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花

更新时间:2024-10-25 16:55

簪花是中国古代人头饰的一种,也叫戴花、簪戴、插花,就是将鲜花或其他材料制作的花朵戴在头上。簪花,其实是中国古代佩戴头饰的一种,也称戴花、簪戴,通常是由筷子状的象牙簪固定在螺旋状的发髻上,再由鲜花或其它材料制成的花朵缠绕起来。2008年,泉州蟳埔女的“簪花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引证详解

1.谓插花于冠。唐朝已有男子簪花的现象,到了宋朝更日益普遍。

在宋代,女子簪花,男子也簪花。从社会阶层看,上到皇帝贵族下到狱卒、罪犯,无不簪花。

《宋史·礼志十五》:“礼毕,从驾官、应奉官、禁卫等并簪花从驾还内。” 宋廷专门规定,皇帝赐花百官,以罗花最贵,宰执以上官方可得之;栾枝次之,赐以卿监以上官;绢花赐以将校以下官。大罗花以红、黄、银红三色,栾枝以杂色罗,大绢花以红、银红二色。

据《梦粱录》记载,皇帝祝寿御筵毕,赐宰臣、百官及卫士、殿侍伶人等花,各依品位簪花。后罗花亦赐百官。

《宋史·舆服五》:“中兴,郊祀、明堂礼毕回銮,臣僚及扈从并簪花,恭谢日亦如之。大罗花以红、黄、银红三色,栾枝以杂色罗,大绢花以红、银红二色。罗花以赐百官,栾枝,卿监以上有之;绢花以赐将校以下。太上两宫上寿毕,及圣节、及锡宴、及赐新进士闻喜宴,并如之。”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新进士释褐於国子监,祭酒、司业皆坐彝伦堂,行拜谒簪花礼。”

2.犹戴花。

赵翼 《陔馀丛考·簪花》:“今俗惟妇女簪花,古人则无有不簪花者。”李渔说: “富贵之家,如得丽人,则当遍访名花,植于阃内,使之旦夕相亲,珠围翠绕之荣不足道也。晨起簪花,听其自择,喜红则红,爱紫则紫,随心插戴。”

《齐东野语》记载:“[名妓]大抵簪白花则衣紫,紫花则衣鹅黄,黄花则红衣。”古代男女都作兴在新春时簪花。

明人《北京岁华记》记当时都人元旦簪花云:小儿女剪乌金纸作蝴蝶戴之,名曰闹嚷嚷。节日间、新婚时,妇女簪花,有绒花、珠花、绢花种种,簪于纂上、鬓角上,偶尔亦有满头簪花的。少女则于端午节时簪艾、簪石榴花。

1972 年在新疆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绢花,虽历千年,色彩仍然保持鲜艳。

据明《五三骋辑录》记载: 晋人以剪花为业,染绢为英茎,捻蹄为绫耦,剪梅若生之事。

3.古代书体的一种。

王彦泓有女郎手写余诗数十首笔迹柔媚纸光洁滑玩而味之》诗之二:“ 江令诗才犹剩锦, 卫娘书格是簪花。”

钱谦益 《观美人手迹戏题绝句》之四:“芳树风情在,簪花体格新。”

朱彝尊词《风入松》:“簪花小字箧中看,别思回环。”

簪花游戏

义斗草:这是旧时春夏间花草茂盛季节里人们的一种游戏,又称“斗百草”。

簪花:旧时插于头上的首饰。即是“斗花”,是“斗草”的一种形式。“簪”有戴或插之意。

斗草簪花,有相互戴插以奇花多者优者为胜,或者互玩斗百草游戏。一种古代游戏。竞采花草,比赛多寡优劣,常于端午行之。《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每日只和姊妹丫头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致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无所不至,倒也十分快乐。”

簪花品类

魏晋南北朝簪花

魏晋南北朝簪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头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崇尚自然,手持秉花,佩戴襟花,发髻簪花,为普遍现象。梁简文帝萧纲《茱萸女》诗:“茱萸生狭斜,结子复御花。遇逢纤手摘,滥得映铅华。杂与鬟簪插,偶逐鬓钿斜。”又《和人渡水》诗:“鬟边插石榴。”南朝宋代臧质《石城乐》诗:“阳春百花生,摘插环髻前。”《晋书》亦载:“都人簪柰花。”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绘屏风,上有画一女子发髻上簪黄花。

汉代簪花

汉代簪花是汉代妇女的一种头饰。两汉时期女子以鲜花插于发鬓,为一种普遍的俗饰。晋嵇含《南方草木状》:“耶悉茗花,末利花,皆胡人自西国移植于南海,南人怜其芳香,竞植之。陆贾《南越行纪》曰:‘南越之境,五谷无味,百花不香,此二花特芳香者,缘自故国移植,不随水土而变,与夫橘北为枳,异矣。彼之女子,以彩丝穿花心,以为首饰。’”《晋书·后妃列传·成恭杜皇后》:“三吴女子相与簪白花,望之如素柰(茉莉花,古称“柰”),传言天宫织女死,为之着服……”考古发掘显示,东汉时巴蜀女子簪花较流行,在重庆化龙桥、四川成都扬子山和忠县涂井等东汉墓出土的女陶俑,发髻上均簪插鲜花或人造像生花。

唐代簪花

唐代簪花是唐代妇女的一种头饰。唐代妇女流行簪花。大唐妇女,以丰腴为美,盛行簪花习俗,常以茱萸、石榴、蔷薇、牡丹、芍药、芙蓉、菊花、茉莉、梅花、棠梨、杏花等鲜花或像生花,插于发髻,作为头饰。唐杜牧诗有“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有恨簪花懒”“菊花须插满头归”句。唐王昌龄诗:“茱萸插鬓花宜寿。”唐罗虬诗:“柰花似雪簪云髻。”可见当时女子簪花之盛。

五代簪花

五代簪花是五代妇女的一种头饰。五代妇女仍流行簪花。五代李建勋《春词》:“折得玫瑰花一朵,凭君簪向凤凰钗。”五代周文矩《玉步摇仕女图》和甘肃麦积山五代壁画中的进香女子头上,都簪有大朵的鲜花。这些表明当时女子簪花习俗,相当普遍。

宋代簪花

宋代簪花是宋代的一种头饰。两宋时期,盛行簪花,蔚然成风。《宋史·舆服志五》载:簪花名“簪戴”,“大罗花以红、黄、银红三色,栾枝以杂色罗,大绢花以红、银红二色。罗花以赐百官,栾枝卿监以上有之,绢花以赐将校以下”。由此得知,礼仪簪花,用不同材料制作,颜色亦不同,分别官阶使用。按宋制,皇帝赐花百官,以罗花最贵,不同场合,赐花内容也有区别。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一:“国朝燕集,赐臣僚花有三品。生辰大燕,遇大辽使在庭,则内用绢帛花,盖示之以礼俭,且祖宗旧程也。春秋二燕,则用罗帛花,甚为美丽。至凡大礼后恭谢,上元节游春,或幸金明池琼花,从臣皆扈跸而随车驾,有小燕谓之对御。凡对御则用滴粉缕金花,极其珍藿矣。又赐臣僚燕花,率从班品高下,莫不多寡有数;至滴粉缕金花为最,则倍于常所颁。”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四日,车驾幸五岳观……亲从官皆顶球头大帽,簪花。”“三月一日……开金明池琼林苑……车驾临幸……诸禁卫班直,簪花。”“驾回仪卫……驾回则御裹小帽,簪花乘马。前后从驾臣僚,百司仪卫,悉赐花。”入内上寿,“……宴退,臣僚皆簪花归私第,呵引从人皆簪花”。唐代簪花,用罗帛所作;北宋时,以丝绸锦缎、通草作仿真生色花,显贵豪门并加饰金玉、珠翠、玳瑁。当时京都汴梁,设立有专营簪花之商铺。

元代簪花

元代簪花是元代的一种头饰。元代时期,簪花依然流行。元萨都剌诗:“宫花压帽金牌重,舞妓当筵翠袖轻。”元黄庚诗:“插花归去蜂随帽。”元强珇《西湖竹枝词》:“湖上女儿学琵琶,满头都插闹妆花。”元张渥《次友人韵》:“尽日无人见纤手,笑屏斜倚笑簪花。”当时男女均簪花,各地皆同。

明代簪花

明代簪花是明代的一种头饰。明代宫廷举行庆典,行各种簪花之俗礼。明王兆云《漱石闲谈》载:明成祖朱棣行迎春庆典礼,按制由国子监学生为成祖簪花。明末傅维鳞《明书》载:武宗朱厚照南巡回,至淮安,戎服簪花,鼓吹前导。明王象晋《群芳谱》载:妇人簪髻,夹竹桃,配白茉莉,娇袅可挹。清陈淏子《花镜》载:明末江浙妇女,用醒头香(亦名辟汗草)插于发鬓,此草“开细小黄花,有似鱼子兰,而香劣不及。夏月汗气,妇女取置发中,则次回香燥可梳,且能助枕上幽香”。明《余氏辨林》:“今京师凡孟春之月,儿女多剪彩为花,或草虫之类插首,曰‘闹嚷嚷’。”可见有明一代,簪花俗饰仍南北流行。

清代簪花

清代簪花是清代妇女的一种头饰。清代流行女子簪花,男子一般都不簪花。在清代人物绘画、木版年画、雕刻和刺绣中,都能见到妇女簪戴各类花朵的形象。除簪各种鲜花外,亦戴插用通草、绒绢、金翠宝石、翠鸟毛羽制作的各式像生花。除汉族外,当时各族妇女亦盛行簪花。清朴趾源《热河日记》载:满族妇女,五旬以上,满髻插花;年近七旬,满头插花;巅发尽秃,光赭如匏,寸髻北指,犹满插花朵。清乾隆《独山州志》载:黔东南布依族妇女,春二三月间,各携筐篮沿山采茶……山花插髻。还有一些民族,有插花节、鲜花节、花山节等民族节日,届时人们采摘鲜花,装饰于发鬓或人体各部位。

满族簪花

满族簪花是满族的一种头饰。满族盛行簪花,年老年幼皆然。清朴趾源《热河日记》载:满族妇女,五旬以上,满髻插花;年近七旬,满头插花;巅发尽秃,光赭如匏,寸髻北指,犹满插花朵。王宏刚、富育光《满族风俗志》载:东北一些地区的满族妇女,头髻上饰有一个精致小瓶,内装清水,以供插花之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