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10 14:27
由于播种过密、施氮过多、湿度大、连阴雨所导致的一种真菌病害。主要伤及茎部叶鞘。初期症状在近地面叶鞘上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与灰白色相间的云纹状病斑。有时病斑融合形成较大的云纹形斑,边缘暗褐色,中间浅褐色。轻者能恢复,重者茎基部l-2节死亡,并在病斑上产生颗粒状小菌核。该病也可蔓延到顶部,并对叶片造成为害。
编号 : 农作物 禾本科 粟 真菌病害 植物名称 : 粟
中文病名 : 粟纹枯病
英文病名 : Foxtail millet sharp eye spot
病原,拉丁文名称及分类地位 : 病原菌无性态Rhizoctonia solani Kuhn AG-1-IA菌丝融合群和AG-4菌丝融合群。据华北测定为害谷子的主要是AG-1-IA菌丝融合群,占80%左右。AG-4较少,但致病力较强。有性态为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称瓜亡革菌。
形态特征 : 立枯丝核茵,具3个或3个以上的细胞核,菌丝直径6-10um。菌核由单一菌丝尖端的分枝密集而形成或由尖端菌丝密集而成。该菌在土壤中形成薄层蜡状或白粉色网状至网膜状子实层。担子桶形或亚圆筒形,较支撑担子的菌丝略宽,上具3-5个小梗,梗上着生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至宽棒状,基部较宽,大小7.5-12×4.5-5.5(μm)。担袍子能重复萌发形成2次担子。
生理生化特征 : 无
危害对象 : 粟、黍、稷等。
分布 : 我国各粟产区。
侵染循环 : 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病残体或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侵入寄主,后病部产生气生菌丝,在病组织附近不断扩展。
发病条件 : 播种过密、施氮过多、湿度大、连阴雨多易发病。
危害部位 : 茎部叶鞘。
危害症状 : 初期在近地面叶鞘上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与灰白色相间的云纹状病斑。有时病斑融合形成较大的云纹形斑,边缘暗褐色,中间浅褐色。轻者能恢复,重者茎基部l-2节死亡,并在病斑上产生颗粒状小菌核。该病也可蔓延到顶部,并对叶片造成为害。发病严重的地块影响灌浆,严重的病株枯死。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纹枯病的品种。如冀谷14号。
2.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肥,合理密植。
3.发病初期用1%井冈霉素水剂0.5kg对水40kg,用粗喷雾器喷浇。
吕佩珂等主编,中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药用作物病虫害原色图鉴,远方出版社,1999,8,173-174