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09 22:57
类乌齐县,隶属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北部,昌都市北部,地处念青唐古拉山余脉伯舒拉岭西部,唐古拉山余脉他念他翁山东端,三河(紫曲河、格曲河、昂曲河)流域。类乌齐县域内属高原气候区,为内陆干燥气候类型。总面积6147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类乌齐县共有12835户58285人,其中农牧民人口共11133户54457人。2020年,类乌齐县辖2个镇、8个乡,县政府驻地桑多镇。
类乌齐,藏语译音意为“大山”。
考古发掘的昌都卡若遗址、小恩达遗址和察雅烟多遗址等表明在5000年前,包括类乌齐在内的康区已有原始先民进入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阶段。其粟类谷物和贝饰的发现,表明同黄河流域原始文化和沿海地区有一定的接触,反映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原始村落形态。据汉文史料记载,公元前4世纪初,秦献公“兵临渭首”,原居于青海黄河河曲赐支一带的羌人,避强秦之威,举众向西南迁徙,进入四川西北部和西藏东南部,与当地土著居民相融合,繁衍发展为许多部族、部落,大部分散居于青藏高原东南部,逐水草而居,史称为“西羌”。是为康巴藏族的前身。
汉代,类乌齐一带属“外象雄”。
唐初,属苏毗。7世纪,松赞干布建立吐蕃政权,诸羌部融入吐蕃。吐蕃政权设立“五茹”等行政建置。类乌齐及周边地区属于“苏毗茹”辖地,属“下部多康三岗”的范围。七八世纪之交,吐蕃攻打南诏时,类乌齐等地为前沿地带。
唐末,奴隶贫民大起义摧毁吐蕃政权,其原地域内复分立为各个部落,各据一地,类乌齐一带为游牧部落。
13世纪中叶,元朝实现了中国的大统一,设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藏区政教事务。宣政院下设3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其中“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简称“朵甘思宣慰司”)具体负责包括类乌齐在内的今西藏昌都地区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等地区军政事务。类乌齐地方由嘎斯家族管理。
明代,先后设朵甘卫指挥使司、朵甘卫宣慰司,管辖类乌齐等广大康区。内部仍由嘎斯家族统治。
明末清初,和硕特蒙古固始汗统治康区,派德巴(营官)驻昌都等地,督率土司,征收赋税。类乌齐为昌都德巴管辖区。
清康熙五年(1666年,藏历第十一绕迥火马年),类乌齐嘎斯家族绝嗣,法台继任实行活佛转世制,开始形成由扬贡喇章夏仲喇章“两个喇章”和吉仲、帕曲,夏仲“三大活佛”治理时期。清雍正元年(1723年,藏历第十二绕迥阴水兔年),雍正皇帝册封第一世帕曲为“协理黄教诺门汗”名号,将类乌齐一带封赐给帕曲活佛。清宣统二年(1910年,藏历第十五绕迥阳铁狗年)六月,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在昌都推行“改土归流”时,在类乌齐新设恩达县,隶属察木多(昌都)府。
民国初,类乌齐仍由“三大活佛”管理。民国七年(1918年,藏历第十五绕迥阳土马年),藏军占领类乌齐后,西藏地方政府设类乌齐宗,派驻“拉尼”(相当于宗本)管理类乌齐政教,属昌都朵麦基巧(总管)管辖,结束了“三大活佛”管理。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藏历第十六绕迥阳木狗年),民国政府派参谋次长黄慕松赴拉萨致祭十三世达赖喇嘛途经昌都时,在昌都设立蒙藏办事处机构,监管康区地方事务。翌年,民国政府任命类鸟齐寺管家诺那为“西康宣慰使”,并在康定成立“西康宣慰使公署”。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藏历第十六绕迥阴土兔年),西康省正式成立(省会康定),类乌齐隶属其管辖。但实际上西康省未在类乌齐行使有效管理。
1950年10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类乌齐。
1951年8月,中共昌都分工委通过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派出军事代表到类乌齐开展工作。同年9月,成立类乌齐军事代表处。同年10月,成立类乌齐宗人民解放委员会,隶属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
1951年11月5日,召开类乌齐宗第一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经过协商建立类乌齐宗人民解放委员会(属临时性过渡行政机构),管理统战、民族、宗教和建设、财政、文教、卫生、兽防、邮电等工作。
1959年3月,西藏地方上层反动集团发动全面武装叛乱,人民解放军奉命平叛,并进行民主改革,彻底推翻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
1959年5月,类乌齐宗改为类乌齐县,并成立县人民政府,隶属昌都专员公署;同时成立中国共产党类乌齐县委员会。
1968年5月,成立县革命委员会。
1980年,中央召开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中央给予西藏特殊优惠政策。类乌齐县率先在农区实行土地、牛羊承包责任制,顺利地进行了农牧区经济体制改革。
2014年11月,撤销昌都地区和昌都县,设立地级昌都市。类乌齐县属昌都市管辖。
1959年5月,类乌齐县人民政府成立后,设4区20个农牧协会。
1961年,设4区23乡。
1963年,设6区32乡。
1965年,全县建立6个区委、区公所,32个乡党支部、乡人民政府及相应的政府工作部门。
1968年5月,各区、乡及企事业单位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或革命领导小组。
1970年后,在6个区革命委员会陆续成立34个人民公社。
1984年,撤社建乡,恢复为6区32乡。
1988年4月,撤区并乡,全县建制为2镇8乡。
2020年,类乌齐县辖2个镇(类乌齐镇、桑多镇)、8个乡(伊日乡、卡玛多乡、长毛岭乡、滨达乡、尚卡乡、吉多乡、岗色乡、甲桑卡乡),80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县政府驻地桑多镇。
类乌齐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北部,昌都地区北部,地处念青唐古拉山余脉伯舒拉岭西部,唐古拉山余脉他念他翁山东端,三河(紫曲河、格曲河、昂曲河)流域。北与青海省囊谦县相连,西邻丁青县,南与八宿县、洛隆县接壤,东与卡若区毗邻。介于东经95°48′19"至96°51′48",北纬30°56′07"至31°56′11″之间,东西宽112千米,南北长110千米,总面积6147平方千米。
类乌齐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整个地貌景观呈山原类型,分为高原山原面、高原山原宽谷和高原山原峡谷3部分。全县地貌分别受念青唐古拉山余脉伯舒拉岭和他念他翁山控制,随山脉走向决定河流的流向,造成山间河谷深切、沟壑纵横、峡谷众多、坡向分明的特点。桑多镇、类乌齐镇、岗色乡、伊日乡、卡玛多乡、长毛岭乡基本属于高原山原面,同时伴有高原山原宽谷;吉多乡、尚卡乡、宾达乡、甲桑卡乡基本属于高原山原峡谷,又间有高原山原宽谷。县内两条山脉构成诸峰重叠、山势陡峭的骨架。全县最高处为色吉神山雪峰,海拔约5790米;最低处为尚卡乡的达让村,海拔3439米。
类乌齐县域内属高原气候区,为内陆干燥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为2.6℃(7月份平均气温为12.1℃,日平均气温在5℃以上的天数有120天,日平均气温在0℃以上的持续期为250天;昼夜温差大,温差在15℃),全年无霜期只有50天左右(平均日照时数为180.3小时/月),年降雨量在550-650毫米之内;年蒸发量1630毫升,年平均气温在2.6℃,无霜期30天,平均气压660毫帕。
类乌齐县域属澜沧江水系,河流交织,水量充足。主要河流有紫曲、格曲、昂曲3大河流。
类乌齐县域干旱、洪涝、泥石流、霜冻、大雪、冰雹等自然灾害严重。
2000年,类乌齐县耕地面积49500亩,约占全县总面积的0.55%,全属旱地。有草场面积50971427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7.83%,多为春秋草场和夏季牧场。森林面积10195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7.59%。
类乌齐县野生树木有松树、柏树、桦树、野柏杨等乔木和杜鹃树、婆婆柳、柳等各种灌木类。
类乌齐县药材主要有虫草、贝母、知母,红景天、小丛红景天、西藏雪灵芝、秦艽、党参、一支蒿、颠茄、三颗针、鹿茸、麝香、熊胆等。
类乌齐县野生动物有马鹿、獐子、石青羊、藏原羚、黧牛、塔尔羊、棕熊、豹子、豺、狼、猞猁、水獭、旱獭、狐狸、草狐、石貂、狸猫、草豹、猴子和秃鹫、胡兀鹫、雕鹰、鸢鹰、鹊鹞、雪鸡、松鸡、榛鸡、斑鸠、马鸡、杜鹃鸟、黄鸭、白鸭、黑颈鹤、鸽子、雪鸽、百灵鸟、鹌鹑、蛇等。鱼类有鳊鱼、花鱼、土鱼、草鱼、鲢鱼(俗称石爬子)等。
类乌齐县以紫曲、格曲、昂曲3大河流为主的大小河流总长800千米以上,水域面积692.5公顷,年平均径流量为22.33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约160万千瓦,可开发量15.674万千瓦,占理论蕴藏量的9.8%。境内有大小高原湖泊近200个,各乡(镇)均有分布,水域面积达221.6万平方米,占全县水域面积的32%。
类乌齐县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锡、铅锌、金、铜、铁、石榴石、水晶石、菱镁矿、大理石、云母、石膏、石灰石等。其中马查拉煤矿储量为170万吨,可开采量87.5万吨。
截至2019年末,类乌齐县共有12835户58285人,其中农牧民人口共11133户54457人。
2019年,类乌齐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32亿元,同比增长8.2%;第一产业完成2.58亿元,同比增长5.2%;第一产业完成4.2亿元,同比增长3.3%;第三产业完成5.54亿元,同比增长11.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7278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5亿元,同比增长10.3%。
2019年,类乌齐县共完成耕地种植面积4.71万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7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5200亩;牲畜存栏达到18.96万头(只、匹),牦牛存栏17.21万头,成畜死亡率控制在1.6%以内。
2019年,类乌齐县青稞产量9300吨,蔬菜产量5400吨,牲畜出栏5.02万头(只),牦牛出栏4.78万头,肉奶产量1.63万吨。
2019年,类乌齐县镁业企业全年开采矿石22.76万吨,实现工业产值1.1亿元,营业收入8879.8万元,上交税收1149.5万元,已完成二三期项目建设,基本具备50万吨生产能力。
2019年,类乌齐县第二届“康巴花都”生态文化艺术节成功举办;全年接待游客8.8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3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0%、10.2%。
类乌齐县以国道“317”线(黑昌公路)和国道“214”线(康青公路)汇合于县城,形成类乌齐县公路干线贯穿腹心地带,还修建了多条乡村公路,基本形成了树枝状的公路网。截至2014年,全县通车里程达630千米,10个乡(镇)全部通车,85%以上的行政村通公路,公路网密度约为101米/平方千米。
2019年,类乌齐县乡镇和行政村通硬化路率分别达到100%、80.4%。
2014年,类乌齐县有各级各类学校40所:其中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13所、教学点13所、幼儿园13所。教职工422名,在校学生8257名,其中初中在校生2151名,小学在校生5404名,在园幼儿702名。
2019年,类乌齐县教育“五个100%”目标全面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稳步推进,全县在校生10624人,学前、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76%、99.98%、99%。
2014年,类乌齐县有县医院一所,妇幼保健站1所,防疫站1所、类乌齐县人民医院、类乌齐县卫生服务中心第一诊所、吉多乡卫生所、宾达乡卫生院、类乌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治疗甲状腺医保医院等大小十余所医院。
2019年,类乌齐县10个乡(镇)卫生院完成标准化建设,82个村卫生室达到规范化要求,2辆车载流动医院投入运营;县乡村三级医务人员组建38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签约服务对象22957人。
2019年,类乌齐县城镇新增就业39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以内,持续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35023人次。年内转移就业12460人次,劳务收入4000余万元。
2019年,类乌齐县257户C、D级农村危房全部完成改造。完成71项产业扶贫项目,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群众3335户4029人,辐射带动14900余人次,累计实现资金分红800余万元、人均分红1989元。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
2014年,类乌齐地区投入3.23亿元,新建农村公路项目62个,新增四级砂石路850千米。投入1.5亿元,新建寺庙通达工程项目(此项目资金不列入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总额)。投入2亿元,续建31个农村公路项目。投资0.11亿元,实施强基惠民短平快项目11个,其他项目8个,计划投资0.357亿元。
2019年,类乌齐县4G网络乡镇覆盖率达到100%。
2019年,类乌齐县开展了4次村庄清洁行动,发动群众3万余人次,清理卫生死角640余个、垃圾1420余吨。农村户用厕所累计改造623户。县城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99%以上。“河(湖)长制”全面落实,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清理整治完成率100%,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5个乡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成投用。
康巴英雄结
古镇类乌齐的重大节日——仲确节
仲确节这天,又是祭祀甲日(后山)——“德秋颇昌”(胜乐宫殿)神山的特殊日子。据传佛陀在世时,讲《胜乐金刚本续》时曾预言过北方有个叫玛哈巴尔巴达大神山。即为胜乐本尊之宫殿(德秋颇章)。1282年,桑杰翁正式把类乌齐寺的甲日认定为佛所预言的“德秋颇章”大神山,并于马年对神山进行了开光仪式。1320年,为了修建祖拉查杰玛大殿,类乌齐连续几天举行招财诵《多闻子》经的活动,从此每年藏历六月十五日成为祭祀“德秋颇章神山”日。
2020年2月12日,类乌齐县入选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名单。
2021年7月,类乌齐县入选“西藏自治区双拥模范城(县)”拟表彰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