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3 16:35
簸箕柳(学名:Salix suchowensis W. C. Cheng in S. Y. Jin)是杨柳科柳属灌木植物。簸箕柳的小枝无毛;叶披针形,具细腺齿,下面苍白色,两面无毛,幼叶有绒毛;叶柄有绒毛;托叶线形或披针形;花先叶开放,基部具鳞片状小叶,轴密被灰绒毛;苞片长倒卵形,有长柔毛;子房密被灰绒毛;蒴果有毛;花期3月,果期4-5月。因其枝条细长柔韧,可用来编制簸箕、筐萝等,即“至秋,任为簸箕”,故名簸箕柳。
因其枝条细长柔韧,可用来编制簸箕、筐萝等,即“至秋,任为簸箕”,故名簸箕柳。
簸箕柳是杨柳科柳属灌木植物。小枝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无毛,当年生枝初有疏绒毛,后仅芽附近有绒毛。
叶披针形,长7-11厘米,宽约1.5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腺齿,上面暗绿色,下面苍白色,中脉淡褐色,侧脉呈钝角或直角开展,两面无毛,幼叶有短绒毛;叶柄长约5毫米,上面常有短绒毛;托叶线形至披针形,长1-1.5厘米,边缘有疏腺齿。
花先叶开放,花序长3-4厘米,无梗或近无梗,基部具鳞片,轴密被灰绒毛;苞片长倒卵形,褐色,先端钝圆,色较暗,外面有长柔毛;腺体1,腹生;雄蕊2,花丝合生,花药黄色;子房圆锥形, 密被灰绒毛,子房柄很短至无柄,花柱明显,柱头2裂。蒴果有毛。花期3月,果期4-5月。
该种与北方的筐柳(Salixlinearistipularis (Franch.) Hao)很近似,但枝色较深,花序较细,花柱较长。此外,二者在生态习性和经济用途上都很相近,有待进一步研究。
簸箕柳喜光,纯林在强烈光照条件下,只要水分充足,萌条生长旺盛;不耐庇荫,在乔木林冠下,透光度低于40%,即生长不良,以至逐渐枯死。在深厚湿润疏松肥沃的壤土和沙壤土上生长旺盛,萌条细长、柔软、韧性强,割条年限长。耐水淹和积水。在山东,地下水位1米左右的林地最常见。在水淹条件下,只要梢部露出水面,一般不会淹死。耐盐性中等,在0.2-0.25%的轻盐碱地上能够生长,比紫穗槐的耐盐性差。
分布于浙江北部、江苏、山东南部,河南东部、安徽东部、淮河中下游冲积平原,多栽培。
簸箕柳喜阳光,耐干旱瘠薄,耐水湿,适应性强,不择土壤。
簸箕柳插条易生根,一般为插条造林。
造林季节:春季、雨季、冬季均可造林,以冬春两季较好。春季在土壤化冻后造林,越早越好。冬季以“立冬”前后,树叶黄落时进行,来年春季发芽早、长势旺,比春插的可增产10-20%。雨季造林,在雨季前期大雨透地时进行嫩枝扦插。
种条选择和处理:簸箕柳要挑选优良品种的种条。取当年生健壮、无病虫害,粗0.5-1厘米的条子作种条,从枝条中下部、木质化好的部位剪取插穗。插穗截成15-20厘米长(粗条短一些、细条长一些),剪口要平滑、无劈裂,然后按粗细分级,搁好备用。春插的插条最好冬采贮藏,在背阴处挖深、宽各1米的贮藏沟,将插条放人沟中用湿沙或湿土掩埋,春插时随插随取。春插如就地取条,也可以随插随采条。夏季为带叶扦插,插条应随采随用,采下的条子放在清水里暂存,防止失水。
扦插:成片造林在扦插前要做畦,畦宽1.5-2米,每畦栽3-4行。如遇天气干旱、土壤墒情不好,要提前浇水造墒。扦插时插条要粗细分级,直插或斜插均可,插后踏实,使插条和土壤密接。冬插要在插条上面覆一层细土,以防风干失水。夏季扦插要防止插条下端皮部和木质部分离,可先打眼后扦插,插穗上端要露出2-3厘米。
造林地宜选河滩地、低湿地、轻盐碱地,以及沟渠边坡、河堤坡脚、坑塘等靠水的地方,在深厚肥沃的壤土、沙壤土上生长良好。在平原地区,营造成片的编条林或条粮问作,以疏松、湿润、肥沃的壤土、轻壤土产量最高。
采用适宜的整地方式。平原地区的成片造林,在平整土地后全面整地,深耕30-40厘米,耕后耙平,以备造林。条粮间作,可实行带状整地,在整地带内深耕30-40厘米,耙平后以备造林。边坡行带状栽植,一般进行水平阶整地、穴状整地等局部整地,等高排列,整地深度40厘米左右。
在整地的同时可采取改土措施。对沙土地,掺加部分粘土来提高保肥保水能力,并增施有机肥和绿肥压青。对粘重的土地,掺加部分沙土进行改良。在盐碱地造林,采用挖排碱沟,修台田、条田,蓄淡压碱,绿肥压青等改良措施,待土壤含盐量降到0.2%以下再造林。平原地区的条编林,结合整地施足基肥,每公顷可施圈肥30-45吨。
簸箕柳喜湿、耐涝,适于栽在河滩、堤脚,沟渠、道路的边坡中下部.一般行距1-1.5米,株距0.5-1米。簸箕柳喜光性强,不耐庇荫,不宜与乔木株问混交或行间混交。当边坡植树由乔灌木树种相结合时,可由簸箕柳、筐柳与乔木带状混交,并适当加大与乔木之问的行距。
在平原地区营造成片的编条林,一般采用行距50-60厘米,株距40-50厘米,每公顷37500-45000株。地力好可密一些,地力差可稀一些;需用细条可密一些,需用粗条可稀一些。适当密植能提高早期产量,条子细长柔软,粗细均匀,编制利用率高;在集约经营的编条林中,每公顷可增加到9万-15万株。
条粮问作时,簸箕柳呈带状栽植,每带4-6行,行距30-40厘米,株距30-35厘米,带间距15-20米,农作物与柳条带相距0.5-1米,以利于农作物耕种和抚育条林。问作的农作物用矮秆作物,如豆类、花生、绿肥作物等。
土壤管理:插条后浇一次透水以保成活,春旱时视土壤墒情浇水1-2次以促生长,秋末浇一次封冻水。雨后、浇水后要及时中耕、松土除草,一般每年可松土除草2-3次。若作为编条林经营,一般在3-4月每公顷追施尿素150千克、硫酸钾225千克、过磷酸钙750千克,5月份速生前期再施尿素225千克,追肥要结合浇水;7月上、中旬伏条收割后,结合中耕、灌溉,每公顷再施尿素375千克。
平茬:簸箕柳作条林经营,需进行平茬。平茬一般在“立冬”前后,将柳条齐地面削去,留茬要低,来年萌发的条子较壮。经过连续几年的割条,根茬逐渐增高.发芽减少,长势变弱。所以每隔7-8年要削茬一次,用锋利的锛或斧,将老的根茬齐地面削去,切口要平滑,以利于下年发条。
除杈:除权是培育柳条的重要措施,将柳条上发的权子及时除掉,可使条子光滑无疤。簸箕柳的柳条多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发杈,在这期间可根据发杈的多少,除权2-3次。除权要早,在萌芽开始生长、权子尚未木质化时抹去。
供条编用的柳条需要剥皮制成白条。簸箕柳在冬季割条,柳条的皮层与木质部不易分离,需蒸煮后再剥皮。当年冬季不收割,在春季萌芽时再割条,就容易剥皮,称为“春白条”。在7月中下旬到8月上旬割条,易剥皮,条子质量好,称为“伏白条”。割条时要选睛天的早晨,随割条随剥皮。剥皮后的条子要及时晒干,防止发霉变色。晒干的白条要分级,每3.5-4千克捆成一捆,及时外运或贮藏。
簸箕柳的编条林一般在夏季收割“伏白条”。割伏白条后,根颈处萌发很多细弱枝条,并使植株长势变弱。连续割伏白条2-3年后,应停止割伏白条一年,延至“霜降”至“小雪”期间再割,以便养茬复壮,恢复树势。在较瘠薄的土地上,夏季割条和冬季割条可隔年进行。
危害簸箕柳、筐柳的病虫害有象鼻虫、金龟子、锈病等,应注意监测病情虫情,及时防治。象鼻虫多在6月中下旬发生,咬断柳树的嫩梢,影响柳条的质量,可在成虫发生时喷洒敌百虫等药液。锈病多发生在“秋分”前后,可在发病前喷波尔多液,发病期喷敌锈钠。
经济
簸箕柳的枝条强韧,剥去皮后,色白光滑,可编制柳条箱、筐篮、农具、方筐、圆筐、条斗、簸箕等用具。这些成品在商业上统称条货。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经济植物。
生态
簸箕柳适应性强,根系发达,萌芽性强,生长速度快,是很好的护坡固堤、固沙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