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5 15:52
自认为是文明世界主宰的罗马人在三次布匿战争中彻底中击败了地中海强敌迦太基后,开始了大举东进,他们打败了曾经骄傲与勇敢的马其顿人,并击败了狂妄的叙利亚国王安条克三世,罗马的鹰旗在西班牙,北非,意大利,巴尔干以及小亚细亚到处飘扬,似乎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止罗马军团的短剑与盾牌,再大的土地也填不满他们征服他们所能看到的文明世界的勃勃野心,他们把战争与死亡带向敌人,而把财富带回罗马。此次,他们的兵锋指向了黑海附近的米特拉达梯。当罗马人扩张到小亚细亚的时候,罗马人与米特拉达梯人的战争就不可避免了,双方都在准备战争,所需要的不过是进行战争的理由罢了,战争,就象那变幻莫测的乌云一样,随时可能会爆发。
(前89~前84年)
米特拉达梯六世经长期准备后,乘罗马陷入同盟者战争无暇东顾之机,进军罗马的亚细亚省。战争初期,本都军兵分三路,击败罗马在小亚细亚的军队,继而挥师进入欧洲,占领马其顿和希腊广大地区,所到之处受到深受罗马压榨的各族人民的欢迎。公元前88年,本都大将阿基劳斯在哈里斯河战役中以少胜多,大破比提尼亚军队。
至前87年,罗马在东方的属地丧失殆尽。罗马元老院任命L.C.苏拉为统帅,率军东征。前86年,罗马军队先后在雅典(雅典围攻战)、喀罗尼亚(喀罗尼亚战役)、欧尔科美诺斯(奥考麦努斯战役)等地获胜。本都军被迫撤出希腊。与此同时,小亚细亚各地由于战争负担过重,亲罗马派乘机活动,纷纷倒向罗马,本都陷于孤立。前85年,米特拉达梯六世与苏拉缔结和约,放弃所占领土,交出舰队并付3000塔兰特赔款。
(前83~前81年)
早在前次战争的末期,双方分散于爱琴海两岸的军队,就不约而同地面临后方威胁。作为战胜者的苏拉,时刻需要提防在意大利本土搞事的马略党人。这些古典时代的平民主义者,不仅深刻地改变了罗马共和国军制,也非常乐于将元老院中的菁英主义派系消灭。至于在各条战线上吃瘪的米特拉达梯六世,也开始面临许多本国地方派系的挑战。从本都王国的宫廷内部,到原至黑海地区的地方主义势力,都期望用乱局来浑水摸鱼。
因此,当两国主力部队纷纷从希腊半岛撤退,就立刻投入更为残酷的内战当中。苏拉的东征军要继续同理论上的同袍厮杀,米特拉达梯的西征军也必须向北进行平叛镇压。临行前,双方还达成一个众所周知的口头协定:罗马军团从希腊东部撤退,本都人也必须将征服的小亚细亚半岛吐出。
然而,在具体的履约问题上,双方的表现也是截然不同。由于早已控制大半个希腊和爱琴海东岸,罗马人根本不在乎是否保留自己在底比斯或雅典的永久存在。只要共和国的金融和国际信用尚存,就不必在所有区域都施行军事占领。临时扩编的舰队遭到遣散,从各地募集的同盟者也打道回府。唯有2个齐装满员的军团获得保留,驻守在帕加马等地以防不测。但本都人就不愿意将全部征服所得让出。出于维持地理边界的需要,一些部队始终停留在卡帕多西亚境内,不愿意从分割半岛东西两头的哈里斯河(克泽尔河)撤走。这种行为也势必遭到罗马内部的好事者关注。
公元前83年,负责指挥罗马留守部队的L.穆列纳发现,本都军队正在进行动员和扩编。这主要是因为米特拉达梯准备对北方的科尔基斯与克里米亚半岛用兵。但在罗马人看来,却是不守诚信的东方专制君主要谋划新的入侵。加上本都驻军从未离开当初承诺归还的区域,使得穆雷纳决定对其进行惩戒性攻击。当然,罗马总督本身也有积累功绩需要,麾下士兵也渴望用战利品充实腰包。但米特拉达梯的两面三刀,无疑是最政治正确的动手借口。
于是,两个军团的罗马士兵就浩浩荡荡地进入卡帕多西亚境内,扫荡了所有依然终于本都的城镇。他们最远抵达了位于安纳托利亚山区的科马纳城,几乎瞬间瓦解了米特拉达梯大王的南方遥控指挥能力。后者却需要优先对付本国地方势力,害怕因多线作战而再次陷入惨败境地。随即就派出特使远赴罗马,向元老院控诉穆雷纳总督的违约行径。结果,罗马当局也从本土派出专员赶赴东方,告诫穆雷纳不要打破先前的协议。
但在一心建立功绩的总督看来,首先违约的恰恰是本都国王,自己的行为则是逼迫对方履行义务。鉴于总督有着巨大的地方权力,他也完全有权限做出针对局势发展的快速反应。因此,类似的惩戒行动不仅没有终止,反而在公元前82年愈演愈烈。罗马军团这次从卡帕多西亚出发,向北直接袭击了400个本都边境村庄。当本都使节赶到军营中抗议,穆雷纳则直接傲慢地予以回应:根本没有任何成文的合约被书写下来!
此时的本都主力军已完成了平叛作战,因此能立刻南下迎战,从而导致了第二次米特拉达梯战争的爆发。首批进行反击的本都军队,由大将戈迪乌斯率领,却没有直接向着罗马人所在位置开拔。作为一支偏师,他们大都由享受国王津贴的雇佣兵组成,并将目标锁定在罗马控制区的乡村。因此,当罗马人完成惩戒之余,忽然发现自己的后方也遭到了本都人劫掠。两个军团立刻调转反向,赶往加拉太地区进行驱逐。但他们没有想到,还有另一支规模更大的本都军队,正在米特拉达梯大王率领下朝自己逼近。
公元前82年夏季,罗马人终于在流经加拉太境内的哈吕斯河遭遇对手。作为小亚细亚半岛的重要分界线,该河一直是许多强权爆发冲突的起始点。本都与罗马的上一次战争,同样是在类似区域打响。但戈迪乌斯却始终不与穆雷纳的军团直接碰撞,而是选择扎营和构筑阵地防御。罗马人则按照直接最为传统的方式应付,同样在对面扎下营垒,并准备对本都军营发起完全强攻。然而,在所有计划得以实施之前,数万本都主力军已随米特拉达梯大王一同抵达战场。
在之后爆发的第二次哈吕斯河战役中,罗马军团将最后一次遭遇经典的马其顿方阵。这种古老而实用的密集阵战术,已经在上次战争中显出严重疲态。一旦战场所在的部地形过于复杂,庞大的方阵就容易因内部割裂而惨遭罗马剑盾的致命突击。但反过来看,无论是精锐的马其顿或塞琉古王朝正规军,还是临时集训的斯巴达贫民与本都奴隶,都没有让军团从正面撕裂自己的阵线。因此,当战场换到相对平坦的河畔空地,罗马军团的正面劣势就再度暴露无遗。加上原本就存在的雇佣兵牵制,让指挥水平有限的穆雷纳就更加难以有的放矢。
更为糟糕的是,本都军队的真正精华是各类优秀骑兵。除了仿照马其顿模式组建的希腊化伙伴卫队,还有分别受帕提亚帝国和斯基泰人影响的不同级别具装。在有足够空间施展的情况下,这些骑兵也并不害怕遭到罗马步兵顽抗。河畔的开阔战场,更是有利于米特拉达梯军中的其他轻装兵种施展。倒是孤悬在外的罗马远征军,通常没有固定的优秀骑兵配额。因此,穆雷纳的败局就成为板上钉钉的事情。但依靠更好的单兵素质和军官层指挥,他们还是在撤退中临危不乱。这让他们得以有剩余力量保护半岛西部的各城市区域。
随后,米特拉达梯趁机大举南下,再次控制那些先前就臣服自己的卡帕多西亚城镇。穆雷纳的罗马当局,通常只在其中驻防自己招募的本地佣兵,所以丝毫起不了拖延作用。但本都方面自觉没有做好万全准备,并不期望与罗马发生全面冲突。因此,战争很快就由直接冲突又变为了长期对峙。
到了公元前81年,罗马的使节去到半岛西北的赫拉克里斯城。通过一番许诺和游说,当地的希腊人和比提尼亚贵族都被动员起来,直接向本都王国的腹地发起进攻。在王国都城锡诺普,他们遇到了米特拉达梯留下的驻防军和庞大海军。因此,这路人马的存在也始终只能起牵制作用。不过,远在罗马苏拉和元老院已彻底厌倦了这场东方闹剧。新的命令被传递到爱琴海以东,迫使穆雷纳和米特拉达梯六世都选择了握手言和。规模始终有限的第二次米特拉达梯战争,就在双方的保持克制中落幕。
尽管如此,这次由违约造成的战争还是对所有人都产生了影响。对于罗马而言,内部党派纷争始的重要性始终要排第一。但对方的爽约前科和暴露出来的动员能力,还是让决策层必须对东方区域有所准备。同时,许多原本会首鼠两端的区域势力,都因为米特拉达梯的野心而紧密拥抱在罗马身边。尤其当东方式君主不乐于乖乖信守承诺,这些武力不如本都的国家就更加需要罗马军团庇护。
最后,本都人自己也深感协议不能保护自己的最大化利益。原本准备暂停备战的大王,索性用大量时间对旧式军队进行罗马化改革,为的只是能有朝一日同他们决战。他还联络西班牙反罗马势力,企图对罗马东西夹击。
(前75~前65年)
米特拉达梯六世乘罗马内部局势混乱之机,为夺取小亚细亚北部的比提尼亚向罗马宣战。本都军分头并进,击败罗马军,占领比提尼亚,在卡尔西顿战役中获胜,进而攻占赫勒斯滂沿岸大部地区。罗马统帅L.卢库鲁斯率大军反击,在塞西卡斯之战击溃本都军,迅速收复失地,夺回比提尼亚,并侵入本都境内,在卡比拉战役击破米特拉达梯六世。
米特拉达梯六世逃往亚美尼亚,不久又卷土重来。公元前67年,本都国王米特拉达梯六世返回本都境内,亲率其王国军队向泽拉(今土耳其中部偏北地区)附近的罗马军队营地发起进攻。罗马援兵赶到后双方爆发野战,特里亚留将军所率罗马军团几乎被全歼,米特拉达梯国王在战斗中负伤(泽拉之战)。
罗马改派庞培率军作战,于前66年的吕科斯战役重创米特拉达梯六世,并与帕提亚(安息)结盟。翌年,米特拉达梯六世逃往黑海北岸。
公元前 66年,罗马派庞培出使东方,同安息(帕提亚)结成同盟,以孤立本都国。公元前 65年,米特拉达梯兵败,逃亡黑海北岸。为东山再起,加紧搜刮民财,激起民愤,在部队哗变后于公元前 63年自杀。
本都国王米特拉达梯六世故去后,其子法尔纳凯斯二世被罗马将军庞培立为博斯普鲁斯(博斯普鲁斯王国)——辛梅里安(今克里米亚地区)的君主。
前49至前44年,罗马发生内战,法尔纳凯斯乘机重建其父王的本都王国,并通过征战扩充其在小亚细亚的统治范围。凯撒在稳定了埃及的局势后率军北上,进入小亚细亚。前47年5月,凯撒大军在本都的泽拉战役中大败法尔纳凯斯及其所部。其后,本都的领土被几个小国的国王瓜分。
米特拉达梯六世在位 57年,与罗马帝国进行战争就达26年。本都国王对罗马的长期征战,打击和动摇了罗马帝国称霸东方的野心和统治。他是少数敢于向新兴的罗马挑战的著名人物之一,也是希腊后期有名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