的早期分化形式,细而长;而像一样啄食树皮的考岛悬木雀和夏威夷悬木雀的喙略弯。剩余的管舌雀科种类,喙形虽各不相同,但拥有共同的舌结构:舌身呈管状、舌尖如刷子。这种独特的结构可能从食蜜习性进化而来(管舌雀的英文名“honeycreeper”便是基于这一点)。适于食蜜的舌同样适于捕食昆虫,这正是管舌雀实现最大程度的适应性辐射的关键因素。
该科鸟类体长10-20厘米;体重10-45克。体羽主要为黄色、橄榄绿、黑色、红色和橙色,偶有白色、褐色和灰色;在大部分种类(但并非全部)中雄鸟羽色比雌鸟鲜艳;有些种类的幼鸟也有醒目的体羽。
许多管舌雀主要为黄绿色,但似金翅雀的种类头部常为黄色或红色,而食蜜类着色鲜艳,有绯红、朱红、黄色和黑色。少数种类色调为褐色或灰色。幼鸟常有浅色翅斑,这一特征在少数种类的成鸟中保留下来。不过,即使是明亮的着色模式通常也带有保护色成份。雄鸟一般比雌鸟色彩醒目,有些尤为突出;但在食蜜种类、两种悬木雀和其他少数种类中,两性相似。
栖息于夏威夷群岛及周边较大岛屿上的湿林和干林,雷珊岛和尼奥岛上的开阔地带。
主要食花蜜和无脊椎动物(包括昆虫、蜘蛛类和蜗牛),但也会食果实和果汁、树汁、种籽和籽头、腐肉和海鸟的卵。
管舌雀的鸣声一般与金丝雀的鸣声相似,非常复杂。不过,食虫种类往往发出简单的颤鸣,此外也会有安静的鸣啭,音较为复杂,可能含有效鸣。而食蜜种类则与之不同,鸣啭与部分吸蜜鸟相近,似笛声或钟声,带有萦绕的陪音;此外也会发出如转动锈铰链般的刺耳声和机械声响。
管舌雀科与具有亲缘关系的金翅雀科在繁殖生物学方面很接近,领域具可移动性,初期以雌鸟为中心,筑巢后则仅维护周围的小片范围。巢通常为敞开的杯形巢,通常隐于树枝末端的叶簇中,也有些筑于洞穴中。窝卵数1-5枚,一般为2枚;卵为白色或浅色,在较大的一端有与泥土颜色相近的褐色、铁锈色或紫色的各种斑点或斑纹。孵化期为14-18天,雏鸟留巢期15-27天;种类之间差异很大。
筑巢、孵卵和育雏都主要由雌鸟完成,雄鸟则负责提供巢材和食物。繁殖季节很长,从11月一直到次年8月,繁殖高峰出现在春季。幼鸟会跟随亲鸟和接受喂食长达一年。协作繁殖仅在毛岛管舌雀中比较普遍,不过偶尔也会出现在其他少数种类中。
疾病传入是导致该科鸟类面临濒危的主要灾难。在历史上有记录的管舌雀科种类中一半以上都已经灭绝,现存的种类中也有诸多濒危种类,有些形势极度严峻(毛岛蜜雀在2001年只剩三只)。今天,使管舌雀科种类趋于灭绝或制约它们生存的是传入的蚊子从外来鸟类那里传播开来的鸟疾(疟疾和痘疮)。如镰嘴管舌雀受疟疾感染后的死亡率几乎是百分之百。在一些主要的岛屿上,夏威夷悬木雀如今只栖息在相对较寒冷的高地,那里的蚊子数量较少。然而,随着全球变暖,蚊子等昆虫也逐渐适应在原本较冷的地区生活,这些最后的避难所也面临着威胁。
不过,人们对在偏远地区如何控制蚊子的研究给管舌雀科的种类带来了一些希望。少数种类,如瓦岛绿雀,对鸟疾具有了抵抗力,目前正开始重新出现在低地中。在人类介入夏威夷之前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栖息地丧失曾是威胁这些鸟的主要因素;然而,在20世纪,野猪成为一大危害,不仅破坏下层丛林,而且制造水坑――为蚊子提供了繁殖滋生之地。
历史上已有13个种类灭绝。现存种类中有6种极危,其中短镰嘴雀和瓦岛管舌雀两个种类也可能已灭绝。另有5种濒危,7种易危。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