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杰玛大殿

更新时间:2024-06-21 09:37

查杰玛大殿,即类乌齐寺大殿,又称类乌齐寺、格培拉康,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类乌齐县类乌齐镇达果村,是元朝至清朝时期的古建筑遗存。

历史沿革

至元六年(1270年),始建扬贡拉章。

元至元十三年(1277年),查杰玛大殿由出生于贡觉卡斯家族的高僧桑吉温创建,最初为扬贡寺。

元贞二年(1296年),扬贡寺第二任法台乌金贡布利用每年6月举行诵《多闻子经》活动,争取向当地头人、斯朗等人筹集资金,开始修建查杰玛大殿。并从内地、尼泊尔特意邀请工匠参与建设。元延祐七年(1320年),开始动工;元泰定三年(1326年),竣工。

康熙六年(1667年),始建夏仲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查杰玛大殿共有两个“拉章”(扬贡拉章、夏伸拉章)和三个扎仓、两个学院、一个殿堂。

20世纪60年代,查杰玛大殿遭到局部破坏。

1982年,查杰玛大殿进行修复。

2020年,查杰玛大殿安消防工程全面竣工并通过西藏自治区文物局终验。

建筑格局

查杰玛大殿海拔约3928米。大殿又称类乌齐寺、格培拉康,与藏北的达垅寺同属一个教派并与之齐名,系达隆噶举派的主寺之一。查杰玛大殿最初为扬贡寺,由出生于贡觉卡斯家族的高僧桑吉温创建,是具有藏、汉、尼泊尔风格的宏大建筑,是西藏最大的拉康之一。查杰玛大殿坐西朝东,规模宏大。大殿总建筑面积3334.64平方米,殿堂为三层。整个大殿高48.15米,下层楼见方长,约53米,中层每面长度为40.3米,上层每面长度约12米,大殿平面呈四方形,殿内共耸立一百八十根大柱,其中六十四根柱子高15米以上,部分柱子需两人合抱。大殿三层外墙上层涂有白色,中层为红色,下层为红、白、青色条纹相间,故谓“条花殿”。大殿内的柱子将大殿中的天窗托起,较好地解决了藏式寺庙建筑中通风透气不畅、光线不足的问题。整个殿常建筑布局梯缓相称,结构巧妙。

主要建筑

查杰玛大殿

查杰玛大殿整个建筑高三层,层层收拢,层层升高,并向屋顶中心集中,意味着藏传佛教对宇宙结构的想象和理解。屋顶正中竖立着巨型铜质镀金的宝瑞。宝瑞由莲花和塔形宝瓶构成。大殿的第一层为厚约1.6米的夯士墙,高约13米,外墙涂红、白、青三色竖形条纹,每条竖条纹宽约1;第二层为岩石块砌筑而成的石墙,外涂红色;第三层为柳条编成的木胎泥墙,外涂白色。从远处看,由于外墙呈上白、中红、下花,色彩对比强烈,故称之为查杰玛,意为条花殿。大殿第二层建筑往里收拢,屋檐是由丰富多样的汉式斗栱层层托起,上面覆盖琉璃瓦。大殿第三层在升高的同时,再次往里收拢。用斗栱托起四角攒顶的屋顶。屋脊顶瑞覆盖鎏金简瓦,庭边的瓦当雕有宝塔和梵文,戗脊四角饰以套兽等图案。就单体建筑的面积和规模,尤其是第一层高约15米的空间。

附属建筑

两处附属建筑,为扬贡拉章和夏仲拉章。扬贡拉章意为再建寺,占地面积587.6米,建筑面积1175.2米。位于查杰玛大殿东南方向,系该寺三大活佛中的济仲活佛和帕曲活佛的府邸;夏仲拉章为夏仲活佛的府邸,是该寺最早的建筑。其占地面积约88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776平方米,位于查杰玛大殿东北方向。

文物遗存

查杰玛大殿存有不同时期的佛教经典、雕刻精美的经板、金铜造像、唐卡等。所藏经书有8万余册,大都用黄金、紫金、白银、朱砂等作为原料书写;大殿底层内壁及外廊、内廊等墙面留存壁画;查杰玛大殿内供奉着金、银、乌铜、檀香木等材料制作的4万多件藏传佛教造像;查杰玛大殿殿内主供一尊铸造于建寺初期815斤的土旺伦布银质佛像;查杰玛大殿文物遗存还有格萨尔王的九龙镀金马鞍具一套;格萨尔王三十六将中江蓬、朝通的两把宝刀以及副将新巴、大将德玛、囊俄的马鞍具等。

文物价值

查杰玛大殿建筑气势辉宏,宗教文化悠久,具有较高的文物考察与科研价值。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查杰玛大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查杰玛大殿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类乌齐县类乌齐镇达果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类乌齐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查杰玛大殿,路程约26.1千米,用时约42分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