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新星

更新时间:2021-02-01 00:42

简介

分类

一部分类新星变星是爆发后的老新星,它们不时地爆发,抛射物质,形成气壳。例如,天鹅座P是1600年爆发的新星,近四百年来,星周形成二、三层气壳,是处在短暂的、极不稳定的演化阶段的超巨星。人马座BS是1917年爆发的新星,爆发后激变活动不止,光谱特殊。

另一部分类新星变星具有共生光谱,也称为共生星,既有冷星的吸收特征,又有热星的连续发射,还有气壳的高激发发射线。

已知的类新星变星虽然只有几十个,但彼此差异很大。尽管类新星具有类似新星的激变这种共性,但它们的本原可能大不相同。

五个类新星次群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有人划分出五个类新星次群:

①仙女座Z型星:由沉陷在激发态星云中的晚型巨星和热蓝星组成的双星系统。光谱特征是低温吸收线和高温发射线同时并存。前者如TiO、CaⅠ、CaⅡ,后者如HeⅡ,OⅢ以及元素的更高次电离谱线。这种星具有半周期性的爆发,变幅可达3个星等。绝对星等约为-3~-4。集聚在银道面附近,没有向银心聚集的趋势,可能属老年盘星族。已经发现20多对。

②剑鱼座S型星:光变极不规则的高光度星。光谱型为Bpeq~Fpeq,是银河系中最亮的星中的一部分。已经发现约10颗。

③仙后座γ型星:光变不规则的气壳星。光谱型为BeⅢ~BeV。通常是快速自转星,光变往往与赤道带的气壳抛射过程有关。已经发现40多颗。

④鲸鱼座ZZ型星:短周期光变的白矮星,可能是老新星,有以分钟计的快速变光,通常有几个光变周期迭加在光变曲线上。仅发现数颗。

⑤武仙座AM型星:强磁性白矮星和红矮星组成的密近双星系统,有气盘和强X射线辐射。光谱特征是H、He发射线迭加在蓝连续区上。已发现约10对。

此外,不同学者对类新星还有不同的定义和划分方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