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10 21:09
一种光学现象,属于散射的一种情况。又称“粗粒散射”“大颗粒散射”。
米散射理论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古斯塔夫·米(Gustav Mie,1868—1957)于1908年首先提出,因此得名。
当大气纯净清洁时,起主要散射作用的是大气气体分子的密度涨落,大气分子尺度远小于入射波长,此时的散射称为“瑞利散射”。但是当空气中存在大微粒,如灰尘,水滴和来自污染物的颗粒时,散射方式发生变化,米散射理论从电磁理论出发,进一步解决了均匀球形粒子的散射问题,与瑞利散射结合起来能够解释许多大气光象。
(1)天空的颜色
在地球的大气层,光线的实际散射是几种散射型式的结合。当大气纯净清洁,只有少量米散射的时候,天空会呈现出高饱和度的蓝色或者蓝绿色。但当大气浑浊时,由于大气气溶胶(如沙尘暴)的米散射作用,从而使天空呈现灰白色。
另外,在气溶胶粒子强烈的前向散射作用下,使得太阳周围的天空特别明亮,这就是日周光。
(2)云朵的颜色
云朵内充满直径大于波长的水滴,对日光产生的是米散射,因此正午经过太阳照射的云彩经常会呈现白色或者灰色。
(3)海水的颜色
海水颜色即海面向上辐射的可见光所呈现的表观颜色,其与海洋水体所包含的物质成分密切相关:在清洁的大洋水中,悬浮颗粒少,粒径小,分子散射起着主要的作用,其散射服从瑞利散射定律, 呈深蓝色, 近海水中含有较多的无机的和有机的悬浮物质,其粒径远大于光波的波长,这种粒子的散射服从米散射定律,因此, 近海海色呈海洋溶解物质的蓝绿色或黄褐色。
(1)尺度数α
散射的程度变化是粒子半径(r)与辐射波长(λ)比例的函数。因此常引用无量纲尺度数α = 2πr/λ作为判别标准:
当尺度数α远小于0.1时,可用瑞利散射;
当尺度数α≥0.1 时, 需用米散射;
当尺度数α>50 时, 可用几何光学。
通过精确计算散射场可以发现,当粒子尺度很小(远小于0.1)时,米散射就简化为瑞利散射,而当其尺度较大(α>50)时,米散射的结果又与几何光学散射导出的结果一致,所以米散射理论是球状粒子散射的通用理论。
(2)变化规律
下图给出水滴的散射效率因子随尺度数α变化的曲线。
图右侧:随着粒子的相对尺度增大,散射效率因子随波长已经基本不变,说明各种波长具有几乎相同强度的散射,而且散射光中各种波长的比例也和入射辐射中的一致。即,散射的程度跟波长无关,这就解释了为何云朵是白色的:
云滴的半径常在3~6μm,远大于可见光波长(0.38~0.78μm),α约为16~69,根据米散射理论此时照入云朵的太阳光,其各波段散射的强度与入射时比例一致,即所见仍为太阳光的白色。
海水及天空的颜色同理。
一个完美控制的激光束能够准确地散射于一个微粒,产生出命定性的结果。这样的状况也会发生于雷达散射,目标大多数是宏观物体,像飞机或火箭。利用米散射,还能探测城市及郊区范围内的气溶胶的空间及时间变化,是城市大气污染监测与控制的理想探测手段。应用范围:适用于气象探测、污染探测。
许多科技领域显著地应用到散射和散射理论。例如,超声波检查、半导体芯片检验、聚合过程监视、电脑成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