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9-14 11:15
粗隆间内移截骨术是骨科的下肢骨折切开复位及内固定的股骨颈骨折固定术粗隆间内移截骨术。
股骨颈骨折多见于老年女性。因老人体弱,骨折后久卧床,易并发肺炎、褥疮、心衰、血栓形成、肾盂肾炎等。
股骨颈骨折后,局部承受剪应力大,不易稳定。更可发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股骨颈被吸收和骨不连,给治疗带来困难和复杂性。
股骨颈的解剖特点与其致伤和治疗有密切关系。股骨颈与干构成颈干角,正常125°~130°股骨颈长轴与股骨额状面形成前倾角,正常10°~15°。骨折后,角度可有改变,治疗均需予以恢复正常。
股骨颈的血液供给有以下来源:①股骨头圆韧带中心动脉随年龄逐渐退变,成年后可能即消失;②滋养动脉升支供给股骨颈的基部;③旋股内外动脉分支供给关节囊;④滑液。
此型血管分布及血液供给表明越靠近股骨头处血供越少,将影响愈合。
髋关节由关节囊及韧带包绕,内上及后侧由关节囊与髂坐韧带覆盖,股骨颈后外下方则在囊外,故头下及颈中部骨折属囊内型,颈基底部骨折属囊外型。囊内型由于血供较囊外型差,愈合也受影响。
由于肌肉牵拉与应力作用,股骨颈骨折后,患肢短缩外旋,将造成整复与固定的困难。
一般按骨折部位将股骨颈骨折分为头下、经颈(颈中)及基底骨折。前二型血运损伤大,不稳定,愈合困难。按受伤时姿式及外力方向则分为外展及内收两种类型,前者多无移位或有嵌入,后者有移位,患肢外旋,血运破坏大,愈合难,股骨头易坏死。
外展型及囊外骨折多较稳定,移位少,可行非手术法处理。但内收型及囊内骨折,由于移位及血运障碍,易发生不愈合及股骨头缺血坏死,长期卧床也易发生并发症。故如无严重骨质疏松、内固定物不易维持牢固、神经系病变等禁忌情况外,宜早期手术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争取解剖对位,促进骨愈合。
粗隆间内移截骨术适用于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不愈合,且股骨头未坏死者,可行粗隆间斜行截骨术,下断端内移于头下,改善负重力线,并促进骨愈合。
1.摄X线片,明确骨折情况。
2.选择适当内固定器材,一般采用6孔钢板,于其1/3处弯成135°~140°,短端尖端磨成尖形备用。
1.硬膜外或腰麻。
2.仰卧位,患髋稍垫高。
外侧切口,以股骨大粗隆上缘为中心纵行切开皮肤,长约6~8cm。沿切口方向切开阔筋膜、股外侧肌和骨膜,并向前后做骨膜下剥离,显露粗隆部下部及股骨干粗隆下部分。
在大粗隆基底部下约2cm处截骨,斜向小粗隆上缘。一般用骨刀做45°倾斜于骨干方向截断。
牵引下分离截骨面,外展患肢,将股骨上端向内移,并牢固地托住上段截骨面的1/2~2/3,位于股骨头颈下方。
为加强稳定,可在内移后,将135°~140°角板短的尖端插入上断端即大粗隆内,然后将较长端钢板紧贴股骨,以螺钉固定。
1.截骨平面在粗隆间,即小粗隆连同股骨内移至股骨头下,方能改善负重力线,促进骨愈合。
2.为加强稳定,加用内固定物较佳。
1.术后可予轻度外展位单侧髋“人”字型石膏固定,或采用平衡牵引,6~8周,直至骨愈合。
2.及早开始肢体静力性活动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