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2-02 15:13
粗毛鳞盖蕨(Microlepia strigosa (Thunb.) C. Presl)是姬蕨科、鳞盖蕨属植物。植株高达110厘米。根茎长而横走,粗4毫米,密被灰棕色长针状毛。叶远生;柄长达50厘米,基部粗4毫米,褐棕色;叶片长圆形,长达60厘米,宽22-28厘米,先端渐尖,二回羽状;羽片25-35对,近互生,相距4-5.5厘米。叶脉下面隆起,上面明显,在上侧基部1-2组为羽状,其余各脉二又分枝。叶纸质,干后绿色或褐棕色;叶轴及羽轴下面密被褐色短毛,上面光滑,叶片上面光滑,下面沿各细脉疏被灰棕色短硬毛。孢子囊群小形,每小羽片上8-9枚,位于裂片基部;囊群盖杯形,棕色,被棕色短毛。
植株高达110厘米。根茎长而横走,粗4毫米,密被灰棕色长针状毛。叶远生;柄长达50厘米,基部粗4毫米,褐棕色,下部被灰棕色长针状毛,易脱落,有粗糙的斑痕;叶片长圆形,长达60厘米,宽22-2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不缩短,或稍缩短,二回羽状;羽片25-35对,近互生,相距4-5.5厘米,斜展,有柄(长2-3毫米),线状披针形,长15-17厘米,宽3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不对称,下侧略短;小羽片2528对,接近,无柄,开展,近菱形,长1.4-2厘米,宽6-8毫米,先端急尖,基部不对称,上侧截形,而与羽轴并行,下侧狭楔形,多少下延,上边为不同程度的羽裂,基部上侧的裂片最大,边缘有粗而不整齐的锯齿。叶脉下面隆起,上面明显,在上侧基部1-2组为羽状,其余各脉二又分枝。叶纸质,干后绿色或褐棕色;叶轴及羽轴下面密被褐色短毛,上面光滑,叶片上面光滑,下面沿各细脉疏被灰棕色短硬毛。孢子囊群小形,每小羽片上8-9枚,位于裂片基部;囊群盖杯形,棕色,被棕色短毛。粗毛鳞盖蕨孢子同型,褐色,具周壁,三裂缝,呈四面体形,大小为27.2(22.5-30.3.5)微米×40.2(35.2-42.6)微米。
分布于中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在中国分布于浙江、台湾、福建,极为常见,在四川及云南东南部少见。生林下石灰岩上,海拔在四川及云南为800-1700米。
粗毛鳞盖蕨接种10-15天后萌发,孢子壁自三裂缝处裂开,伸出1-2条初生假根,有时初生假根粗细并不均匀,萌发方式为书带蕨型Vittaria-type。
粗毛鳞盖蕨接种20-25天左右,原叶体母细胞分裂形成基原细胞和原叶体细胞,原叶体细胞再经1-2次横分裂形成原丝体,原丝体长度只有2-4个细胞,随后即开始纵分裂进入片状体时期。
粗毛鳞盖蕨培养35-40天后,开始形成片状体,片状体呈扇形,顶端细胞较基部细胞小,中部略凹陷,形成以后的生长点。片状体发育初期,假根只着生在基原细胞上,约3-5条。随片状体不断生长,假根着生位置也逐渐上移至片状体的腹面其它细胞,数目也不断增加。发育类型为铁线蕨型Adiantum-type。
粗毛鳞盖蕨经过70-75天后开始出现精子器,成熟配子体大多数雌雄异株,形态差异较大:雌配子体呈阔心形,两翼宽大近圆形,生长点深陷,呈“V”字形开口,颈卵器着生于生长点正下方的中褥上;雄配子体个体较小,形态多变,生长点居中,或偏向一侧,精子器遍生于腹面;雌雄同株配子体形态与雌配子体相似,只是体形略小,两翼略窄。
粗毛鳞盖蕨的原叶体细胞形状大小也与位置相关:生长点细胞小而密,其他部位细胞较大且形状多不规则,叶缘细胞近方形,排列紧密,并向内挤压。叶绿体除了通常的椭球形、圆盘形和哑铃形外,本文还观察到近多边形的叶绿体和成链珠状排列的叶绿体。此外,在正常情况下,也会发生局部细胞坏死,这种死亡并不影响旁边的细胞正常生长。
粗毛鳞盖蕨培养75-80天左右开始产生精子器,成熟精子器高为30.1(25.2-32.3)微米,直径为33.7(30.2-37.4)微米。精子器成熟前盖细胞封闭,成熟时盖细胞以盖裂方式破裂,精子游出。颈卵器出现于约85-80天后,圆筒状,约5-6层细胞,性器类型为薄囊蕨型Leptosporangiate-type。
孢子萌发初期,孢子萌发产生1-2条初生假根,有时还可观察到3条初生假根。初生假根呈管状,无色透明,直径约为5-10微米,假根发生于原丝体形成之后,由营养细胞外凸分裂产生,初期只分布于丝状体基部和片状体边缘细胞,随配子体发育,逐渐扩展到原叶体腹面。假根幼时无色透明,少数含有叶绿体或其他内容物质,形状大小不一致。假根生长约20天后,逐渐变为褐色并慢慢枯萎,最后死亡。
全草可以入药,性味微苦,寒。清热利湿。用于肝炎,流行性感冒。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