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19战斗机

更新时间:2024-06-30 13:53

米格-19战斗机(英文:MiG-19 Fighter,北约代号:Farmer,代号译文:农夫,俄文:Микоян МиГ-19),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一种单座双发喷气后掠翼战斗机,也是世界上第一种进入批量生产的超音速战斗机。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1950年,苏联政府命令米格设计局研制一种飞行速度能够超越音速并且航程要大于该设计局以前研制的所有战斗机。在此之前,虽然单发的米格-15LL和一些米格-17的试验型号可在短时间内作超音速飞行,但是它们都无法持续保持这个速度。于是米格局提出了SM-1双发超音速战斗机的验证机计划,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解决如何持续进行超音速平飞和超音速飞行所带来的操纵问题,该计划最终的成果即米格-19战斗机。

1955年,在装备雷达的米格-17PF进入苏联国土防空军服役后不久,苏军就发现该飞机的性能不足以拦截英国的堪培拉PRⅢ和美国的RB-57D侦察机。另外,美军的B-29“超级堡垒”轰炸机改为夜间轰炸,米格-15无法发现并拦截,因此苏联加速发展在研的全天候的截击机。

研制进程

SM-1(I-340)计划:从SM-1设计伊始,米格设计局就与前苏联中央流体动力研究院和中央发动机研究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米格局进行结构设计的同时,亚历山大.米库林设计局开始同步进行AM-5涡喷发动机的研制。由于这是米格设计局首次在截击机设计中引入双发概念,为了验证新飞机上的并列双发设计,一架标准型米格-17“壁画”A被改装成了一架双发推进飞机,这就是SM-1原型机。苏联试飞员格利高里·瑟德夫驾驶SM-1在距莫斯科东南56千米的茹科夫斯基飞行试验中心开始了试验飞行,试验结果表明SM-1发动机推力不足,因此米格设计局决定为飞机更换两台新型的带加力的AM-5F发动机。随后进行的飞行试验数据证明米格局的并列双发设计方案是可行的,但同时也发现了两台AM-5F发动机的推力对于一架真正的超音速战斗机来说仍然是不够的,会导致整架飞机的推重比偏低。

SM-2(I-360)计划:1950年7月30日,斯大林在克林姆林宫召开会议讨论苏联空军未来战斗机的发展。米格设计局被要求在米格-17的基础上发展一种加大航程的型号(后来发展成了米格-19)。米格设计局的新机计划被赋予了SM-2的设计代号和I-360的军队编号。该机的总设计师是阿纳托利·布鲁诺夫,他的助手洛斯提斯拉夫·贝利雅科夫负责米格设计局内参与新机子系统设计的各部门的协调工作。

SM-2与SM-1的区别有:SM-2的机身加长了1.6米,翼展从9.62米缩短到9.04米,最大起飞重量由5210千克增加到6820千克。SM-1的机翼上有3个翼刀(标准的米格-17的机翼),而SM-2只有一个。SM-2的着陆灯从左翼下移到了机鼻下方,主起落架和起落架舱门也作了修改,腹鳍面积有所增大。SM-2还有一个明显特征是采用了T型水平尾翼

列装入役

1952年5月,SM-2试验样机首次开始了飞行试验,但因为发动机不能达到要求需进行改进,直到1954年2月在解决了SM-2的大部分缺陷后才完成设计定型。

1954年2月17日,苏联航空工业部下令批量生产SM-2战斗机,并将其正式命名为米格-19战斗机,其后北约赋予其Farmer代号(代号译文:农夫);同年3月第一批米格-19战斗机进入苏军服役。苏联航空工业部给的代号是“型号25”,而米格-19仅是其的公众代号,在官方的生产序列和其他文件上,该型都被称作“型号25”。

1955年8月31日,定型后,改称米格-19。在定型前,米格-19已经在土希诺航展上露面,一定型,生产型米格-19就交付空军进行作战试飞,

米格-19战斗机当时创造了1.3马赫的飞行速度纪录。米格-19战斗机产量并不高,不及米格-15战斗机和米格-17战斗机,并很快被米格-21战斗机所取代。

技术特点

总体设计

米格-19战斗机采用头部进气设计,部分机型在进气口上方有装有雷达的锥形整流罩,或在进气口内有整流锥。身蒙皮材质为铝质,尾喷口附近使用少量钢材。翼展19米,采用后掠翼设计,机翼前缘后掠角58°,在离翼尖约1/4处变为55°,两翼上各有一具翼刀,高32厘米。机身可拆分为由进气道和其后的管道组成的前部与机身后部,两部分通过4个可快速拆卸的螺栓相连接。

米格-19战斗机是第一种配备减速伞的米格战斗机,其TF-19减速伞被装在位于左侧尾翼后下方的容器内,展开后长4.5米。使用该伞可将着陆滑跑距离由不开伞时的800米缩短到600米。米格-19的翼展9.19米,其翼梁采用了D-16-T铝合金,机翼前缘后掠角58°在1/4处变为55°,每边机翼上有一个高32厘米的翼刀。飞机的副翼和襟翼由液压驱动,襟翼在起飞时展开角为15°,在降落时为25°。飞机由右发动机为液压系统提供动力,双重冗余的液压装置可提供20.67兆帕的压力。这套液压装置可为起落架、襟翼、减速板收放提供动力并可作为飞行控制系统的后备动力。

动力系统

米格-19战斗机的动力装置由两个涡轮喷气发动机和一个在机头的圆形进气口组成,两台AM-9B(RD-9B)发动机并排安装在机身内部,加力燃烧室安装在机身后部。机头看似单一的进气口实际上是在内部分开的,每个发动机都从自己的进气口吸入空气。两台发动机共用的前进气口由垂直隔板分成两个通道,用于向发动机供气。

发动机所需燃油装在机身后部的4个油箱中,4个机身油箱的总容量为2170升。此外机翼下部可挂载两个容量为760升或400升的副油箱,米格-19的大部分飞行都是使用副油箱燃料。

武器系统

米格-19战斗机去掉760升副油箱后,其翼下挂架可携带50~250千克范围内的炸弹。此外还可挂载带8枚S-5无制导火箭弹的火箭发射巢。S-5火箭弹有两种型号,S-5M是空对空火箭而S-5K是对地攻击火箭。在翼根处安装有两门23毫米N-23机炮和机鼻右下方的一门37毫米N-37D机炮。其中N-23机炮是由A.纽德曼和A.A.日茨特研制的,每分钟射速850发,N-37D机炮射速为每分钟400发。

航电系统

米格-19战斗机的航电设备包括:PCИУ-4B通信电台、PB-2无线电高度表、MPП-56信标机、CPO-1识别器、APK-5无线电罗盘、ACП-5H瞄准具(S型用CPД-1M瞄准具,P型装有PП-5雷达)。

性能数据

衍生型号

米格-19:最初生产型米格-19,内部编号“型号25”,北约称“农夫-A”。可挂载8枚S-5M空对空火箭或S-5K对地攻击火箭,并有两门N-23机炮与一门N-37D机炮。垂尾指示灯上装备有Syrena2雷达警告天线和SRD-1“Konus”测距仪。

米格-19P:即米格-19П战斗机1955年开始装备部队,北约称“农夫-B”,在机鼻处装备一具RP-1“绿宝石”雷达,具有发射R-3(北约称AA-2“环礁”)导弹的能力。

米格-19PG:米格-19P改进型,装备有“地平线-1”地面控制数据链。

米格-19S:米格-19P改进型,1956年开始装备部队,北约称“农夫-C”,是产量最多的一种米格-19。加装一具“Svod”远程导航接收机。使用全动水平尾翼,加装了减震器,以防止在亚音速下的震颤。

米格-19R:侦查型米格-19S,机鼻处的机炮更换为照相机,采用升级后的RD-9BF-1发动机提供动力。

米格-19F:使用RD-9BF-1发动机提供动力的米格-19S。

米格-19SV:高空截击型米格-19,1956年开始装备部队,用于击落北约的侦察气球,1956年12月6日创下20740米(68045英尺)的高度纪录。

米格-19SVK:米格-19SV使用新型机翼的改型,升限较米格-19SV略有提升,未大规模生产。

米格-19SU(SM-50):用于拦截U-2的高空截击型米格-19,装备有液体燃料助推火箭,但因高空操作性能不佳,容易进入尾旋状态,最终项目被取消。

米格-19PF:装备了雷达的单座全天候截击机,少量制造。

米格-19PM:1956年开始装备部队,装备4枚K-5M导弹(北约称AA-1“碱”),拆除了机炮。

米格-19PML:米格-19PM改进型,装备有“Lazur”地面控制数据链。

米格-19PU:装备有液体燃料助推火箭,与米格-19SU相似。

米格-19PT:单座型米格-19,装备4枚R-3导弹(北约称AA-2“环礁”)

米格-19M:由米格-19与米格-19S改装的靶机。

试验机

SM-6:2架米格-19P改造的K-6导弹与“Almaz-3”雷达的测试平台。

SM-12:米格-21原型机,共生产4架。

SM-20:Kh-20巡航导弹(北约称AS-3“袋鼠”)的测试平台。

SM-30:装备有PRD-22助推火箭的零距离起飞(ZEL)试验机。

SM-K:K-10巡航导弹(北约称AS-2“鲑鱼”)的测试平台。

其他国家米格-19

S-105:捷克斯洛伐克通过许可证生产的米格-19。

歼-6:中国以米格-19为蓝本建造的米格-19。参见歼-6

强-5:歼-6的对地攻击改型。参见强-5

服役动态

苏联

作为苏联空军与东德空军的主力装备,米格-19参加了大量对西方飞机的拦截行动。

1957年秋季,一架米格-19的驾驶员报告称发现了一架侦察机,事后发现这是一架U-2。在U-2后来执行的几次任务中,米格-19多次起飞试图拦截,但由于升限限制均未成功。在拦截中,米格-19采用了一种被称为“仓卒向上射击”的机动(动力跃升),即通过打开加力冲刺至本机升限(甚至略微超过),然后用机炮或火箭弹攻击上方的U-2。这样的危险动作导致许多米格-19进入尾旋状态无法改出而坠毁。

1960年击落加里·鲍尔斯所驾驶的U-2的行动中,由于指挥混乱,一架米格-19P被己方的一枚S-75(北约称SA-2)击落,飞行员谢尔盖·萨夫罗诺夫阵亡。

1960年7月1日,一架米格-19击落了一架RB-47H(编号S/N53-4281),但北约方面声称该机当时正位于北极圈内的公海上空,机上6名成员中4人死亡,2人被俘,1961年被释放。

1964年1月28日,一架误入东德领空的T-39被米格-19击落,机上3人死亡。

越南战争

1969年,越南成立了第925航空团,装备米格-17与米格-19(大部分为中国提供的歼-6),该团团部设在安沛。到1969年4月,9名米格-19飞行员开始战斗值班。北越装备的米格-19基本上是来自中国的歼-6,数目在最多时不超过54架。

相比高机动性的米格-17与速度更快的米格-21,北越空军的飞行员并不喜欢米格-19。越南空军的米格-19与参加线卫-1与线卫-2行动(又称圣诞轰炸)的美军飞机进行了空战。越南军方声称击落了7架F-4。越南空军的米格-19一直服役至20世纪80年代。

中国

中国引进仿制了米格-19后发展的歼-6曾一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主力装备,并被改装为攻击机(强-5)、教练机(歼教-6)与其它试验机型。歼-6直到2010年才退出现役,强-5仍在服役,最后一架于2012年10月交付,部分歼教-6仍在服役。有一些将歼-6改造为无人攻击机或靶机的传言。

其他国家

阿富汗:1964年从阿富汗皇家空军处继承了36架米格-19。

阿尔巴尼亚:1959年从苏联获得了12架米格-19PM,20世纪70年代与中国交换为歼-6。还从中国以军援方式获得了另外70架歼-6。

孟加拉国:24架巴基斯坦赠送的歼-6在孟加拉空军中服役。

保加利亚:米格-19自1958年至1973年在保加利亚空军中服役。

柬埔寨:1975年越南与红色高棉发生边境冲突后,中国于1977年援助了16架歼-6,但只有6架完成组装,这些飞机后来作为战利品被入侵柬埔寨的越南军队带走。

捷克斯洛伐克:装备米格-19S、米格-19P、米格-19PM并通过许可证生产S-105。

埃及:米格-19在埃及军队中服役并参加了中东战争。1979年以1.67亿美元价格从中国购入歼-6飞机44架、歼教-6飞机6架、涡喷-6发动机220台、涡喷-8发动机28台。

印度尼西亚:1961年印度尼西亚空军获得了一些米格-19S,这些战机于1970年退役。

伊拉克埃及:赠送了40架歼-6。

伊朗:据称由朝鲜赠送,1983年4月海运至伊朗。

朝鲜:朝鲜能够自行组装米格-19,歼-6仍在朝鲜空军中服役。

巴基斯坦: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巴基斯坦空军获得了一些歼-6,这些歼-6进行了一些改装使之能发射美军提供的响尾蛇导弹与从法国购买的魔术导弹。2002年5月27日全部退役,但仍在一些机场保存。

波兰:22架米格-19P和14架米格-19PM,1957年开始服役,1974年全部退役。

罗马尼亚:17架米格-19P和10架米格-19PM1958年(米格-19PM为1959年)至1972年间在罗马尼亚空军中服役。

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后,索马里曾用本国渔业资源与中国交换了一些歼-6,后该项目因该国政府被推翻终止。

苏丹:苏丹空军仍然使用中国出口的歼-6。

坦桑尼亚:12架歼-6。

越南:越南空军的米格-19参加了越南战争。

赞比亚:从中国购入12架歼-6并仍在使用。

总体评价

米格-19战斗机在服役初期曾多次出现空中爆炸事故,接连导致了多名飞行员的丧生。最后发现因为两台并列安装的AM-5B发动机不断加热导致在发动机下方的机身油箱出现高温,结果导致其爆炸。随后研制方通过在油箱和发动机间采用隔热金属板的方法解决了问题。

米格-19战斗机在超音速飞行时,飞机操纵困难;而且当后机身的两块减速板打开时,减速板后面会产生一个低压区,使得气流在水平尾翼下发生紊动而导致飞机产生剧烈的颠簸。(凤凰网 评)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米格-19仍然是一型性能优秀的战斗机。米格-19的爬升率突出,可以在1分6秒内爬升到10000米高度,爬升到15000米也仅用3分30秒,其升限为17500米,在10000米高度,速度可达1451千米/小时。米格-19出色的爬升率将与其同一时代出现的西方战斗机远远甩在了后面。例如米格-19最直接的对手――美国F-100“超佩刀”战斗机要花将近4分钟才能爬升到10500米高度。米格-19在最大速度、爬升率和升限上都超过了比其晚服役4个月的F-100战斗机,并且F-100还比米格-19重大约73%。这是历史上苏联的主力战斗机首次在性能上全面超越它的美国对手。(《世界航空航天博览》 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